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俗话说:"年三十的烟火,正月十五的灯。"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年热热闹闹的压轴戏。这一天,一切活动的主题强调一个"闹"字,放花灯、舞狮子、踩高跷、猜灯谜、采莲船、蚌壳精……一派热闹祥和、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里,浸润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文化。贴门神猴年元宵佳节,武汉博物馆策划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元宵节互动体验活动,通过民俗讲座、互  相似文献   

2.
吴益生 《寻根》2022,(5):121-129
<正>中国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按中国传统习俗,在这一元复始、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点彩灯、放焰火、耍龙灯、猜灯谜、吃元宵,庆祝佳节。这个节日会有一个极为鲜明的认同符号——灯,因此元宵节又称灯节。在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光山县、潢川县等豫南地区流行着一个与灯有关的元宵节祭祀性民俗——上坟送灯,为中国元宵节的多样性形式提供了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民俗样本。  相似文献   

3.
王懿 《寻根》2021,(3):66-69
豫西地区历史上有正月制作灯盏儿的习俗.光绪《宜阳县志》载:"俗用米磨粉加豆芽菜煮粥,曰'打茶'.又添豆面做灯盏,蒸熟,燃同油烛……至二十三日,合家食元宵节所遗米粉豆面,打茶蒸灯.儿童歌云:'正月二十三,打茶熘灯盏,老幼食之保平安.'"汝州同样也深受这一民间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送"灯盏儿"习俗.灯盏儿对汝州民众的...  相似文献   

4.
吴正格 《寻根》2013,(4):36-38
"炸"字的古体字写为"",与炸同音。至清代时,人们仍习用""字而极少用"炸"。所以,谈"炸"字,需从""字谈起。"炸"字小考""字的左边是"火"字,右边上部是"世"字,下部是"木"字。其字中的"火"和"木"容易意会,即以火  相似文献   

5.
李艳芳 《寻根》2011,(1):36-39
在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人们热衷于过元宵节。正月十五夜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预示着要开始春天的耕耘和劳作,所以人们要抓住最后的机会狂欢。与全国各地异彩纷呈的元宵节习俗相比,恩施土家族地区乡村里的元宵节显得古朴而豪放。“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  相似文献   

6.
正解葱"葱"字,甲骨文写作"■",象葱形。《说文·部》写为""(音同葱),是葱的先字。造""字是有因由的:此字上部的"",义为百卉,以二屮象其丛生,也表示""是植物,即一种蔬菜;中部的"囱",《说文·囱部》释为:"在墙曰牖,在屋为囱。"这是说,在墙上开设的称为"牖",  相似文献   

7.
霞飞三江     
云起澜沧   我曾经沿着澜沧汀中段跋涉过,江边那蔽日遮天的原始森林,那一路"猴见愁""鹰难飞"的博南、永昌古道(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那"上有六龙迴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迪川"的盘山险路等等的惊险壮美自不待说,而最最迷人的还是那江中生起的彩云了.……  相似文献   

8.
正在古代春节,人们习以将"福"字用仓颉文、垂篆文、鲁篆文、钟鼎文等书于红纸上,贴在壁、柜、箱、桶上面,俗信能招福运。现今习于在门上挂春联,中间贴"福",还要倒贴,"倒"谐意"到",表示"福到"。甲骨文里就有"福"字。字的下面是人的两只手,手的上面是个盛着酒的酒樽,酒樽上面是个"示"字,义为祭  相似文献   

9.
图片新闻     
<正>2017年春节期间,武汉博物馆举办“金鸡迎春”元宵喜乐会民俗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参与,大家在博物馆里看展览,听民俗典故,包元宵、扎彩灯、猜灯谜、拓印年画,体味原汁原味的中国年俗,图为全国十大神剪之一、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骆清霞教孩子们剪纸。(摄影:裴少菲)2017年1月24日,晴川阁大禹文化博物馆与武汉民间文艺家协会、武汉市群众艺术馆联手推出《金鸡鸣春——武汉民间ェ艺作品展》,展出任炜、陈士荣、王永庭、童建国、高志和等大师的汉绣、剪紙、泥人等作品百余件(套)。(摄影:冯璐娟)  相似文献   

10.
《寻根》2016,(2)
正曾有媒体就"什么最能代表河南"这一问题做过统计调查,所列选项有"豫""中原""郑州""黄河""嵩山""少林寺""烩面""中"等,而"中"在调查中位居前列。就连许多文艺小品中的河南话,也是"中"字连声不断,频登大雅之堂。"中"在汉语中使用很多,最常见的:言区域指中国、中华,如中医、中文;辨方位指中心、中间,如正中、居中;别内外指内里、里面,如家中、心中;称过程指一半,如中途、中叶;谓  相似文献   

