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教版新编《语文》教材第一册中,向学生推荐课外背诵的古代诗歌中选了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书中注释对“金兽”的解释是“兽形的铜香炉”。这一解释没有错的地方,但要学生真正理解“金兽”一词的意思,就要说一说古人所用的燃料和燃烧燃料的器具。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新编《语文》教材第一册中,向学生推荐课外背诵的古代诗歌中选了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书中注释对“金兽”的解释是“兽形的铜香炉”。这一解释没有错的地方,但要学生真正理解“金兽”一词的意思,,就要说一说古人所用的燃料和燃烧燃料的器具。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卖炭翁》中有“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说明唐代已将炭作为燃料了。其实,卖炭翁烧的是一种普通木炭,而豪门大户用的却是“用屑炭作兽形”的兽炭,时人称其为“香兽”。《晋书羊祜传》载:“祜性豪侈,费用无复齐限,而屑炭和作兽形以温酒,洛下豪贵咸… 相似文献
3.
4.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暮江吟》的开头两句描写了傍晚落日时分江面上色彩艳丽的景色,诗句简炼晓畅,然而诗中“瑟瑟”二字让人产生疑惑,不知作何解释? 翻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只看到一个注解:“瑟瑟:形容秋风的声音。”再查阅《中华千古佳句辞典》(胡奇光,强永华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找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句,“瑟瑟”解释为“波光闪动的样子”。再翻阅《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书中有云:“‘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解释是引用发挥式的,对于想要弄清“瑟瑟”一词意义的读者来说,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5.
6.
杨先武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1993,(12)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捕蛇者说》中对“向吾不为斯役”一句作了如下注释:“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向,从前。”编者将“向”释为“从前”,而在译文中又看不出这一意思,实在令人不解。“向”在文言文中确有“从前,以前”的义项,如“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庄子·山木》)又如初中语文教材《桃花源记》中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但将“向吾不为斯役”一句中的“向”也看作“从前”则欠妥当。如果把全句连在一起,不难看出,“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是一个追求假设关系的复句,意思是:假设我不当这个差,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前半句并没有强调“从前”的必要,因为“吾不为斯役”的时间是不言自明的,尤其是后半句中的“久”字 相似文献
8.
9.
10.
孙朴顺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1985,(12)
目前,一些古汉语语法书和古文选译对陈述句末的“焉”注释不尽相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一曰“焉”是代词,译作“哪儿”(于在春《文言散文普通话翻译》第4页);一言“焉”“应看作纯粹的语气助词.”(见廖序东《文言语法分析》31页)再如:“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一谓“焉” 相似文献
11.
12.
卢继文 《语文世界(高中版)》1997,(11)
《孔雀东南飞》“君当作磐石,要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中的“纫”字,课本注释为:“纫”结.笔者认为,此注未妥.理由如下:一、从推敲诗句的本意看.这几句诗,是焦仲卿、刘兰芝被迫暂时惜别,在大道口与仲卿“誓天不相负”之后兰芝所说.它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磐石坚硬,千年不烂,万年不变.人们常说:“海枯石烂不变心,”兰芝是多么希望夫君对自己永远像 相似文献
13.
刘玉永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0,(10)
我们在教学中 ,大多把“好女”理解为“美女” ,似乎不够全面。主要表现在 :其一 ,与主题内容不相协调。诗歌第一节 ,极其夸饰地写出了罗敷服饰、工具之美 ,而更别开生面地采用侧面烘托手法 ,对她的美作了极度的形容 ,通过周围人的强烈反映 ,写出了罗敷的“惊人之美”。这就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想像力 ,增加了诗歌生动活泼的喜剧气氛。所有这些 ,都是为突出罗敷的外表美服务的。写罗敷的外表美 ,并不是诗的主旨所在。诗的主旨是第二节 ,写罗敷断然拒绝使君的无理要求。“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 ,罗敷自有夫。”话语软中带硬 ,有理有节 ,给这… 相似文献
14.
15.
语文高考的现代文阅读部分经常要涉及到"表现手法"这一概念,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一直含糊不清。2007年全国18套高考卷中,涉及这一概念的就有5套,从中可见问题之严重。1.海南宁夏卷的第13题:"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象牙之塔”本是法国十九世纪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批评同时代消极浪漫主义诗人维尼的用语。《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也叫象牙宝塔。”用这个贬义十足的解释来理解“我也承担了一个剧本.那就是……写知识分子由象牙之塔断然走向民族民主战场的《风云儿女》”(田汉《影事追怀录》)中的“象牙之塔”是可以的,但却无法解释当今一些流行的说法。请看下面的例子: 相似文献
17.
杜牧的《阿房宫赋》作为千古名篇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高中语文教科书多选录了此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第二册(2003年版)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第二册(2005年版)、江苏教育出版社职高语文第三册(2005年版)均将该篇作为重点篇目收录。 相似文献
18.
19.
郭延红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生版)》2007,(11):27-27
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核舟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若啸呼状”,其中“啸呼”一词,教学参考资料解释为“大声呼叫”,翻阅一些文言文翻译也大多解释为“大声呼喊”。仔细推敲,这样的解释不符合情理,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20.
婉约派代表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有一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对“处”字,课文未作注释。翻阅手头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和《辞源》,皆有chǔ、chù两个音,前者多作动词用,有“停留”“居住”“退隐”“安顿”“对待、安排”“处理、制治”及“定、常”等义项,后者作名词用,解作“地方、场所、处所、位置”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处”是这样解释的:“处,止也,得几而止也。”其本义为“止息”,作动词,念作chǔ。根据语境,柳词中“留恋处”的“处”,当为名词,但若作“地方、场所、处所、位置”解,似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