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文君 《寻根》2023,(1):107-113
<正>养心殿是故宫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从雍正帝到宣统帝,这里一直是皇帝办公兼起居的场所。因一直作为原状陈列展厅供游客参观,养心殿保留有一批清代匾额,是故宫保留室内匾额最多的宫殿。这些匾额多为清帝御笔,内容较好地诠释了养心殿“政寝合一”的功能与内涵。  相似文献   

2.
胡春雨 《寻根》2012,(5):99-102
匾额,又称扁额,俗称牌匾。据考,最早出现于秦汉,而盛行于唐宋元明清,并转化流行至今。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十堰市博物馆在竹山县麻家渡镇黑虎村村民黄柏林家中收集到一块匾额。2008年,十堰市博物馆获赠一块匾额。两块均系清代匾额,前者为晚清重臣张之洞所题赠的,后者为清中晚期萧元吉所题赠的,皆为祝寿匾。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旌表制度是历代王朝为道德优秀的人树立如匾额、牌坊、碑石等物化标志对其进行彰显,以美化风俗、教化民众的一种制度。它折射出了中国传统社会忠、义、孝、贞等基本道德精神,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导向的有效方式。匾额的“匾”,古代通“扁”。东汉许慎曾对“扁”字给予了这样的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说文解字》卷二下)也就是在门户上题字,作为居室的标记。关于“匾”和“额”的区别,有种说法认为用以表达经义、  相似文献   

4.
“回銮新政”的是与非周益锋八国联军入侵,西太后携光绪帝避于西安。1901年1月,西太后在西安发布了"变法"上谕。10月,西太后在离开西安前的第四天又发布较旨表示:变法一事,志在必行,舍此更无他策。1902年,西太后从西安回到北京,办起新政,史称"回銮...  相似文献   

5.
张自中 《华夏文化》2003,(4):58-58,53
匾额 ,又称扁额、额、扁牍、牌额 ,简称为扁、匾或额。我国第一部字典 ,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匾额 :“扁 ,署也……署门户之文也。”也就是在门户上题字 ,以作居室的标记。凡是宫室、殿堂、亭榭、书斋等以大字题于门额上 ,均称匾额。古代匾额大多为木质 ,也有石质雕刻的。不论木质或石质的 ,匾额一般为长方形 ,尺寸以门面大小而定 ,多为黑漆金字 ,醒目端庄。有的还配以楹联或艺术雕刻。匾额一向注重书法艺术或题额者的地位 ,以提高悬挂匾额场所的声誉。古代的贵族、高官、功臣、名士 ,往往以得到当时皇帝题赐的匾额来炫耀权势…  相似文献   

6.
帝后像是中国传统宫廷绘画的一个分支。自宋代以来,帝后像的制作渐成规模,其后帝后肖像的制作衍生出一套完整的规范。清代帝后肖像以其庞大的数量与多元化的形制,代表着此一绘画类别的鼎盛时期。本文试图就"慈禧肖像"作一个案研究,视角聚焦于与慈禧有关的图像和政治之间的关联,通过对不同风格图像的梳理分析,探讨作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多元化图像在发展、流变过程中是如何发挥其政治效用的。另外,较之以往的研究,本文致力于挖掘新兴传媒手段与封建皇权之间的关联,进一步讨论慈禧是如何意识到图像的功能以应对其社会形象的转变,并通过大众传媒的手段实现自身形象的营建。  相似文献   

7.
许凤才 《寻根》2008,(5):96-98
据曾经历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张衡石先生回忆,1929年的中秋节刚过没几天,在淮阳师范任国文教员的新诗人徐玉诺,不知何种缘故,正上着课时情绪突然激动起来,撂下讲义扬长而去……这一下使整个校园舆论大哗,  相似文献   

8.
刘丁辉 《寻根》2023,(1):72-80
<正>河南地处华夏腹地,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上,河南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长期处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尤其是在中国青铜时代最为辉煌的两周时期,河南地区作为周王室的定都之地,是周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  相似文献   

9.
宋全忠 《寻根》2015,(3):115-117
游酢(1053-1123),建州(今福建建瓯)建阳人。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书法家、诗家,"程门四大弟子"中第一大弟子(另三弟子是福建将乐人杨时、河南上蔡人谢良佐、蓝田人吕大钧)。神宗元丰年间,他进士及第,于出任大学博士后,历知汉阳军及和、舒、濠三州。他与好友杨时初次拜见程  相似文献   

10.
周书灿 《寻根》2012,(1):111-114
姓氏来源十分复杂。以卢姓为例,古代文献中就举出了几种主要的来源:1.齐太公后裔,以封邑为姓。《元和姓纂》卷三记载:“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孙,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记载与此相同。  相似文献   