11.
龙山 《寻根》2014,(4):58-64
<正>皮影戏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古老传统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多流行于北方。北方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影子戏""皮影",有些地方俗称"驴皮影""牛皮娃娃""吼塌窑"等。其演出方式是:夜晚,立起一张白色的平面布幕,背后打上灯光,用半透明的皮质偶人紧靠幕布表演,伴以几个艺人们的地方乐曲和说唱。其表演意趣非常别致,而且不需太大场地,三五个人即可成班,随处可演,行动方便。  相似文献   

12.
语言年俗是以语言要素、语言形式为本体所生成并承载的民俗文化现象。作为中国人辞旧迎新的贺岁活动,传统语言年俗凝聚了喜庆团圆的美好寓意,也是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而近年来兴起的"年度汉语盘点"活动,也逐渐形成了具备特定模式的新时期语言年俗,并因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成为了影响广泛的大众语言文化现象。本文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以近年来"年度汉语盘点"评选的词语作为研究材料,分析其语言形式和文化属性,揭示新语言年俗中蕴涵的语言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玉”字考     
正《说文解字》:"玉,象三玉之连,‘|’其贯也。"……许慎对"玉"字的解释是:像三块玉相连。沿袭至今的这个解释若是对三横一竖的篆书"玉"字,从字面形态上解释似乎还说得通;但要解释《说文》中提到的古文"玉"字,即带有对称两点的""字(图1:《金石字典》,中国书店2015年4月第1版),是说不通的。"玉"字构形起源及其衍生字形成的原字链的研究,于汉字文化乃至华夏  相似文献   

14.
曹操高陵出土"香囊卅雙"石牌。可以推知曹操高陵應有"香囊"隨葬。東漢魏晋時期社會上層用"香"風習普及。對西域"珍香"的向往,與《續漢書·五行志一》 "服妖"條所謂"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爲之"記述的社會習俗傾向相關。歷史文獻所見"持香囊"、"繫香囊"、"帶香囊",以及"著""香囊"、"懸" "香囊"、"垂" "香囊"習俗,形成值得重視的社會風俗情景。絲路西來的文化影響,也通過這種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共同的消費形式有所表現。  相似文献   

15.
正《常清静经》,全文仅四百多字,去掉经末的题为"仙人葛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的评语,则不到四百字。但是该经言简意赅,以"清静"为其主要思想,继承并发展了早期道家,包括老庄、列子、《易经》等人或经典的思想,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该经虽然以道家思想为主,但同时也吸收并借鉴了佛教的一些思想和名词,尤其是其中"空"的理念,这也成为该经"遣欲观空"的主要思想。该经认为,如果人能达到清  相似文献   

16.
吕德廷 《寻根》2010,(2):48-51
<正>画押是在公文、契约或供词上签署自己的名字或画记号,表示认可文书的内容。顾炎武《日知录·押字》(卷二十八):"所谓署字者,皆草书其名,今俗谓之画押,不知始于何代。"虽然我们对于押字的起源不能确定,但可以肯定在唐代已经出现了。敦煌文书中存有大量唐及五代文书,许多公文、契约文书都保留了那段时期的画押。敦煌地区的签字画押应该是沿  相似文献   

17.
暑假有机会台湾一游,在台北诚品敦南店发现“彰艺坊古典戏偶工作室”专卖店时,只能以“惊艳”二字形容自己的感受。以前印象中。有点儿“俗”的台湾布袋戏偶“头大身体小”而不成比例,且其做工也较粗糙,服装亮晶晶地很容易使人与布袋戏的口头禅“金光闪闪、瑞气千条”产生联想;但“彰艺坊”的古典布袋戏蛭仔高约30公分,适合手掌操弄,又称“掌中戏”,乃传统布袋戏偶的“原型”。其细腻的刻工加上精致的刺绣,无怪乎初次见到或久违重逢者都大感惊艳。  相似文献   

18.
林夏 《寻根》2020,(1):68-70
钱君(1906-1998)是位艺兼众美的大家。篆刻、书法、绘画、装帧、诗文,样样精熟。刻巨印、作长跋,更是他印艺活动中的两绝。印石上的边款,或称款识、印跋,一般只是治印者刻上姓名年月或几句诗文,而钱君在7、8厘米见方的印石上,还刻出一二百字的边款。风格异趣,新人耳目。1953年冬,时在北京的钱君匋刻了一颗巨印,印面是朱文“钟声送尽流光”,印石顶部和四侧有189字的隶书长跋。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一个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有着极其深远深刻的哲学基础和美学意蕴,中国诗词、中国书画、中国戏曲、中国园林等等无不以境界为上,以意境为美学追求,中国艺术意境创建和开启一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时空和自在自得的"无何有之乡"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0.
《寻根》2016,(1)
正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按照中国旧历来迎接中国新年的到来。这一新春佳节,处处气象一新,家家户户喜迎新年。但就在这"辞旧迎新""万象更新"之际,又特别讲究个"旧"字,旧风俗、老规矩得一例照旧,这个年才过得像模像样、有滋有味。但随着岁月流转、时光飞逝,移风易俗也在所难免,总有那么一点旧时"年味"会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