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东阳字库塔,位于重庆市北碚区东阳街道北新村的嘉陵江边,因其第五层刻有"文星阁"三字,又名文星阁。据现存文献记载,该塔始建于清代康熙七年(1668年),重修于道光初年。东阳字库塔第二层刻有"惜字藏"三字,清楚地说明了该塔的用途是焚烧字纸,反映了清代北碚地区民众的敬惜字纸信仰。该塔经过340多年的风雨,总体保存完好,塔身底部因岩石风化和树根缠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佛教是中国最大的宗教。此种情形在四川省亦然。由于历史发展、民族构成、地理环境、信仰变迁等,四川佛教演变有特殊的轨迹,与关洛之原、京都之地、江浙一带、岭南之区相比,其特色非常鲜明,在历史上,对中国佛教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不揣浅陋,俯瞰全川,对四川佛教的模式、特点及其历史地位试作申述。引玉之砖,粗陋难免,愿识者教正。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机缘,论述范围仍将包括重庆市。一、四川佛教的模式此处所谓模式,是借用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模式”一词,以分析四川佛教在特殊…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园林中,塔以其造型精美、意蕴丰富而成为一朵瑰丽的奇葩。我国现有许多城填或风景胜地,不少是以塔作为重要标志。然而,塔并非我国固有,它本是佛教建筑,东汉初年随佛教一起自印度传入。塔在传入后,立即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历代的建筑风尚、审美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其本身也因此具有丰富的超越宗教象征的文化意蕴。佛教的传播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利用佛经进行说教;二是用形象化的实物或图画进行宣传。塔就是最突出的形象之一。梵文称塔为Stupa,汉文佛经译为“堵波”、“浮图”等。据传释迦牟尼死后,弟子们火化遗…  相似文献   

4.
一、族称与人口分布 丽江地区的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他称"民家",纳西语称"勒布",傈僳语称"勒墨".史书文字记录多为"焚人"、"白蛮"、"白人"或"民家"等.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丽江地区白族总人口42938人,其中丽江县36494人(男18706人,女17888人).  相似文献   

5.
塔,一种高耸的建筑物或构筑物。首先作为佛教传入中国时与寺院联系在一起的建筑,然后佛教慢慢融入汉文化,塔就从寺院中脱颖而出,主体作用逐渐被寺院所替代。最终被乔迁出寺外,单独成为一  相似文献   

6.
杨镜 《寻根》2020,(2):36-43
隋唐时期的长安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是当时的佛教重镇。这一时期,长安佛教兴盛,名刹林立,四方僧尼云集,留下了大量佛教史迹及佛教徒的墓塔。学者根据佛教徒的塔上铭文、文献记载等资料对隋唐长安的佛教展开了研究,成果丰硕。但对佛教丧葬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徒葬地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僧尼墓志、塔铭、传记等资料对隋唐时期长安的僧尼葬地进行探讨,以寻求隋唐长安僧尼葬地的分布情况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7.
"道"是中国文化、中国本土思想中的一个根本性、普遍性的概念,它的蕴意与佛教概念中的"真如"、"法性"、"菩提"等有本质的不同.但在早期佛教输入中国的过程中,佛教却大量地采用了"道"这个语词,它的使用有三种情况:一、译经中的使用;二、佛教徒称号中的使用;三、佛教名物中的使用.这种对"道"字的普遍采用,加快了佛教的华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圣凯 《中国文化》2013,(2):91-97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信仰与生活,是在吸收印度、西域等地的佛教信仰方式基础上,逐渐采取适应了中国人的信仰心理与信仰方式,从而进行吸收与改造,最终成为中国佛教徒自己的信仰方式。忏悔作为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随着佛经忏悔思想的传译,忏悔仪式逐渐被纳入中国佛教徒的信仰生活中。但是,忏法之所以具有中国佛教的特色,其原因在於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家、道教的思想。佛教忏法的形成,是中国佛教高僧在印度、西域忏悔仪式原有仪式基础上,在魏晋南北朝的三教论争中,逐渐采取了适应中国"礼"文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吴平 《华夏文化》2005,(4):32-34
鸠摩罗什译经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他在长安先后译出98部大小乘经律论藏。这些佛教典籍的传译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南北朝时,各派佛经的汉译本已经大致齐备,介绍印度佛教思想的使命至此已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之上,中国的僧人得以精研细选,各承一说,形成了学派林立、众说纷呈的局面。这时的佛教学派或称师,或称家,或称宗(与后来的宗派不同),各立门户,互相争鸣。  相似文献   

10.
王峰 《寻根》2013,(5):18-23
汉画中的佛教造像是佛教反映在汉代绘画、雕刻领域的产物,是后世石窟造像普及的先声。在江苏、山东、四川、河南等地发现了一批与佛教有关的汉画图像,本文把这些汉画佛教图像分为汉画中的佛像图、汉画中的佛教故事图、汉画中的驯象和乘象图、南阳汉画中具有佛教因素的图像等,并对其源由分别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1.
华严宗是中国本土宗派之一,今天已是习以为常的佛教史知识,其实这一知识的形成并不遥远。在古代,"华严宗"是一个佛教术语,与《华严经》义理、纲要、宗旨、判教、祖统等问题有着更紧密的关联。"宗派"一词直到宋代才进入佛教著述,其大规模使用与禅门撰述有关,到惠洪笔下更追认了一个"祖"——"宗"——"宗派"的世系,具有禅林礼制的意味。将"华严宗"、"贤首宗"等称为"宗派",这在唐宋史料中并不存在,也不同于唐宋人尤其是宋僧赋予"宗派"一词的涵义、用法和指称对象。尽管后来"宗派"用于更广的范围,直到晚清杨文会那里"华严宗"才从佛教术语变为佛教宗派,"宗派"也消除了"世俗知见"而转为"本源"——"流派"之意,受到本土和日本诸宗说的影响;梁启超的"宗派"说偏重"华严宗"等作为本土独创派别之意,将外来的诸宗说投影到历史上,但背后却是民族主义热情。  相似文献   

