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会馆是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社会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日根 《寻根》2007,(6):4-8
会馆是明以来同乡人士在各地设立的一种社会组织,它适应社会的变迁而产生,又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态。会馆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在数百年来中国的社会动荡中,作为“乡土之链”,始终呵护着侨寓异地的商人游子,特别是在战乱等多事之秋,会馆为同籍人士提供了生活的依靠和精神的寄托。  相似文献   

2.
四川同乡会馆的社区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的同乡会馆,多数起源于明清两代。曾见于记载的四川各地同乡会馆则基本是清代移民所建。而一般非省垣、非近代正式开埠的州县会馆,以四川最多.湖北、湖南、江西次之。四川会馆分布密度之高,举国无二。明清时期四川的同乡会馆及其化现象,尤其引人注目。清咸丰、同治年间,会馆的互助功能逐渐扩展于同乡之外,及于社区建设的若干事项。清光绪末年(20世纪初),政府推行“新政”,地方公益事业次第兴办,会馆的公益机关功能逐渐消失,其自身组织形式亦开始变化。从民国元年(1912年)到抗战以前(1937年)的20余年中,是旧会馆陆续转为同乡会组织的时期。同乡组织扮演了社区建设中心势力的角色。民国以后,政府功能的加强和改善,民族意识的勃兴,新行政法规、社团组织的出现,客居异乡的同乡人士的土化,都加速了以原籍地域为禁限的会馆组织的衰微.  相似文献   

3.
<正>山陕会馆是山西和陕西二省商人在客地集资设立的"祀神、合乐、义举、公约"的同乡组织。山陕会馆作为工商性质的会馆,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并且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屹立不倒,保存至今,成为我国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山陕会馆在文化方面的作用,它传承着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儒家的"义"文化。因此,山陕会馆不仅是一个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它还散发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气  相似文献   

4.
会馆,是旧时同乡或同行业的一种组织。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从字面上来讲,“会”是聚会的意思,“馆”是宾客聚居的房舍、场馆。也就是说,会馆是宾客聚会与聚居的场所。但这种场所,更多地表现为异籍人在客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在四川,会馆之多,分布之广,会馆建筑的密集与豪华,名列全国之最。在~些乡镇,  相似文献   

5.
刘婷玉 《寻根》2007,(6):24-27
明中叶以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利益驱动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山西商人也在这股不断迁移的人流中上通清廷,下结官绅,北上西向,东进南下,商路达万里之遥,款项汇通天下,甚至曾一度执全国金融业之牛耳。而至今可见的遍布全国的山西会馆作为山西商人曾经辉煌的见证,因为其由流寓他乡的商人所建,或有人将其看做是明清之际商帮势力形成的载体,或有人将其看做是商帮形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范金民 《寻根》2007,(6):9-17
清代活跃在各地的地域商帮,纷纷建立起同乡组织——会馆,这种会馆,不但设立在全国各地城镇,而且远及日本的长崎、大阪、神户、横滨,越南的西贡、岘港,南洋的新加坡、泰国,远东的莫斯科等地。会馆在各地商帮的经营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胡光明 《寻根》2007,(6):18-23
伴随着明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大量流动,一种新的历史事物——会馆应运而生。“会”是聚合的意思,“馆”则是供宾客居住的房舍,合意为“聚会寄居场所”。会馆是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地缘或业缘性的传统社会组织,它建在通都大邑,根植于传统市场经济扩张、人口迁移和流动频繁、商人子弟不断入仕的社会大环境中,通过不断调整自身机制来适应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可以说,会馆是观照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8.
陕西商人与西秦会馆□土军勇在祖国盐都自贡,有一座素负盛名的文化景点,那就是清代乾隆年间由陕西商人建造的西秦会馆。西秦会馆,又名关帝庙、陕西庙,座落在现自贡市中区龙凤山麓,面南背北,占地4000多平方米,是我国南方地区会馆建筑的典范之作。整个建筑群体设...  相似文献   

9.
德川幕府末期日本武士与商人的结合陈永祥武士与商人,一尊一卑,泾渭分明,是中世纪日本历史上长期界限严格的两个等级。但是,到德川幕府末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二者逐渐接近,武士侧身商人之中,商人挤进武士之列,出现武士变商人,商人变武士...  相似文献   

