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维”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维度,是被刻意加强了的一个目标领域。加强情感目标的教育,是历史课程教学的血肉和灵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教师与学生、环境等课程资源,进行情感教育,落实历史教学的情感目标。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作为一种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运作。何况新课程改革方案,特别是新教材的施教,对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乃至教学手段上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新课程方案试行的两年多的实践来看,也确实证明了,造就一批能够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执教者是实施好新课程方案的关键。我们认为,适应课程改革,教师要过好“五关”。   一是过好课程观念转变关。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 ?这是执教者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而课程观的更新与转变是教师执教的前提。教师应当面对以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为基本…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后 ,我校作为福建师大课程研究中心实验基地 ,我们开始将对新课程的理解转化为行动 ,并在教学行为的层面上 ,呈现出了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式。通过半年来的学习和实践 ,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和发展。新课程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 ,改变了传统的课堂面貌 ,课堂教学正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而在悄悄地变化。一、课堂教学目标的变化新课程的教学目标重在发展 ,即开发人的潜能 ,发展人的个性 ,实现人的价值。教师一方面把学生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当做课程资源 ,并和新知识有机结合 ,构成一个教学平台。学生在发现中学习 ,在…  相似文献   

4.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考虑的仅仅是“怎样教”,关注教学目标的实际达成,缺少对“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教学目标合理性的拷问;关注教学活动是否做到最好,缺少对这项活动做到什么程度才合理的思考;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缺少对学生生命情感的关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从各个方面对教学实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以往相比,新课程视域下教学实践具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5.
课程改革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要构建适应新时期的素质课程体制,就必须改革传统封闭的课程观,树立现代化的、开放的大课程观。课程目标研究与教学目标研究相结合,建立素质教育课程目标体系;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课程管理改革与教学管理改革相结合,建立新的素质教育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6.
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骞 《教育科学》2003,19(3):30-32
“目标模式”虽然受到严重的批判,但是它一直仍被各国所采用,预设目标对课程与教学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课程改革要吸收各种设计模式的合理成分,要继承本国的传统和经验,要重视并发挥教师的作用和力量,要关注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适切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否具备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直接关系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建立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科学的课程观、教育目标观、教学观和课程评价观。  相似文献   

8.
《教育情报参考》2004,(9):44-45
实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课标是大纲,教材是载体,实施者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用教材来进行教学,切记不要教教材。但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产生了不少的困惑。以语文学科为例,一些教师反映:语文新课标给了教学很大的自由度,但是对学科教学的目标设定得过于概括和笼统;新教材突出了语文学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束缚的希望,也是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系列教学改革的升华与突破。本次改革对传统的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观进行了深层次梳理、冲击和变革,特别是对传统的基础教育第一线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起着实质性的反思和指导作用,必将促使每一位基础教育教师调整、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从而在教学实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行为上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努力开创优质教学的新局面。为此,本文从新课程教学的目标理念、教学方…  相似文献   

10.
前沿观点     
《广西教育》2013,(4):30-30
课改问题的根源在于顶层设计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喻平在《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第10期上撰文认为,反思10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课程改革在持续推进中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混乱;二是教师不能辨析和处理课程改革带来的教学矛盾冲突;三是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评价难以开展。从表面上看,导致这些问题的责任方都在一线教师身上,但仔细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却与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有关。课程设计者对课程理论基础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1.
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晓丽 《教书育人》2002,(22):19-20
近几年来,针对公共心理学的课程改革或教学改革的探讨层出不穷,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教学目标、教材以及教学方法方面。纵观对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反映出一些学者和高校教师对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见解,本文旨在从课程观的角度对这一时期的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进行归纳和总结。一、关于公共心理学的教学目的一些学者针对公共心理学课的教学目标提出了以下两种主要观点:1.教学目的不明确性与滞后性这种观点指出,在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着明显的教学目的不明确的问题,存在着对公共心理学课教学目的极不一致甚至混乱的认…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第五条强调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撵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那么具体到课堂教学评价中,又该如何做呢?我想:一方面要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进行评价.男一方面更要注重对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即对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进行评价。因此对于体育课堂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3.
从2007年新学年开始,我国将全面实施新课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即将全面展开,作为普通教师势必要努力做好方方面面的准备.那么课程改革究竟改什么,怎么改?笔者认为,对于第一线的普通教师来说,课程改革就是由旧课程的实施转向新课程的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不仪仪是组织上、形式上的转变和教丰于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方面面,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课程改革不是另起炉灶,旧课程传承和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如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注重双基等教学思想和观念,在新课程中仍然要继承和发扬.对于旧课程容易滋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灌输轻启发,重模仿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重教书轻育人等弊病,要通过改革把它们拒之新课程大门之外.  相似文献   

14.
高职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教学不同于一般教学过程与模式,本文就现存问题,从定位教学目标;改变课程组织结构;转变教师角色;公开测评标准,引导自主学习四个方面阐述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教学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实现三位一体新课程教育目标的基础和保证。根据新的教学技术、教学目标、课程和教育研究更新教师的技能、态度和方法,使教师能吸收课程或教学实践方面的主导性革新;开发和运用课程和教学实践方面的新策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工程材料》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课程教学目标与学习价值、课程体系与内容、教材建设、实验及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与考核模式、师资队伍优化等方面总结了《工程材料》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工作,强调了材料教学过程中树立“材料、设计、制造”一体化理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而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注意教学课程的改革.本文从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入手,分析课程实施与课程教学的关系,如何做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次课程改革将《自然》改为《科学》。过去我们把教学看成“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就把教学定位为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以教为中心。而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转变。”如何在现行的《自然》课程教学中融入课改理念,在《自然》课程中融入《科学课程标准》中贯穿的“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思想”,这是自然课教师应该自觉思考并亲自实践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9.
有效教学作为反映课堂教学的状况、质量水平的高低,已倍受广大教师们所关注.有效教学的特征就是要做到教学具备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教学过程生动有趣、简洁、流畅,知识体系清晰简明,思维与技能的发展空间充足,面向全体,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们都在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但仍有不少问题是教师们感到困惑的.如:新教材处理有难度,甚至无从着手;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需要学校和教师不断地强化课程意识,并进而转化为课程行为。使之成为推动课程改革向前发展的物质力量;因此,本文试图就课程意识的基本含义以及课程意识转化为课程行为的主要条件作出探讨,以期引起正在从事和关心课程改革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人员对于这一问题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