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学的理论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应紧紧围绕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取向。在高校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落实以学生为本,这是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价值取向、目标选择和实现路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其健康人格,让所有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健康、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取向。在高校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落实以学生为本,这是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价值取向、目标选择和实现路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其健康人格,让所有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健康、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始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贴近学生实际,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项措施都要体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学周刊C版》2015,(33):36-37
以人为本理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不单单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的理念与教学模式,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进行发扬与宣传。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的需求发展理论是一致的。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全面为学生的发展考虑。文章主要就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学生的培养为根本,由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应坚持以人为本,通过高校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探究,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思想贯彻的必要性,并且建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机制。并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断改进,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落实到高等教育中,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提倡人性化、人格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人为芩的工作模式,时刻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8.
"以学生为本"是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价值取向、目标选择和实现路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就必须从学生本身的发展出发,让所有学生得到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并让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实现以人为本,就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创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循环机制的保障.只有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需要和利益出发,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发挥其主体能动性的作用,才能较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张剑锋  高军 《林区教学》2010,(10):66-68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把以人为本理念有效地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以人为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来实施,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思考,提出把以人为本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重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学生为本体;以学生"完全人格"塑造为根本目的;实行丰富多彩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