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林丑蝙蝠     
天天看报.又在报社干了十多年,如今要我对报纸下个精确的定义,倒也犯难,只好向《辞海》讨教.它提供的答案是: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评论为主的定期出版物。”这句话,大抵是八九不离十,报纸上虽有称之为“报屁股”的副刊,登一些文艺、理论文章,但就其多数版面来说,还是以刊登新闻和评论为主。由于报纸离不开新闻,所以不少人又称它为新闻纸。报纸如果只登少量甚至根本不登新闻,那就有点儿不务正业了.然而这类叫人摇头的事情早已有过。1897年11月1日,上海《字林沪报》就创办了一张称“报”而不登新闻的报纸,名曰《消闲报》,其一、二版专载杜撰新闻和文艺作品,前者既是“杜撰”,  相似文献   

2.
办报多年,让人感受最深的是:报纸要讲一讲“必读性”。 何为必读性?颐名思义,就是追求让读者一见就要看的效果。 新闻报道有一句术语,即指导性要与可读性结合。这句话已讲了十几年、几十年了,结合得怎么样呢?应该说,成绩不少,结合趋向于越来越紧密。但为什么至今还在讲,一提到新闻改革,提到讲求新闻质量,就必谈这个结合呢?原因恐怕只有一个,就是这种结合比较困难,到今天为止仍没有结  相似文献   

3.
有关画版的争论恐怕比写消息、通讯的争论要多得多,原因就在于“画版尢定式”,不像写新闻那样。导语就在第一段,准想换个花样都难讨好。但最近几年画版的框框好像多起来了。你用这种方式结构,我用那种方法检验,都有道理,又都不能成为“唯  相似文献   

4.
张恨水的新闻生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恨水的新闻生涯萧笛时下提起《啼笑因缘》,恐怕不知道的人不多,但要说张恨水办报纸、当记者,知道的人恐怕就未必多了。其实写小说在张恨水说来只不过是“副业”,他的终身职业是新闻记者。从1918年参加新闻工作,到1948年退职,张恨水从事新闻工作长达三十年...  相似文献   

5.
有人会问:新闻就是新闻,还有什么“新”与不“新”的说法?我说,新闻就是有“新”与不“新”的讲究。大凡吃新闻饭的人都知道,新闻贵在出新,没有“新”就没有“闻”可言。打个比方,今天在报纸上报道某个社区举办了社区居民体育活动,明天又报道某个社区开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我到天津,听人说中央报纸有位老记者,专程来这里采写新闻。这样一位老同志,专门出来抓新闻,在今天的新闻界也算是一则“新闻”了。事实上,人们确乎是作为一则新闻来传布的。传布中颇怀敬意,但也不免感慨系之:现在究竟有多少老的、著名的记者还在写新闻?又有多少个写“本报讯”的记者出了名?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办报的人不把抓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某京城报纸刊出了一篇名为《这次打闷棍的竟是北京人》的新闻,让我这个来北京讨生活的外地人感到诧异,难道北京人中就没有害群之马了吗?难道在北京为非作歹的都是外地人吗?请问贵报:起这个标题、说这句话意欲何为?这个标题中的“竞”是什么意思?无奈的是这篇新闻只是描述了罪犯落网的经过,另外还有几处对犯罪情节的猜测。而对以上  相似文献   

8.
我们已经进入“读图时代了”吗?纸质媒体已经进入“读图时代了”吗?报纸“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障碍在哪里?我们应当采取何种对策?当电视机从昂贵的价格一路下滑,由“大件”商品成为亿万家庭都能买得起的日常电器用品时,人们获取新闻和信息的渠道,也由报纸和电台的文字、声音为主,变成了以画面配声音为主。当林林总总的网站以鲜亮的图片加彩色的文字如万花筒一样出现在上亿网民(这些网民又以青少年为主)的眼前时,人们获取新闻和信息不仅又多了一个渠道,而且速度大大加快,网络的“第四媒体”的地位和称号便由此而生。电视以画面为主,电脑的…  相似文献   

9.
日前看到一份四开四版的县报,广告竟占了其中的3个版,遂问该报一位编辑:“广告这么多,不怕读者有意见?”谁知这位仁兄不以为然:“读者有意见?他能拿起石头打天?” 报纸作为新闻纸,新闻、信息、知识、趣味集于一体;就形式而言,则需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令人赏心悦目。广告虽然也是一种信息,但若过多地占据版面,势必淡化“新闻纸”的个性,削弱“新闻纸”的功能。这一道理,恐怕一般报人都会明白,何况新闻主管部门对报纸刊登广告的数量已有明确界定。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开始,人们突然有一种怀旧的感觉,出版社出版“老上海”的图书,就达到了30多种。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党史、方志部门,展开了一场广泛的社会征集的热潮,老百姓珍藏的“豆腐帐”或一份党费收据,都成了宝贝。对这些现象暂不展开分析,今天要谈的是另一种“社会档案现象”,即“档案”这一名词在社会上的集中出现,我把它称作为“社会档案现象”。 现象之一:使用“档案”名词为神秘感。 1996年去关国考察学习,在街头随意买了一份中文报纸,突然一条新闻映入眼帘,“美国联邦调查局对某某问题进行档案调查”。从美国取道香港回国,在香港逗留期间名者又在街头买了份报纸,竟然又看到了一条“香港对某某问题进行档案调查”。从美国和香港报纸上看到的这两条新闻,不是同一问题,但媒体均采用“档案调查”作为新闻由头,这绝不是巧合。我想如果常住国外也许能经常看到这类使用“档案”字眼的新闻。时隔五年,这两条猎奇新闻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  相似文献   

