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宗仁与阎锡山都是旧中国的国民党地方军阀实力派。由于自身特定的政治地位及经济军事实力相对弱小,既受到蒋介石的排挤打击又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同时又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对象。他们既要在各种政治力量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又想发展自己,以最后问鼎中原,不得不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在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中进行周旋较量。李宗仁与阎锡山虽同属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阵营,但由于二者的阶级出身不同,因而他们对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及观点既相同又不同。从李宗仁和阎锡山在中国政治舞台的表现及其各自最后的归宿,印证了孙中山先生的一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国民党地方军伐这一特殊的阶级集团,不管他们为了自己生存发展如何工于心计、巧妙应付,历史最终要他们作出明确回答:只有顺应人民革命发展的洪流,才是唯一光明的前途,否则只能被历史洪流所淹没。  相似文献   

2.
阎锡山是一位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其统治山西近达四十年之久。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地处抗战前沿,怎样处理与日本的关系成为阎锡山工作的中心。弄清这一时期阎锡山与日本的关系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笔者从三个时期分别考察了阎锡山与日本的关系。对于全面的反映抗战时期阎锡山的表现,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内长城防御作战失败后,阎锡山集中兵力组织忻口战役以保卫太原,一度允许国民党中央军及其他地方军队入晋参战,并积极推行国共合作。在忻口战役中,阎锡山积极抗战,并团结共产党及国民党中央军等一致对外,其对战役进行了有效的指挥,战绩显著。在阎锡山等将领指挥下,忻口战役历时23天,成为抗战初期华北地区抵抗最坚决的战役之一,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在这场战役当中阎锡山发挥了主导作用。但阎锡山作为地方军阀代表,注重个人得失,缺乏全局观念,最终战役失利。  相似文献   

4.
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并推动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集团、共同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同时,阎锡山也比较顺利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其深层原因主要在于:牺盟会工作的局限性,八路军入晋作战急需发动群众的迫切性,以及阎锡山利用民众、守土抗战的积极性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面对中共、日本、蒋介石集团三种力量,为了山西的"存在",经过权衡利弊,阎锡山最终选择了联共抗日的道路.联共抗日是阎锡山抗战的一个特点,本文就其形成原因予以浅析.  相似文献   

6.
阎锡山拥袁称帝反对张勋复辟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5年到1917年,在中国大地连续出现了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两件倒退事件,而阎锡山对这两件倒退事件却表现出了不同的做法,对前者大加推崇,而对后者大加讨伐。这是因为,首先,阎锡山早年留学日本,接受了“军国主义”思想,袁世凯称帝,使以“君主立宪”为前提的军国主义在中国的实行成为可能,而张勋复辟则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其次,裒、段实权在握,阎锡山为保自己军政权不得不拥戴,而段祺瑞发动的讨张之战怎能不参加?第三,阎锡山一贯采取“见风使舵”的政治手段,讨张之战声势浩大,而张勋则成为众矢之的,阎锡山当然会站在战胜者一方。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山西出现了日俘“残留”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的渊源.整个抗日战争期间,阎锡山是唯一没有离开固有“地盘”的军阀,但在抗战中,龟缩在吉县一带的晋军面临诸多的困难,财政拮据、交通不便.尽管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但收效甚微.此时的共产党却在山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八路军力量不断壮大,敌后抗日根据地蓬勃发展.这一切使阎锡山感到极度的恐慌,也促成了阎锡山同日军的合作.抗战期间,阎日双方即有多次接触,达成了一系列协议,但大都停留在了书面阶段.日本投降后,面对共军在山西的咄咄态势,阎锡山“寄存武力于中国”的想法同以城野宏为代表的日军高层不谋而合.双方很快达成协议,三万余名日俘“残留”在了山西,成为阎锡山“剿共”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大量史料,剖析了阎锡山准备投降日寇、充当“华北王”的一系列罪恶活动,高度评价了中国共产党为阻止阎锡山的卖国行径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相似文献   

9.
正月里阎锡山得了点点病,睡在洋床上懒得动,头又昏来脑又闷,觉了股股肚来痛。二月里阎锡山想起来,想起太原的洋楼来,小包汽  相似文献   

10.
论阎锡山村政思想产生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锡山执政初期,山西基层组织混乱,经济发展日渐枯竭,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已到了崩溃的边缘,从小生长在农村的阎锡山充分认识到农村发展的重要性,把变革的目标首先锁定在农村问题上。  相似文献   

11.
西安事变爆发后,地方军阀出自不同的目的,纷纷表明了自己对事变的态度,成为影响事变发展的重要力量.阎锡山作为当时最有实力的地方军阀之一,对事变尤为关注,并欲借之以达到个人目的.但因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如愿.  相似文献   

12.
冯玉祥奉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政策,阎锡山基本上是反对三大政策的,双方分分合合,变幻多端。日本投降后,阎锡山追随蒋介石,挑起内战,不听冯玉祥的忠告,终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对阎锡山村政思想的影响作了梳理.  相似文献   

14.
百团大战期间 ,华北敌后的国民党军卫立煌部、阎锡山部、庞炳勋部等纷纷出击 ,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八路军百团大战。  相似文献   

15.
阎锡山从小深受中国传统化之影响。在其早期的政治主张中融入了很深的儒学思想。比如他的“民治”、“民本”等观念的提出,以及他的“今欲求国家之治平,则无他法,抵从遵守圣人之道,则治平可望”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儒学化中。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阎锡山采取战时的经济政策、政治措施,组织战时军工生产,进行战时宣传鼓动,大力发展教事业,对抗战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抗战爆发后,牺盟会在晋东南地区以三种方式对阎锡山的旧地方政权进行了改造,从而以1938年6月底7月初戎子和就任第五专署行政主任为标志,完成了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初步创建工作,为共产党在晋东南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山西军阀阎锡山为推行新政而倡导实施村治,息讼会是“山西村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调解村民之间民事纠纷的组织机构,其目的在于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汪精卫扩大会议派是一个由汪精卫、阎锡山、冯玉祥、桂系李宗仁和西山会议派为壮大反蒋声势而组成的临时组织。这一派别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建立与南京国民政府分庭抗礼的政府,对此,学界已有研究;二是以孙中山的遗愿为圭臬,召集国民会议,制定约法。《太原约法》就是这一思想的产物。这一约法仅仅是理论的产物,客观地讲,有其特点也有疏忽的地方,终究是一纸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