10.
民国中后期,由于抗日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西康省迎来了大量的外地人口,其中外地商人群体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外地商人在西康省积极开展商业贸易,进行了深入的族际交往,在获取利益的基础上也带动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外地商人在西康省的活动,对西康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作为康藏少数民族地区的外地汉人,外地商人群体不仅推动了西康省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客观上也促进了西南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1.
潘少红 《寻根》2012,(1):136-141
在海外,华人社团种类众多,以地缘为纽带成立的同乡社团就是其中之一,同乡社团及其所构成的社会网络是海外华人社会的重要支柱。在泰国,华人同乡社团巳发展为华社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社会团体,也已成为泰国文化资源中不可多得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两代达到鼎盛,他们“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称雄国内商界五个多世纪。人们惊叹于他们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广阔的经营领域,并为他们创造的晋商文化所折服。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进取敬业的精神是晋商之魂;为世人所赞叹的大院文化、会馆文化、票号文化等,如今已成为山西乃至中华民族丰富历史文化的瑰宝,倍受世人瞩目。晋商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因晋商的推动而形成、发展、繁荣的山西地方戏曲至今仍在三晋大地上放射着璀璨的光芒。  相似文献   

13.
会馆建筑是清代流动人口在异地通都大邑建立的一种凝聚乡情的活动场所。一般会馆建筑均能体现原籍家乡建筑的文化特色,会馆建材也大多来自故乡,围绕会馆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多以故乡元素为主。会馆成为地方文化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4.
李刚  宋伦 《华夏文化》2002,(1):24-25
会馆,本意为开会的房子。其会乃会议、聚汇之意,其馆乃人们客居观览之馆舍。聚合其意乃人们聚汇会议之所。会馆兴起于明代,兴盛于清代,衰落于近代。它是明清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迁而进行社会整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鹤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鹤庆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北端,长期以来在滇西北的商贸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活跃在茶马古道上的鹤庆商帮,不仅促进了民族地区商品经济和轻手工业的发展,而且架起了沟通国际商贸的桥梁.今天,鹤庆商帮的后代继承前辈事业,仍有上万名商人、工匠在这条千年古道上演绎新的篇章.为了进一步挖掘茶马古道文化资源,再现茶马古道历史风采,弘扬茶马古道优秀文化,发展茶马古道文化旅游,促进区域经济长足发展,中共鹤庆县委、鹤庆县人民政府于2004年9月30日至10月2日举办了为期3天的"中国·鹤庆茶马古道文化旅游节".  相似文献   

16.
孙迎庆  马杰 《寻根》2007,(4):70-73
走访姑苏城的那些会馆,仿佛翻看一本久已尘封的老书,我们会沉入那种历久弥醇的厚重中去。会馆,是寓居异乡城市中同一乡贯  相似文献   

17.
《上海文化年鉴》2012,(1):274-275
5月18日是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0周年纪念日。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物局、黄浦区人民政府主办,黄浦区文化局、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昆剧团、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承办,上海三山会馆管理处协办的“水磨传馨——海上昆曲文化展”在上海三山会馆开幕。该展是上海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昆曲文物文献展,  相似文献   

18.
段丽 《寻根》2006,(2):76-80
亳州,古称谯城,地处中原,一向有中州门户、徐兖咽喉之称,且盛产中草药,为我国古代四大药都之一。涡水绕流其城东北,上接大河,下通江淮,水运极为便利。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兼水陆之便,物产丰盛,亳州城内长期商贾云集,会馆林立,明清时期即有“小南京”之美誉。《关帝祠前创建戏楼题名记》云:“古谯邑之城北,俯涡水,秦、晋、燕、齐、楚、豫、吴、越商贾辐辏,舟车云集,盖□之北河之南一大都会。”由此可见古时亳州商业的繁荣。“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亳州商业繁荣,为利所驱的各省商人自然想在亳州的涡河水中淘金捞银。于是,亳州…  相似文献   

19.
野村夫人与终生教育事业仁言每年8月,日本各地的2000多名代表和世界各国的友人聚集在东京日本国立教育会馆,参加日本全国终生教育大会。人们很难想象如此规模的会议竟是由日本女性为主体的自愿者义务奉献民间团体日本野村终生教育中心所组织的,这个中心的领导又竟...  相似文献   

20.
李刚  宋伦 《华夏文化》2002,(3):16-17
这首清代成都《竹枝词》集中概括了明清陕西或山陕会馆一个突出的文化特征,即会馆山门前竖有一对万斤重的铁旗杆。而单纯的山西会馆则没有这种标志。其著名者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