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因受疫情影响而空置了近一年的民宿"飛鳥魚の家"终于又接单了!一位来自瑞士的留学生C计划入住6个月。下单前她想来周边看看,我们便约在附近的超市见面。C金发碧眼,来京都短期留学。一见面她就跟我抱怨说,日语太难了,到现在还是一句都不会说!我说,我也是啊。望着她疑惑不解的模样,我笑了,告诉她:"我不是日本人,我是中国人。和你一样,我也是一句日语都不会说就闯到京都来了!""啊,原来如此!那你为什么来日本啊?"她追问道。C的追问,不禁让我陷入了沉思……  相似文献   

2.
裘伟廷 《寻根》2020,(2):52-56
许多人都知道,1881年,美国传教士麦嘉谛携其收养的宁波女孩金雅妹到美国纽约学医,金雅妹后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应该是中国女性留学第一人。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金雅妹之前,即早在1840年左右,已经有几个中国女盲童赴英国和美国留学了。温施娣收养失明女童温施娣,19世纪英国女传教士,本名玛丽·温斯塔尔·居茨拉夫(Mary Wanstall Gutzlaff,1799-1849,中文名字温施娣)。  相似文献   

3.
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下称海外研修工程)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下称中国美协)2009年启动的面向国内中青年美术家的对外交流研修项目,系国家首次针对美术家的专项资助留学项目,由此开启中国年轻美术家走向国际的绿色通道。本刊特约记者就此对中国美协副主席吴长江的专访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雪舟是日本室町时代(1336—1573)的画僧,公元1420年生于本州西部备中国的赤滨(今冈山县总社市)。幼年出家为僧,曾向著名画僧天章周文学习水墨画。后为提高画艺,留学中国,毕生作画,集日本山水墨画的大成,在日本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出国留学在今天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字眼 ,许多学子对此趋之若鹜。但是又有谁会想到 ,中国近代史上的首次官派留学却一波三折 ,命运多舛 ,最终半途而废。首次官派留学的曲折历程 ,折射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艰难。中国近代史上的首次官派留学活动是在洋务运动的背景下进行的。随着洋务运动的全面展开 ,培养熟悉西学的本国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 ,而派人去西方留学自然便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1870年 ,正当曾国藩因没有带队留学的合适人选犯愁的时候 ,曾经留学美国并一直为留学活动四处奔走呼号的容闳通过当时的江苏巡抚丁日昌…  相似文献   

6.
出国深造,今天称之为"留学"。但在清末,却名称繁多。最早官派留学生是从1872年至1875年间派遣幼童赴美留学,但当时并没有使用"留学"一词,而是将幼童的出国留学称为"赴美肄业""出洋肄业",将留学的幼童称为"出洋学生"或"出洋肄业学生""肄业幼童"。  相似文献   

7.
<正>一我观察到的西方某些学者研究"中国学"的三个新视点中国学术思想要走向世界,也许应对"海外中国学"有所了解。最近阅读了一些这方面的材料,有些想法,很想和大家讨论。但我不是研究"海外中国学"的专家,只是从我的专业(中国哲学)的角度关  相似文献   

8.
正人们常说,游子的思乡之情有时并不来自于心,而是缘自于胃。中国人的胃是很挑剔的,不像英国人这般无欲无求,能将面包夹一切吃一辈子。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让国人的胃打上了独特的地方烙印,色香味俱全的中国菜也惯坏了挑剔的国人,使得许多人都吃不惯外国菜,味如嚼蜡。在异国他乡久了,难免会觉得烦腻,尤其是在以黑暗料理闻名的英国,往往最先勾起思乡之欲的是胃里的馋虫。不少留学访学的中国学生都会带"留学利器"出国,  相似文献   

9.
刘文茵 《寻根》2010,(5):31-34
<正>1920年9月11日,上海下着倾盆大雨,邓小平等90位赴法国勤工俭学的青年,冒雨登上了泊靠外滩的邮轮,开始了长达39天的远洋航行。留法勤工俭学是中国留学史上的特殊篇章,1919~1920年达到高潮,先后有17批约1600名青年去了法国。那时还没有国际航班,去欧洲多数走海路,乘欧洲各国的海轮。90年前邓小平就是搭乘法国邮轮公司的轮船"鸯特莱蓬"号去马赛的。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介  相似文献   

