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地书     
  相似文献   

2.
两地书     
  相似文献   

3.
两地书     
编辑同志: 您好! 贵部编辑出版的《××文艺》,真可谓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给文苑带来了春天,给读者送来了甘泉。不奉承地说,《××文艺》是当今文坛的上乘刊物,是众多期刊中绝无仅有的佼佼者。这当然是诸位编辑同行的慧眼高手编选所致。在此向您——亲爱的同仁致大礼! 我是《××文学》的编辑,很愿意与您携手并肩,一起为党  相似文献   

4.
亲情两地书     
在我的书桌里,珍藏着两叠厚厚的书信,它是我们家的瑰宝,也是我和妻子迷惘中的希望、孤寂中的安慰…… 1986年夏天,我们的独生女儿出乎意外地被外交学院录取了。消息传出,有人为我们高兴:“这一下你们家出了个女外交官了!”也有人为我们忧虑:“女儿到北京读书,家里只剩下你们夫妻俩,多寂寞冷清啊!”一时间,我们心头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相似文献   

5.
秦春 《出版参考》2006,(17):44-47
背景链接:1993年7月23日4时 40分,由银川飞往北京的西北航空公司 2119航班,因飞机襟翼未放出,在起飞飞行高度不足100米时,就坠入机场跑道尽头的芦苇湖中,机身断裂成三截。机上的108名乘客和5名机组人员,只有40人生还!本故事的主人公王嘉鹏和他的父亲,也就在这趟航班上。  相似文献   

6.
我的两地书     
孟久成 《传媒》2001,(5):34
谁都写过家信。 过去我在农场的时候,特别爱写家信,想倾诉;也盼家信,找安慰。那时没有长途电话一说,电报倒是发过几次,都是回家接站之类,简之又简,七分钱一个字,不得不简。信息沟通只有靠书信了。 当年儿子的我如今已荣升父亲,再写家信,角度变了。 如今我的儿子由黑龙江去北京读书,19岁,和我从北京来黑  相似文献   

7.
五十年前,鲁迅先生和许广平鸿雁传书,畅叙国事,传递友情,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两地书》。如今,前线猫耳洞及其他部队一些干部、战士和军委机关一位干部书信频传,纵论国家大事,今日“两地书”的佳话闪烁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火花。  相似文献   

8.
本书以情感人,从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爱情入手,涉及周恩来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感情真挚,文笔流畅。  相似文献   

9.
《人民日报》1986年11月5日一版头条通讯:《今日“两地书”》,读之令人顿觉新风扑面,精神振奋。一些出生入死的前线战士,能够在硝烟未散的阵地上,议论国家大事,把一个个疑而不解的问题直率地提出来,写信向军委机关干部张立同志请教;而张立同志在自己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废寝忘食查阅资料,坦率地写信回答战士的多种问题,这是何等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这篇通讯,深刻地反映了八十年代战士的精神面貌,深刻地反映了干部战士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信赖,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国家的民主空气,确实是当代人民政治生活的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10.
1969年4月,著名编辑家叶至善去河南潢川团中央五七干校下放锻炼,历时近四年。其父著名教育家、出版家叶圣陶(时为教育部副部长)仍留在北京,住东四八条一个四合院里,家里除了叶至善去干校外,叶老还有几个孙子和孙女  相似文献   

11.
1969年4月,著名编辑家叶至善去河南潢川团中央五七干校下放锻炼,历时近四年。其父著名教育家、出版家叶圣陶(时为教育部副部长)仍留在北京,住东四八条一个四合院里,家里除了叶至善去干校外,叶老还有几个孙子和孙女都分别去东北和西北插队劳动。偌大的一个四合院,只留下叶老、叶至善爱人夏满子和小重孙女三人,还有一位女佣帮助料理家务。时叶老已七十五岁,在没有了自用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还要经常乘公共汽车去西单教育部参加学习和运动,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2.
通讯《今日“两地书”》在1986年11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后,编辑部收到读者大量来信来电,赞扬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领导的“祖国军队了不起”,赞扬前方将士和军委办公厅机关干部张立同志那种“祖国万事连我心,献计献策为己任”的高尚精神。同时,读者也称赞通讯的写作,要我们介绍经验。我们觉得不好办。但是,想到稿件见报后,认真总结一下经验,还是应该的,这对改进今后报道,提高我们写作  相似文献   