12.
一、佛教造像的引进和中国化的开端中国佛教造像的最早出现是在东汉时期。这时人们对佛教的理解只不过是一种外来的神仙方术而已,佛陀也只不过是个传说中的“神人”罢了,往往将其与中国的黄老视如一家,其形象也只是作为中国的一种神而被奉祀。目前可见的东汉时期的佛教图像有:四川乐山麻浩享堂横梁上所刻一尊坐佛像,头有圆光,通肩大衣,结跏趺坐,手施无畏印;四川彭山崖墓出土的陶钱树座底部的一坐佛二立侍像,头有肉髻,着通肩大衣,结跏趺坐;还有山东沂南画像石墓中的立佛像,作头饰圆光的童子状,有的肩生双翼。另外,江苏连云港…  相似文献   

13.
福建古塔     
塔源于佛教。西晋时,随着佛教传入闽中,福建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建筑,至迟在南朝时福建已有塔式建筑。五代时,福建造塔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闽国永隆三年(公元941年)所建的福州崇妙保圣坚牢塔即是此期的杰作,此塔为闽王王延曦为自身及眷属、臣下祈福而建,七层八角空心石构,高35米,全部用花岗石迭涩抽檐砌造,每层塔壁均六面设龛(第一层为七面设龛),龛中供浮雕佛像。宋代是福建古塔建筑成就最为辉煌的时期,代表作有莆田释边文佛塔、泉州开元寺双塔、福州龙瑞寺千佛宝塔等。位于莆田市广化寺东侧的释迎文佛塔,建于南宋乾道元年…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圆融"是"中国化"佛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中国佛教理论家所创造.圆融思想虽是中国佛教大德禅观中的智能并主要运用于禅观,然其理、境无不本于印度大乘经教.在中国佛教中,圆融思想并非只是哲学的玄想、思辨的游戏,而是宗教修持和世俗应用的指针,这是佛陀说法的基本精神,也与本土儒、道诸家哲学终归于伦理践履的传统相符契.圆融精神,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优良传统,深深影响着古今的中国佛教.其深刻的意蕴和独具的价值,对当今世界和全人类而言,特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起源于古蜀人祭祀音乐,发祥于四川青城山的道教音乐,唐朝就开始流行,南宋时期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演唱《文昌大洞仙经》而得名的中国"洞经古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也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遗产之一。对中国传统音乐和地方戏曲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成道节与腊八粥杨洪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流传、发展了两千年,深深地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它不仅对我国的伦理、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也程度不同地与我国的一些民间风俗相融合。例如,在佛教传统的成道节(我国民间称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  相似文献   

17.
鸡足山悖论     
施立卓 《大理文化》2014,(9):107-112
正一、"五大佛教名山":非统计学上的排序究竟宾川鸡足山有没有资格称"五大佛教名山"?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反正赞之者说有,辨之者说无,莫衷一是。不过,说鸡足山是名山理所当然。名山者,有名气之山。《管子》说:"凡夫天下名山五千二百七十。"管仲说的天下大概指的是春秋战国的疆域,如果要说现在的中国,那么名山将会无计其数。不过有一点,名山的名气往往由许多原因造成。首先,要有气势雄奇、景色出众的自然条件。第二,正如明代白族著名学者李元阳在阐  相似文献   

18.
四川地区的巴蜀佛教及其佛教雕刻艺术,在千禧年之前,就海外的学术界而言,不甚热衷,亦无大型力作.其因,在于欠缺指引性,甚而学术性研究等的依据与获得.  相似文献   

19.
邵瑜 《华夏文化》2021,(4):21-23
一、如何见佛性是禅宗的核心问题 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命题与"佛性"相关,正如赖永海先生所言,佛性论是贯穿整个中国佛教的主线索.禅宗作为中国化佛教的核心成果,自然也与此问题意识息息相关."如何成佛"是困扰禅宗僧侣整个悟道生涯中最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体现在能否了脱生死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见"自身之"佛性",势必对于"佛"之意义做出体认.禅宗将这一核心问题归结为"如何是佛"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20.
<正>净土宗作为中国佛教信仰人数最为庞大的宗派。宋、明以降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加之历代佛教高僧的弘扬,使净土信仰发展深入至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被统治者、士大夫与普通民众所接受。但净土观念并非中国佛教自创,而是印度佛教影响下的产物。一、净土观念的由来按照佛教教义,净土又称为清净土、清净佛刹、佛国、佛世界、净妙土等。是诸佛因位本愿成立的清净庄严国土,也是诸佛居住的处所。在佛教经典中,净土被描绘成无比美妙的世界而与秽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