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同义词“追、逐”两字的辨析,从古至今众说纷纭,但在先秦时期这些说法是否成立呢?本文就以先秦十一部著作为例,检索“追、逐”两字的具体使用情况,从共时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微,并对二字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刘学娟 《文教资料》2011,(35):24-25
对同义词“勤、劳”两字的辨析,从古至今观点颇多。对先秦时期而言,二者的异同情况需具体分析。文章以先秦十八部著作为例,检索“勤、劳”两字的具体使用情况,对二字意义上的区别做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得出以下三个结论:二字在先秦时的使用频率相差不是很大;在上古“勤”已有“努力、用功”义;上古“劳”重于劳动后的体力感受,“勤”重于劳动过程或状态精神上的辛苦。  相似文献   

3.
对同义词“官、吏”二字的辨析,从古至今,众说纷纭,但在先秦时期这些说法是否成立呢?本文就以先秦十一部著作为例,检索“官、吏”二字的具体使用情况,从共时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微,并对二字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先秦典籍和出土文献中“李”字及其用法的综合考察,得出关于李氏起源问题的一些结论。李氏出自职官,但并非源自“理氏”,里氏、李氏、理氏同一姓氏在不同时代用字不同,均源自同一职官,春秋和春释前用“里”字,战国开始用“李”字,而以“理”为氏则是战国以后,职官义普遍写作“理”、姓氏普遍用“李”字。从先秦典籍和出工文献看,先秦不存在“理氏”。  相似文献   

5.
《尚书·周书·梓材》“至于敬寡,至于属妇”的注释,自《伪孔传》至孔颖达《正义》,都不得其确诂。本文根据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考之于先秦古籍,及受前贤的启发,认为敬寡即矜寡,属妇即蜀妇,亦即妇。同时,指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改从今声的矜字为从令声的字,昧于三等《侵韵》不能通三等《真韵》的错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语言实际出发,说明“兀”字及其组合在现代交城话中的用法和在《水浒传》中的用法,并加以比较,同时探求“兀”字及其组合的渊源,证实从先秦的“夫”字同音替代成后来的“堵”、“古”以至“兀”字  相似文献   

7.
从分析《诗经》中“宜”字的语法环境、语法功能入手 ,考察“宜”字的词汇意义 ,进而谈谈“宜”字在先秦时期的其他用法和一些习惯搭配格式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句,“寡”的含义是指人少,而非东西或财物少,《语文读本》将其解释为“东西少”,不妥。该句无须订正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无论邢罱疏还是俞樾、杨伯峻等人据引文所作的“订正”,均偏离了传世《论语》中孔子的发话立场和表达意图。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从教育与自我教育两个方面突出强调一个“情”字,提倡道德教育要关心人的情感,要求道德主体从自己的内心体验,过渡到体贴对方的心情;强调道德主体“自德”精神和行为,对今天学校道德教育仍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分析《诗经)中“宜”字的语法环境、语法功能入手,考察“宜”字的词汇意义,进而谈谈“宜”字在先秦时期的其他用法和一些习惯搭配格式。  相似文献   

11.
瞽史新探     
"瞽史"一词在《国语》等先秦文献中多次出现,千百年来,历代学者对其有着见仁见智的诠释。或以为"瞽史"是"瞽"与"史",或以为"瞽史"为独立的史职,或以为其为文字产生前的盲人史官,或以为其为文字产生后的记事史官。如果深入探寻瞽史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对瞽史的来龙去脉及瞽史之《纪》的性质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则有种种迹象表明,瞽史并非盲人史官,而是在文字产生以后主要负责追记口传史事的史官。  相似文献   

12.
[ta(g)214]这个词在先秦文献中已见用例,多借"党"字来记录,释作"所"、"处"等.其实"党"和"所"在这个意义上均是通假字,只是后来"党"多借用来表示"乡党"之"党",文献则以"所"、"处"字见多.所幸安岳话保留了"党"的这个用法.安岳话"党"使用频繁,虽是古语遗留,它在使用及发展的过程中也显现出自己的一些特性.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文言文中"所以"作为连词的起始年代,历来就有许多争论,这主要是由于对"所以"作连词所持的判断标准的不同造成的.现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王力先生提出的,另一种是朱城先生提出的.文章通过对这两种观点的考察,论证了朱城先生观点的合理性.又根据朱城先生的观点考察了<十三经>中的十本书,得出了先秦时期就有"所以"作为连词的用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段玉裁:"人曰肌,鸟兽曰肉。此其分别也。"据此,很多人认为古汉语中的"肌"与"肉"体现出人与动物的区别。但是,通过对史书、佛经、医书三类文献资料考察先秦"肌"和"肉"的发展,得出以下结论:"肉"在先秦时就可以用于指人,汉代"肌肉"一词的出现就已经开始替代"肌"指人的功能,"肉"从魏晋时开始替代"肌"指人的功能,大约在南北朝时期,确立了在该语义场代表词的地位。而"肌"自始至终可以单用,而且还保留为特定词来指代人的肌肉,没有完全被"肉"所替代。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字学与文献学的考察,明确了"智"以其偏旁"白"凸显了与"知"的差别:"闭口不言,气从鼻出",即不言。与轴心时期的西方相比,先秦时人在公私两角色下展示的不言之义,彰显了独特的自省意识与周遭境遇。聆听与不言紧密相连,这也是智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6.
古代典籍中“鬄”、“髲”二字经常成对出现,俗皆以为是同物异称词,为古代假发的通称。但从古人的发式习俗和语源上来看,此实是受传统训诂浑言之训而致误的典型一例。“髢”指一切用于装衬的假发,重在原料;“髲”则指用于盘高髻的假发,或直接著之于头无需再加梳理的假髻,更重式样。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恩格斯文论中的“典型”、“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历史观点”的概念,以及“典型环境”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关系。认为,在恩格斯的文论中,“典型人物”有两种,一种是“非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种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的“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内涵是要有细节的真实、要有标示出一时代(或社会)区别于另一时代(或社会)并标示出“历史发展趋势”的社会现实生活关系特点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展示“典型环境”。  相似文献   

18.
《燕燕》到底是一首怎样的送别诗呢,诗中的主人公又是怎样的一个人,诗的主旨是什么,送别的情境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一直是千百年来前贤们争论不休的焦点。文章通过对“仲氏任只”“寡人”“‘燕燕”等文学符号的诠释,运用了文献学、语法学、社会学、符号学等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破解。  相似文献   

19.
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类"观念及其"知通统类"之道的基础上,把五经的不同艺术特色做了划分;提出了以"正声"或"雅声"为标准的文艺批评观;将"成文而类"看成言辞辩说的最高标准。荀子的这一贡献,为儒家经典典籍及经典诠释理论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先秦诸子对虚空之用的发现与肯定对后世思想文化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先秦诸子对虚空之用的阐发在概念符号上表现为“无”、“虚”,专注于“无”与“空”、“虚”与“空”差异往往导致对该种思想的忽略。“无”、“虚”与“空”有差异,亦有相通、相近的含义。在先秦有关“无”和“虚”的思想中包含着对“空”的发现与崇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