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简称《家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和诸国故事的历史文献。今传本为十卷四十四篇,曹魏王肃注。这部书长期以来被学界视为典型的伪书,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孔子家语》思想史和哲学史的史料价值。《汉书·艺文志》载"孔子家语二十七卷",这是关于《孔子家语》的最早记载。直到王肃为《孔子家语》作注,《孔子家语》才逐渐广泛流传。与王肃同时的马昭已经开始对王肃的注本展开激  相似文献   

2.
中古时期的郊祀礼说与礼制,是作为一套整体性的知识,在诠释与重构中不断发展的。郑玄、王肃的郊祀理论,为五帝的身份提供了儒学学理上的说明,建立了天—五帝—众神的三级神祇结构。魏晋隋唐君臣对郑、王天说的理解与取用是片面化的。在南朝的郊祀礼制中,郑说与王说被化约为将五帝等同于昊天的“六天说”与将五帝等同于众神的“一天说”,分别应用于明堂、迎气、雩祀之礼与南郊祭天礼之中,但这一做法难以处理郊坛上的五帝神位。隋唐的郊祀制度吸收北朝的郊丘分立之制以及南朝的五精帝祭祀体系,有意识地调整五帝的祭祀地位。最终《开元礼》折衷前代礼说与礼制,确认了五帝作为天佐与帝君的两重身份,建立起昊天—五帝—众神的祭祀结构。这一祭祀体系虽然与郑玄、王肃的理论十分接近,但其本身并不直接来源于郑、王礼说,而是礼学与礼制经过反复的诠释与重构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满族是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满族发祥的白山黑水地域,纬度偏高,冬天严寒,森林茂密,禽兽繁多。满族的先人,早在新石器时代,便生息繁衍在这块辽阔土地上。满族的先世,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商周时的肃镇。《国语·鲁语》记载:周武王时,肃慎贡献“矢石”。《尚书·序》记载:周成王代东夷,肃镇派使来贺。(左传》载述周康玉说:肃慎为“吾北土”。可见,市镇是周朝北方封疆之国。在肃镇中,有的部落以农业为主,也饲养家畜;有的部落则从事渔猎。自有文字记载至今,肃慎已有3(:X)多年的历史。肃慎后裔的一支在汉魏时称为招娄。…  相似文献   

4.
北朝的兴佛与灭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平 《华夏文化》2003,(3):9-10
北朝佛教 ,以北魏最盛 ,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魏书》中特增设《释老志》 ,足见佛教发展势头之大。魏道武帝拓跋建立北魏后 ,就把佛教定为国家公认的宗教 ,准许在中原地区继续流传。他是一位见到僧人都要施礼的皇帝 ,曾下诏建寺造像 ,又任命僧人法果为沙门统 ,令其统辖佛教徒。魏道武帝以异族出身而统治中原的广大地区 ,想借助佛教的社会作用 ,使自己由胡族之王的地位 ,达到凌驾于汉胡两族之上的君主地位。他的扶植佛教 ,可以说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佛教为了扩展势力 ,也主动与王权结合。北朝的宗教问题与南朝不同。南朝完全…  相似文献   

5.
任崇岳 《寻根》2003,(3):127-132
河南省太康县古称阳夏,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前224年)始建阳夏县,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更名为太康县,以迄于今。这里人杰地灵,特别是魏晋南朝时期的谢氏家族,更是人文荟萃。翻开《晋书》、《宋书》、《齐书》、《梁书》,便有一批阳夏谢氏名人跃入眼帘,他们中有东晋名相谢安、东晋宰相谢混(谢安孙);南朝宋宰相谢晦、谢,南朝梁宰相谢举、谢嘏;有在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中大败苻坚的名将谢石、谢玄,武将谢尚、谢万;有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文学家谢道韫、被誉为“山水诗祖”的南朝诗人谢灵运、谢惠连、谢、谢瞻、谢晦、谢庄等。诚如宋代文豪苏轼…  相似文献   

