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二战后,美苏主导的雅尔塔体系代替了凡尔赛体系,欧洲安全局势发生巨大变化。虽然美苏等国占领和分裂德国消除了长期以来德国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安全威胁,但是,争夺德国的矛盾使美苏等国走向了危险的军事集团对峙,而两大阵营的全面冷战又使得德国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通过将两德分别拉入各自阵营,美苏完成了对欧洲势力范围的划分,新的力量均势的建立有利于欧洲安全局势的稳定,但成为欧洲安全平衡中心却使德国的分裂长期化。  相似文献   

2.
二战初期,法西斯德国用“闪电战”突袭其他国家,屡屡获胜,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其暂时取胜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二战初期(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经济战成为英国对德国作战的重要方式,瑞典铁矿砂成为经济战的首选目标。对瑞典向德国供应铁矿砂的问题,二战前英国即已充分重视,战争初期英国就限制或断绝其供应做出了各种努力,虽然未能完全如愿,但事出有因,其积极意义不容抹杀。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二战后初期英国工党政府的对欧政策持批评态度,因为他们认为正是由于工党政府对欧洲联合持消极冷淡态度,导致了英国从一开始就失去了领导欧洲的机会。而实际上,在二战后初期,工党政府对于欧洲联合的态度是支持并积极参与的,只是由于冷战的形成,美国卷入欧洲事务以及在围绕建立什么样的欧洲问题上英国与其他欧陆国家存在分歧,才使得英国的欧洲政策逐渐发生转变,即由欧洲联合转向大西洋联盟。  相似文献   

5.
德国法西斯在其发动的二战初期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横扫大半个欧洲,势力猖獗鼎盛一时,但却很快灭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德军战略部署和后勤补给能力两个方面作抛砖引玉之分析。  相似文献   

6.
杨静 《考试周刊》2010,(15):35-3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军事力量被摧毁;主权丧失;经济萧条;整个社会面临全面崩溃的境地。但也正是由于这种恶劣的环境.德国冲破了旧制度的束缚,全面进行现代化建设。本文试图从战后德国所处的不利环境中找到有利的因素,来分析德国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学校的历史教育是培养下一代正视历史、以史为鉴人生观的重要课程。’德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德国历史教科书必须包含足够内容的纳粹时期历史。翻开一本克莱特出版社出版的《德国通史》,二战内容占了全书1/5,达三百多页。从希特勒上台讲起,到希特勒动用宣传机器和手段,蛊惑和引诱德国人民走上战争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从1939年9月至1941年6月,苏联向德国提供了大量工矿原料和战略物资,以换取德国武器、机械和工业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本国战略物资经过苏联流向德国,也为了减少苏联对德供应,美国政府加强了对苏联的经济管制,限制对苏联战略物资和重要工业技术的出口。然而,随着法国败降、德意日三国轴心成立、德国进攻苏联在即等一系列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主动开启了韦尔斯-乌曼斯基会谈,其对苏经济管制也开始放缓。但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又不肯彻底结束管制。这一时期跌宕起伏的美苏经贸关系正是欧亚局势演变下美苏政治关系的真实写照,它既反映了美苏两大国从对立走向同盟的必然趋势,也展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过程中的阻力和困难。  相似文献   

9.
日本政府为钓鱼岛归属问题修改教科书。很多年前,日本已经因二战中自身的角色问题修改课本而引起争议。最近有机会从一位在德国长大的亚裔博士生口中,得知德国对于二战在下一代身上所作的不遗余力的教育,其努力之程度,超乎想象。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反法西斯盟国和世界人民的伟大胜利而告终的。然而战后不久,两个最重要的反法西斯盟国,美国和苏联之间就爆发了冷战。当然,美苏由战时的合作盟友关系发展到以后的全面对抗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形成的,而是有一段相对较长的过渡时期,即战后初期(1945-1949),这是一个新旧历史阶段交替的过渡五。本文从这期间苏联的外交入手,认为苏联这一时期奉行的是积极防御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其革命性日趋减弱,而保守性日益加强,结果使得美苏之争逐渐由意识形态之争变为霸权之争。  相似文献   

11.
法西斯的特征就是对外侵略扩张。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的时候,德国尚无力以暴力手段取得它所需要的利益。所以,从那时起至战争爆发,德国外交活动的目标就是冲破国际条约、组织的束缚,保证扩军备战的顺利进行,恢复大国地位并建立中欧日耳曼帝国。德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成功地达到了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期,德国曾经出现过一支震惊世界的陆军少年师。其作战之勇猛、伤亡之惨重、结局之凄凉,在孩子兵参与战争的历史上绝无仅有。这就是党卫军第12装甲师,正式名称叫“希特勒少年师”,别名叫“婴儿师”。在德军系列中,他们服装上的标志是一支奶瓶。因为这些小兵尚未成年,需要按照从事重体力工作的兵种的标准供应营养,他们每人每周要保证能喝到3.5公升的鲜牛奶,“婴儿师”由此得名。此外,发给成年军人的香烟和烟叶,在孩子兵这里变成糖果和巧克力,这个规定一直执行到1944年3月16日,以后孩子兵们就可以抽烟了。  相似文献   

13.
二战前,波兰是英、法在欧洲大陆军事上最强大的盟国.可德国的蓄意侵略,波兰自身的失误与弱点,英、法的坐视不救,苏联的背后捅刀子,最终导致了波兰的迅速败亡.  相似文献   

14.
"二战"史观教育是当代德国历史和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二战"史观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末遭遇危机,在60年代德国政治家、知识精英、司法机构、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并在70年代产生了积极效果.德国"二战"史观教育变革的基础,是德国社会对"二战"历史的全面反思和社会政治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二战后初期英国工党政府的对欧政策持批评态度,因为他们认为正是由于工党政府对欧洲联合持消极冷淡态度,导致了英国从一开始就失去了领导欧洲的机会。而实际上,在二战后初期,工党政府对于欧洲联合的态度是支持并积极参与的,只是由于冷战的形成,美国卷入欧洲事务以及在围绕建立什么样的欧洲问题上英国与其他欧陆国家存在分歧.才使得英国的欧洲政策逐渐发生转变,即由欧洲联合转向大西洋联盟。  相似文献   

16.
梅杰执政初期,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等因素,针对英国的国家利益重新认识,调整了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采取了较为温和、实用主义的态度,扩大了英国在欧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欧盟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在其一体化过程中,两个最至关重要的国家:德国和法国在对于欧洲一体化的领导权归属、发展方向,以及美国在一体化中的影响地位等诸多问题上的分歧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8.
1871年德意志完成统一,由一个分散软弱的地区跃为欧洲的大国之一。德国的统一不仅大大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而且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了极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法德对立的加剧与法俄接近的可能普法战争的失败使法国的大国地位一落千丈,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丧失使法国对德国的恨意日益滋长,主张复仇的保皇党人把德法民族仇恨煽到极点。法国的复仇情绪使德国深感不安。俾斯麦在普法战争后曾公开对法国大使说:“我完全相信,这次战争不过是德法之间将要发生的许多次战争中的第一次,在它之后,还要爆发一系列其它的战争。…  相似文献   

19.
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为什么能够迅速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统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浅见,求教于前辈及有关方面的专家,祁给予严格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德国分裂主要是由于东西方冷战冲突不可调和造成,但同时不能忽视1945年后活跃在德国政坛的政治家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占领国的影响下,战后德国陆续成立的政党和社团中主要出现了三种完全不同的声音:偏东、偏西和中立,德国政治家对国家未来截然不同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德国的分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