13.
通讯《今日“两地书”》在1986年11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后,编辑部收到读者大量来信来电,赞扬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领导的“祖国军队了不起”,赞扬前方将士和军委办公厅机关干部张立同志那种“祖国万事连我心,献计献策为己任”的高尚精神。同时,读者也称赞通讯的写作,要我们介绍经验。我们觉得不好办。但是,想到稿件见报后,认真总结一下经验,还是应该的,这对改进今后报道,提高我们写作水平是有好处的。所以,我们对《今日“两地书”》的报道过程,作了一番回顾。一去年7月,罗同松曾赴老山前线采访。回京后,正在酝酿写一篇通讯。9月,部队新闻干事马文科从云南前线来到北京,给人民日报送来了一大本材料,是有关前线将士与军委办公厅机关干部张立同志讨论  相似文献   

14.
做思想政治工作讲究疏导。《今日“两地书”》(载人民日报1986年11月5日)是把疏导运用于新闻报道的成功之作。老山前线的战士,身在浴血战斗的阵地,胸怀祖国四化建设大业,对于国家机关工作的某些弊端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十分关注:战斗刚过,满脸烟尘未擦,满身泥土未洗,就议论起来了,而且越谈越焦急,越想心头的疑云越浓。  相似文献   

15.
凡读过《人民日报》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五日一版头条通讯《今日“两地书”》的人,都顿觉新风扑面,精神振奋!一些出生入死的前线战士,能够在硝烟未散的阵地上,议论国家大事,并利用罐头商标纸,依在枪托上,把一个个疑而不解的问题直率地提出来,写信向军委机关干部张立同志请教;而张立同志在自己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废寝忘食查阅资料,坦率地写信回答战士的各种问题,这是何等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两地书”探讨的不是战士们一般个人得失、生死的实际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改革大课题。战士们置生死于度外,议论国家大事,可见战士们的胸怀,  相似文献   

16.
《今日“两地书”》在人民日报1986年11月5日一发表,立即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编辑部收到来信一千三百多封和几十个电话,上至全国政协副主席、大军区司令员、省委书记,下至工人、农民、学生、机关干部以及香港同胞,一致赞扬前线将士和军委机关干部张立的高尚思想品德。这在当前新闻报道的反映中是不多的,它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典型意义和力量。榜样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雷锋的报道已经过去了二十二  相似文献   

17.
近日,临朐县档案馆利用征集到的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档案,精心推出静读档案“鲁鄂两地书同心战疫情”诵读系列。一是由本馆员工诵读临朐县援鄂医疗队员家书,用声音诉说“战疫”心声,用档案记录“最美逆行”,以此向援鄂医疗队员们致敬,向_线白衣战士致敬,向所有美丽逆行者致敬;二是集中以诵读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撰稿在“临朐档案”微信公众号发布宣传,后被齐鲁晚报官方APP、山东机关建设等多家媒体转载,现已推出七期(共八期);三是将其集录成册刻制成光盘,形成特色馆藏档案,并将光盘送到张雷、付秀华等七名临朐县援鄂医疗队员的手中。  相似文献   

18.
2007年9月7日,北京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期刊研究所所长李频,阅读《IT时代周刊》之后,在给该刊总编辑曹健先生所写的信中,对该刊作出了坦诚、客观和公正的评价。该刊高度重视这封来信,并在其所办的传媒领袖网上全文刊登。基于与该刊同样的认识:李频先生在信中所谈,不仅对《IT时代周刊》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整个期刊界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刊刊发此信(注:行文经过一定的修改并附上曹健总编辑的回信),希望能对刊界同仁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清代嘉庆年间,福鼎市秦屿镇发生了一件出版家、训诂学家、版本校勘学家王遐春、王学贞父子“刻书祝寿”之事:1809年,值嘉庆皇帝50寿辰,王遐春恰与仁宗同龄,其子学贞时任宁洋县(今宁化)训导,被福建巡抚张师诚选调省城参与编校贡书,趁此机会,王学贞恭请巡抚大人撰文制锦为其父祝寿。王遐春闻讯后,即修书一封派人送往福州告诉学贞:“取古名人著作将灭仅存者,采梨伐枣先为古人寿,然后厕名校梓,得附古人之寿而为寿。”王学贞于是敬承父命,在学友梁芷邻、赵谷士、吴清夫、李秋潭、赵文叔等人的帮助下,收集唐先贤遗书一一校刊,次第告竣。其移风易俗的创举在当时成为美谈,对福鼎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地方人文素养的提高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父子同登颁奖台前不久,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新闻工作表彰会上,出现了一件感人的事:张斌和他的儿子张平,同时受到了地区及县的表彰奖励。张斌今年59岁,是该县悦来区工委副书记,他儿子张平,今年29岁,是王家乡党委书记。张斌从1953年就开始写稿,每年都要被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