6.
李健强 《寻根》2003,(3):100-103
在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中,把梅、竹合画一幅之上称为“梅竹双清”。但这一称谓起源于何时,是谁先提出的?翻检很多书籍也不能最后确定。早先,无论诗歌还是绘画,都是将梅、竹分而吟咏图绘的。咏物诗作为一种文学品类出现很早,《诗经》中已有大量以花喻人的诗句,屈原更是遍咏香草,以比德君子。而咏梅诗最早应是南朝鲍照的《梅花落》、何逊的《咏早梅》,咏竹应是南朝沈约的《檐前竹》、谢的《咏竹》。直到元代才有以梅竹为题合吟于一首的诗作,有贡性之的《题翠竹红梅》,有泰不华的《题梅竹双清图》,这是见到最早以双清称谓梅竹的文字记载。从题目看…  相似文献   

7.
<正>《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撰。杨衒之,北魏北平(今河北满城县北)人。孝庄帝时官奉朝请,历任抚军府司马、秘书监、期城郡太守等职。为人博学多才,兼通佛教经典,对北魏末年王公贵族的腐朽生活和佛寺的奢侈淫滥状况深表不满,曾上书痛斥奉佛求福行径的祸国殃民。其于《魏书》无传,事迹略见于《广弘明集·叙列代王臣滞惑解》。首先是关于《洛阳伽蓝记》的成书背景问题。北魏从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5年)之后,统治阶级崇奉佛教,王公百官、豪富地主劫夺百姓财  相似文献   

8.
事情要从保存在我手上近30年的一本《大字报选登》说起。本所谈论的我的见解,就是以这本《选登》所保留下来的言论为依据的。这是一本15页的油印大字报稿,题为《批极左的矛头指向了什么?》副题是《从“批、肃、划”看我系的右倾回潮》。编印署名为“中系材料组”,时间是1973年12月11日。  相似文献   

9.
《宋略》为南朝齐梁时期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裴子野所撰,主要记载刘宋一代历史的编年体典籍,所用材料大部分源自沈约《宋书》。本文集中探讨了《宋略》一书的编撰体例、篇章结构、《宋略》与《宋书》之关系以及《宋略》成书与散佚时间等方面的问题。《宋略》开篇大致评述了南朝刘宋兴起等事,其后为《本纪略》《诸侯略》等卷,倒数第二卷大体论述了刘宋衰亡等,末卷为"总论"。各卷之下内容及相关评论,基本上按照史事发生时间先后编次。其大概的编纂过程是:中兴二年(502)裴子野的父亲裴昭明去世以后,裴子野开始编撰《宋略》初稿;天监七年(508)或稍前,删《宋略》初稿与沈约《宋书》合成《宋略》。大约在宋元时期,《宋略》散佚。  相似文献   

10.
正《襄阳蹋铜蹄》为南朝乐府诗名,出自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清商曲辞》主要有《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两大类。关于吴歌的产地,《晋书·乐志》云:"吴声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以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南朝乐府民歌除了吴歌,最重要的就是西曲。西曲即荆楚之声,主要是湖北一带的歌谣,以长江、汉水之间的  相似文献   

11.
宋斌 《寻根》2010,(6):55-57
《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全诗长达353句、1765字,不仅是汉乐府民歌中、也是中国诗歌中罕见的长篇叙事诗。《汉书·艺文志》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足以观风俗、知薄厚也。  相似文献   

