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6 毫秒
1.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这是教育学生理解、传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素材。因此,教师要深入解析教材选文所涉及的传统文化要素并作出相应的分类,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分析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材样态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探索中华传统文化,使其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逐步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和健全的人格,进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先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是中华民族具有无与伦比的强大生命力和历久弥坚的凝聚力的根源。语文教师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作涓涓细流,浸润语文课堂,流入学生心田,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理想人格的青年。  相似文献   

3.
赵雪美 《天津教育》2022,(15):40-42
<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早在2014年,我国教育部就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加强青少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德育课作为一门培育学生理想人格、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增强学生道德品质的科目,中华传统文化理应占据重要位置。然而,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项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从教师视角出发,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理论基础与现实状况,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路径创新,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教育部颁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通过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主要内容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语文教学中,用国学经典来感染熏陶学生,塑造学生的精神人格,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养成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贯彻落实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讲话精神,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明确了系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和实施步骤。其中,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在青少年学生处世修身、人格养成上是极为重要的阶段。学校德育应遵循《纲要》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内容滋养青少年学生心灵,激活青少年学生心中传统文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结晶的积淀,将传统文化教育寓于中职语文教学之中,是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提升其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在分析中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智慧而丰富的人格培育理念。对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儒家学说,尤其关注个体修养,强调理想人格的培育,极具现实意义。新时代高等教育肩负着大学生人格培育的重要责任,应积极适应时代要求,重视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人格培育。  相似文献   

9.
中华经典内容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传统精神的概括和诠释。在初中教育教学阶段,将中华经典运用于语文教学中,这不仅对中华经典中的国学文化是一种传承,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初中生通过学习中华经典内容,能够有效地传承民族精神、继承文化意志。而将中华经典有效地融入初中的语文教学内容中,不但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由于中华经典不仅是对语文学习的一种传承,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塑造学生的文化性格,领悟中华经典的文化内涵,使学生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鉴于此,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明确提出了初中语文阅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应用的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肖和又 《教师》2019,(9):105-106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智慧的结晶,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德育价值,传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传统的物理课程注重概念、定理、定律的基础教学,忽略传统文化的渗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文章从中学物理学科教学角度出发,试图让课堂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自然衔接,以期让学生提高物理学习兴趣,培养思想道德素养,完善自身人格,形成强烈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11.
余云坚  陈国勇 《新教师》2022,(12):19-20
<正>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学校要以优秀传统文化来滋养学生。目前,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如何运用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教师的成长,还有待于加强。一、以理想型人格涵养高尚自觉的专业成长精神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沉淀形成了以家国情怀、修己慎独、勇毅力行等为主要特征的“君子型”理想人格。通过感召、培养、  相似文献   

12.
<正>教育部在2014年3月26日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在中小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这一纲要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语文教学在传承优秀文化方面的价值,但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多更具体的要求。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人格素养方面的  相似文献   

13.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对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形成、语言能力的培养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面对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初中学生,语文教师应具有使命感,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深深地植根于他们心中,使他们成为高素养的中华人。  相似文献   

14.
<正>《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  相似文献   

15.
张萦 《广西教育》2008,(10):27-27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校的办学特色。如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学校管理者所应考虑的。为此,从2004年起我校就开设了以学习诵读《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学校永不干涸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6.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文化素养,深化和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无形力量,是滋养学生的"美味佳肴"。如果我们能够以有效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受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在耳濡目染中吸收并蓄积中华传统文化的养料,必然可以在促进他们人格塑造的进程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为此,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形式来感染学生。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宝贵资源,其中不仅凝聚了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因此,本文从传统文化层面出发,对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中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教材,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郁而鲜活的血液。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既必要又可行。教师应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五千年传承的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将成果内化成学生的美好人格和综合素养,最终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心系祖国、热爱家园的感情气质”教学目的,以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民族传承人。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不仅能弘扬民族精神,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理想的人格和审美能力。而语文学科中的教学目标更倾向于文化素养的教育,这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有利,因而,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为培养新时代社会化人才提供重要帮助。基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现状,遵循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本文总结、概括出一些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具体可行、操作性强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