11.
正乾隆帝喜欢旅行,他六下江南,六上五台山,四次出关巡幸盛京(沈阳),通过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的流布,早已为人熟知。相对而言,他出巡河南之事,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拟就乾隆帝巡幸中州一事,选取几个重要的片段,进行一下简单梳理,以期抛砖引玉,让学界更多地关注此事。  相似文献   

12.
白泽宇 《寻根》2023,(1):128-134
<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南阎氏魏晋以来河南阎氏家族中第一个可考的为阎善。据《周书》记载,他卒于开皇二年(582年),时年77岁,可知阎善正始三年(506年)生,此时北魏都城已从盛乐迁往平城。史载阎善曾任云中镇将,驻守盛乐,所以在此成家。这一时期北魏的军人主要以鲜卑族为主,那么阎善一系是否为汉族人呢?对此,陈寅恪先生认为:“(阎毗)盖其人俱含有西域胡族血统,而又久为华夏文化所染习,故其事业藉西域家世之奇技,以饰中国经典之古制。”另外,《元和姓纂》也说其家族为代人,  相似文献   

13.
河南:华夏姓氏的主要发祥地林英海河南是华夏姓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姓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历史产物,在人们的社会活动和传统风俗诸方面都起看重要的作用。据有关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具有世界上最久远的姓氏传统,从古至今产生过上万个姓氏,经历了大约600...  相似文献   

14.
河南夏、商考古与“夏商周断代工程”安金槐夏、商、周三代中,夏王朝的统治中心区域,多认为是在以豫西的中岳嵩山为中心及其周围的伊、洛河流域和颖、汝河上中游一带。如“禹都阳城”或“禹居阳城”的阳城地望是在登封市境内,“禹居阳翟”的阳翟地望是在禹州市境内,“...  相似文献   

15.
正浚县属河南省鹤壁市,位于豫北平原。浚县县城里有两座山:一是大山,又名"青坛山",当地人俗称"东山";一是浮丘山,当地人俗称"南山""西山"。这两座山上至今还有很多庙宇。年代最早的天宁寺,可以上溯至北魏太和年间;千佛寺,可以追溯到唐高宗永隆年间;太平兴国寺、龙洞,北宋时就有了;城隍庙、观音寺、白衣阁始自  相似文献   

16.
正要说河南的汤,那可真是道来话长。从洛阳的豆腐汤、驴肉汤,到汴梁的鸡血汤、羊双肠。从安阳的五香豆沫,到信阳的罗山大肠汤。从逍遥镇的胡辣汤,到商丘的鸡蛋辣汤。再说省会郑州的烩面闻名全国,那烩面中的牛羊肉高汤,味醇汤鲜,是烩面所必有的主料,绝对是食客舌尖上难忘的味道。河南的汤,真可谓历史悠久、文化精彩、源远流长。在历史上,  相似文献   

17.
<正>截至目前,河南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非遗名录体系及非遗保护制度,为非遗数字化建立基础,同时河南省大力开展数字非遗活化研究,提升了非遗数字化应用能力。河南将打造多种展示平台,做好未来全省“非遗一张图”数据填报,形成河南非遗数字化新形势。  相似文献   

18.
《寻根》2016,(1)
正姓氏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最具有民族"文化认同"价值与意义的符号标志。河南是中国众多大姓的祖根地,而荥阳则是中华郑姓的"主流姓源"祖根地。虽然中华郑姓的起源有着多重姓源,但源于姬姓、以周宣王之弟友即郑桓公所传之河南荥阳一带的后裔以"郑"为氏,无疑是中华郑姓的"主流姓源"。"主流姓源"往往成为该族姓人们认同  相似文献   

19.
1976年9月,河南卢氏县城关镇西北街村虢台庙地一砖石墓出土一件东汉彩绘骨尺,其长23.2,宽1.7,厚0.3——0.4厘米,其中一端有一个穿孔。牛树森、牛爱国先生在报道这件骨尺时说:“骨质牙白色,用墨色画出寸、分度数,每寸平均2.32厘米。两端各一寸处饰网纹,中间饰三组云纹,纹饰均用墨色勾线,填染红、绿色。正、背两面度数和纹饰相同。两个侧面也用墨色画出十寸,每相隔一寸还画出分的度数,但每寸只有八分;不画分的每寸中间饰一菱形符号”、“骨尺经国家计量总局度量衡史研究室丘光明先生鉴定,为东汉实用尺子”①。报道者将骨尺侧面更小的刻度视为…  相似文献   

20.
马紫晨 《寻根》2007,(1):104-110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工作启动。由于职务、职责的关系,使我有条件在河南全省进行较为细致的田野作业;再加上各市、地、县编辑机构的协作,从1984年开始,即一县一县、一乡一乡地摸排,并作出记录。连同此前(1982年开始)所进行的一般性调查,至今已是20余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