10.
班迪尤(BENDIGO)的中国大龙,驰名整个澳大利亚。记得1991年我刚来澳留学时,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澳洲朋友,就向我介绍过它的来“龙”去“脉”,那津津乐道,如痴如迷的神态,至今仍令我难以忘怀。当时我曾想,外国朋友都如此珍爱这条大龙,更何况我这“龙的传人”?我一定要  相似文献   

11.
<正> 不久前学界冯其庸先生和范曾先生说,他们主张谈"国学"不要仅限于儒学,最好谈"大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这个意见,我觉得很好。我主张谈"百家之学",并不限于儒学一家。在我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1994年初版,2009年三版)中已经着重宣传过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12.
孤篷 《世界文化》2014,(4):15-17
<正>我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初,让-保罗·萨特(1905-1980)是中国知识界青年的热门话题。谈到萨特,我首先忆起的是他那张在街头叫卖左派报纸"人民事业报"的照片。他老态龙钟、其貌不扬,躲在酒瓶底似的老式近视眼镜儿后面。这幅照片后来被法国文学专家柳鸣九先生收入他主编的文集《萨特研究》(1981)中。  相似文献   

13.
120个:首批留学美国的中国幼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廉朴 《寻根》2002,(1):30-37
中国幼童,留学异邦,这不是时下的新发现,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120个中国幼童远赴美国,开创了中国幼童留学美国的先河。  相似文献   

14.
正侯外庐(1903——1987年)先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五老之一,中国思想史研究奠基者和开拓者。大学时,他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我读过两遍,深深地被他的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所震撼,决心报考他的研究生。1964年我如愿以偿地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历史所中国思想史专业的研究生,成为侯先生名下的第三届研究生。第一届有胡一雅、祝瑞开、冒怀辛。第二届有卢钟锋。第三届就我一个人。"文革"后,他  相似文献   

15.
王英斌 《世界文化》2014,(11):24-24
<正>受英国金融大亨HSBC的委托,英国调查机构益普索·莫里(Ipsos MORI)对留学世界15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费用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留学费用最高的依然是澳大利亚,平均每年达4.2093万美元,其中,学费2.4081万美元,生活费1.8012万美元。该项调查是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调查范围分别为15个国家和地区内规模最大的10所公立大学。留学费用包括学费和生活费用两部分。排名居次席的是新加坡,年均3.9229万美元(学费1.8937万美元,生活费2.0292万美元)。美国排第3位,  相似文献   

16.
<正>日剧《我是和尚》(2015)里有这样一个镜头:三个光头和尚悠闲地抽着烟,喝着啤酒,酒馆老板娘的漂亮女儿一出现,三个人立刻丢了魂儿一样挤向门框,忙问这是谁。这一幕足以让中国观众"三观颠倒"。另外一部热剧《朝五晚九恋上我的帅和尚》(2015)更是吊足了日本单身女性的胃口,沉迷此剧的女孩子都惊呼:"老天啊,也赐我一个这样的和尚吧。"剧中的和尚星川高岭不仅帅到没朋友,还家庭多金、英文流利,更重要的是体贴有加,  相似文献   

17.
徐州汉画像石是中国汉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画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汉画是中国汉代时期的艺术,汉画像石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不朽瑰宝,也是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  相似文献   

18.
一次成功的采访,使我结识了海外学成归来的曲女士。多年留学欧洲,遍游十几个国家,使她对异国生活有着中国当代女性独特的体验和见解。伴着幽幽的咖啡香,曲女士款款道来:  相似文献   

19.
据印度媒体报道,近年来,到海外攻读大学和研究生学位的印度学生有增无减,其经济负担也是水涨船高。出国留学的费用较三年前上涨了30%。学费一再上涨,加之卢比贬值,给憧憬留学梦的学子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尽管海外大学的"学位价格"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放弃留学打算的印度学生只占少数。  相似文献   

20.
侯外庐 ( 190 3— 1987)原名侯兆麟 ,山西省平遥县人 ,192 3年入北京政法大学法律系就读 ,192 4年又在北京师范大学本科修历史学。 192 7年赴法国留学 ,在巴黎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 ,192 8年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不仅是 2 0世纪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之一 ,而且是一位具有独到见解的卓越的教育家。他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以及教育思想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很有价值的遗产。193 0年 ,侯外庐从法国留学回国 ,先后在哈尔滨政法大学、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任教授 ,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