12.
瑶池与天池     
王勇 《寻根》2009,(2):130-134
天池一词在汉语典籍中最早的出处是《庄子》,本义是指寓言中所说的海。但是,至少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天池一词,来命名那些位于山原之上的湖泊。比如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就特别提到,山西省宁武县西南管涔山上,有俗名为祁连泊池的一处湖泊,因其坐落在山原之上,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天池。也许就是郦道元的这一记述,使这一处天池在后世享有不小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3.
姜辉 《华夏文化》2014,(4):45-46
正关于"药王"孙思邈的享年,历史上一直颇有争议。所争焦点,不在卒年。《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方伎》载:"(孙思邈)永淳元年,卒。"永淳元年即公元682年,此说法已为史家、医家广泛接受。而孙思邈生于何年,史书并未明确指出,据《旧唐书》、《新唐书》、《四部总录·医药编》及有关碑铭、传奇的内容推算,关于孙氏生年的说法主要有:北魏永平五年或梁天监十年(公元511年)前后、北魏神龟元年或梁天监十七年(公元518年)、东魏天  相似文献   

14.
虞云国 《寻根》2008,(4):90-95
一 女子缠足究竟起于何时,可谓众说纷纭。据《南史》记载,齐废帝命“凿金为莲花以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一般认为,这是把纤足称为“金莲”的最早出处。不过,史料中并没有潘妃缠足的记载。有人还举出南朝乐府《双行缠》,附会当时的“双行缠”就是后来的缠足。其诗云:  相似文献   

15.
白泽宇 《寻根》2023,(1):128-134
<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南阎氏魏晋以来河南阎氏家族中第一个可考的为阎善。据《周书》记载,他卒于开皇二年(582年),时年77岁,可知阎善正始三年(506年)生,此时北魏都城已从盛乐迁往平城。史载阎善曾任云中镇将,驻守盛乐,所以在此成家。这一时期北魏的军人主要以鲜卑族为主,那么阎善一系是否为汉族人呢?对此,陈寅恪先生认为:“(阎毗)盖其人俱含有西域胡族血统,而又久为华夏文化所染习,故其事业藉西域家世之奇技,以饰中国经典之古制。”另外,《元和姓纂》也说其家族为代人,  相似文献   

16.
《寻根》2016,(6)
正一1945年4月1日,杨桦编辑、知行出版社发行的《文帖》在上海创刊。三十二开本,每期六十余页。这是沦陷时期上海出版的文学期刊中最后创办的一种。20世纪40年代在华北沦陷区与上海沦陷区,"散文、随笔的成功是在其他体式之上的"。(楚天阔:《一九四○年的北方文艺界》)当时,上海的《古今》《风雨谈》《杂志》《万象》《人间》《天地》《小天地》,北平的《中  相似文献   

17.
《寻根》2020,(3)
正盉,作为商周时期一种重要的青铜酒器,硕腹,腹部一侧斜生长管状流,另一侧有盉,三足,有盖,盖多以链等与盉相连。明代学者杨慎在《丹铅总录·凤盉》中有"瓦釜之于黄钟,饕鼎之于凤盉"的记载。"盉"字的含义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盉"字的描述为调味也。从皿禾声。南朝梁大同年间太学博士顾野王所撰写的第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玉篇》  相似文献   

18.
解惑,翻开《辞海》1820页见巂唐条,“巂唐古县名。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治所在今云龙西南。南朝宋废。东汉曾为益州西部都尉治所。”又查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认知南朝宋在公元420~479年间。推算一下,巂唐作为一个县级治有五百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19.
古代书信的格式刘叶秋编者按;日常生活中,常见一些书信开头结尾有"台鉴"、"函丈"、"肃此"、"道安"之类的字眼,为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我们特摘要转载《文史知识》1984年第一期的此篇文章。书信在长期写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格式。象上下款的...  相似文献   

20.
正阅读一些古代典籍,我们不免对古人的身高感到吃惊。小孩的身高一般为5尺,如《孟子·滕文公上》中说:"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西晋李密在《陈情表》中诉说他家"无应门(看门)五尺之童"。孩童如此,成人就更高了,一般的高度是7尺。《荀子·劝学》:"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南朝梁代的沈约在《齐太尉王俭碑铭》中称赞王俭"倾方寸以奉国,忘七尺以事君","方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