11.
北京晚报上有一种“一分钟小说”,人们站着一口气就看完了。由此,我联想到报纸上经常发表的人物通讯。同样是写人,小说可以短到“一分钟”能让人看完,人物通讯能不能也写得短一些呢? 现在一提到人物通讯,人们总把它和“大块大块”联系起来,通常万字左右,一版转二版。要说用三、五百字写一个人物,那就只能算“人物新闻”。似乎人物通讯与人物新闻的区别,就在一个比较长,一个比较短,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12.
目前报纸、电视、广播中会议新闻还是比较多,群众中虽有一些议论,但有些会议因重要又不得不报道,这是可以理解的。在此情形下,我倒认为就目前的会议新闻,能否先从标题制作上改革一下。比如不少会议,人们制题时只在“开幕、闭幕”上兜圈子,其实这种  相似文献   

13.
对报纸而言,版面上的“连载”现象由来已久。但,一旦把它和“新闻连载”这个敏感的字眼结合起来,似乎就多了许多说不清的东西。其命运大抵就像“新闻策划”、“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一样引来新闻界的争议。 究竟什么是“新闻连裁’?人们在进行争论时,有的把它仅仅看作是一种现象,有的把它混同于深度报道,有的明确给出了定义,认为它是一种“新闻边缘体裁”。而这里,我们的思考是把它作为:对特定新闻的刊载所运用的一种报纸编辑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一月谈》登了民会同志的文章,提出“广告新闻化”好,读后很有同感。但我由此又想到另一个问题:如果把“广告”与“新闻”调个位置,变成“新闻广告化”,恐怕就不好了。而这正是当前经济新闻写作中一种常见的弊病。新闻广告化,或者有意无意地把新闻写得近似广告,在目前经济报道中是不少的,特别是在商业、市场动态一类新闻中,所见尤多。象有家报纸在报道一家工厂生产××牌护肤霜时,就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15.
我曾经在新闻战线干了40多年,写过不少新闻,但我很轻视短新闻,以为写“豆腐块”消息,是雕虫小技,做不了大学问。 实践证明,我的思路错了,写新闻不易,写一条好的新闻更难。真正使我醒悟而折服的是《总书记关心新闻记者》这条简短的新闻特写(载《人民日报》1994年6月14日4版)。这条新闻特写,可谓是真正的“豆腐块”,全文只有200多字,全用事实说话,感人至深。这条新闻特写,配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摄像记者提摄像机的大幅照片,版面超过文字稿一倍多,读来更加可亲、可敬。它给人们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江总书记平易近人,与新闻记者心连心。 这条图文并茂的新闻,为什么人们一打开报纸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呢?  相似文献   

16.
愚人节的两则“新闻”4月1日是西方的愚人节。每年这一天,人们可以百无禁忌地胡说八道,无事生非而不负责任。当时上海有些报纸也喜欢在这一天编造些耸人听闻的“独家新闻”.引起一时轰动。但诸如此类的“新闻”太多。很快就被揭穿而成过眼烟云,不值一提,唯在194...  相似文献   

17.
有言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反映在我们的报纸版面上,特别是元旦头版上,能做到“岁岁年年面不同”,这是衡量记者编辑在特定佳日里有无“创新”意识的很重要方面,因为人们特别关注这一天的报纸,尤其是头版,上海人称之为撑门面的版面。比较上海几家报纸元旦头版,大同小异,如编辑部的元旦贺词、致词,节日市场包括文艺舞台上的喜庆、祥和的气氛或回顾总结一年的新闻(我称它为“盘点新闻”),还有首长的元旦  相似文献   

18.
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我是从写一句话开始,再到写两句话、三句话,才与“新闻”结下不解之缘的。 记得有一天,我在班里觉得无聊没事干,就随便翻了翻《前卫报》,无意间看到报纸上有个《思想火花》专栏,虽然它刊登的就是那么一句话,但读后却让人很受教育和启发。  相似文献   

19.
1987年第5期《新疆新闻界》刊登了一篇《新闻乎?广告乎?》的文章。文虽不长,我却越读越胡涂,越纳闷。文中写道:某报“第二版的下半部刊出了一则广告”,“在该报的第一版右下角又刊载了一条同这则广告一模一样的‘新闻’”。于是乎,作者就发出了“新闻乎?广告乎?”的感叹与诘问。我不明白,为什么在不同版面列登了内容近似的广告与新闻,就使作者“乎乎”起来。这是一。第二,文中写道:“晚报本来版面小,容量不大”,“如果不是走后门,编辑部的用意又何在呢?”这句话的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的报纸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和品位?就报纸版面来讨论这一问题,当是要让那些好新闻尽量地多登,全登;而那些质量不高的“劣质新闻”,则尽量少登,尽可能不登。究竟哪些是不该见诸于报纸版面的劣质新闻呢?笔者认为:(一)没有时效的“冷饭新闻”。新闻最忌“炒冷饭”。但现在却有一部分报纸中的文章在“炒冷饭”:A:有相当一部分消息的“时间要素”是“去年以来”、“截至日前”、“近半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