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错误》是列宁的一篇重要著作.列宁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长期以来,它成了我国“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突出政治”的重要理论根据,并以之作为普遍公式到处套用,把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从理论到实践都搞乱了.究竟是列宁的过失,还是我们理解的过失,尽管有文章探讨过,但我觉得仍言犹未尽,因此再探讨之.  相似文献   

2.
《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错误》是列宁的一篇重要著作。列宁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长期以来,它成了我国“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突出政治”的重要理论根据,并以之作为普遍公式到处套用,把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从理论到实践都搞乱了.究竟是列宁的过失,还是我们理解的过失,尽管有文章探讨过,但我觉得仍言犹未尽,因此再探讨之。一,列宁这个论断不是从整个社会结构的角度论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而只是对俄国当时的特殊  相似文献   

3.
红与专的问题,早在二十年前,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就作了科学的论述。但近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疯狂破坏和干扰,从理论到实践上都被搞得混乱不堪。这正如列宁在批判托洛茨基、布哈林时指出的那样:“现在重新提出这样初步的、属于起码的常识  相似文献   

4.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斗争。一九二一年,列宁在批判托洛茨基、布哈林在政治和经济关系问题上的错误时写道:“现在重新提出这样初步的属于起码常识的问题,当然是很奇怪的。但遗憾的是,托洛  相似文献   

5.
1926年,斯大林在总结取得政权以后布尔什维克党和党内反对派别的斗争经验时指出:“在我们党内没有一个反对派别能象托洛茨基主义那样灵活而巧妙地以‘左的’和最最最革命的词句掩饰自己的机会主义。”托洛茨基这个“最卑鄙的野心家和派别活动者”,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短短几年内,打着极“左”的旗号,向党发起了一次又一次进攻。1918年,他纠集布哈林等人反对缔结布列斯特和约;1921年前后他反对和破坏新经济政策;以及1924年列宁逝世前后他疯狂进行篡党夺权活动,就是突出的例证。  相似文献   

6.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曾经出现过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托洛茨基等人提出的“超工业化模式”、布哈林模式和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主义模式,这些模式中的人本意蕴是不相同的,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因为列宁的去世以及其它原因而中断,“超工业化模式”因为不符合人民的意愿而退出历史舞台,布哈林模式也随着斯大林对其人身的剥夺而湮灭,历史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并最终定格。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族主义模式因为偏离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使苏联的社会主义人本实践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7.
主题是作品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把握了分析主题的方法,对整个作品的认识,可以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拟对叙事性作品主题的分析加以讨论。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虽不会完全的作到这一点,可是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再论职工会,目前形势及托洛茨基与布哈林的错误》)。同样,要真正地认识作品主题这个对  相似文献   

8.
吕佳翼 《唐山学院学报》2016,29(5):36-40,99
围绕俄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问题,讨论季诺维也夫对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的批判。通过具体分析列宁批评托洛茨基的具体语境与季诺维也夫对托洛茨基的误读,以及列宁对农民在民主革命中作用之观点的前后转变,澄清了托洛茨基的农民观,使得列宁与托洛茨基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渐趋一致。  相似文献   

9.
俞良早教授撰写的《创论“东方列宁学”》,是一部深入总结和认识列宁学说研究史的学术力作。首先,从新的视角评析了国外列宁学说研究。该著作研究和评析了20世纪20年代联共(布)领袖人物如斯大林、布哈林、季诺维也夫等对列宁学说的认识和阐释。认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正确地认识和阐释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布哈林肯定地阐释了列宁关于文化建设是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思想;季诺维也夫阐述了列宁关于党领导革命的思想、关于党是工人阶级先进部队的思想、关于党同无产阶级专政相互关系的思想。该著作既肯定了联共(布)主要领导人斯大林对列宁主…  相似文献   

10.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这个观点是列宁提出来的。1919年3月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同布哈林发生了一场关于如何分析帝国主义问题的争论.这次争论是由修改党纲总论部分的条文引起的。布哈林认为可以删掉原来党纲中关于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特征的条文,代之对帝国主义的“完整”叙述。列宁坚决反对了这种离开资本主义基础,空谈纯粹帝国主义的错误意见,坚持在分析一般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之后再分析帝国主义.列宁指出:“没有资本主义主要基础的纯粹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11.
王张江姚反党集团为实现其篡党夺权的罪恶目的,恶毒攻击我们党的老干部“百分之七十五是民主派”。这种反动谬论,是托洛茨基“蜕化论”的变种。托洛茨基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修正主义头子,是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内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阴险毒辣的反革命两面派,是马克思主义最凶恶的敌人。托洛茨基的“蜕化论”,是彻头彻尾的反党理论。一九二三年,正当伟大导师列宁病重,俄国国内  相似文献   

12.
围绕列宁的"四月转向"及其限度问题,讨论季诺维也夫对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的批判。文章从是否存在列宁的"四月转向"(俄国革命是二阶段抑或一阶段)、"四月转向"中的农民问题、列宁"四月转向"的限度(托洛茨基在列宁身后对"不断革命论"的完成)三个方面加以论述,从而澄清了列宁在二月革命后的理论变化及其与"不断革命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反对“四人帮”反党集团的斗争中,回顾列宁逝世前后托洛茨基匪帮的篡党夺权活动,对于我们认识王张江姚这伙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的反动本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左派共产主义者”是十月革命后苏俄党内关于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争论中形成的以布哈林、拉狄克为首的左派集团,他们在革命的紧急关头,不顾客观条件,一味地强调坚持“革命原则”,顽固反对列宁  相似文献   

15.
托洛茨基披谋杀迄今已经50多年了。然而作为俄国革命和国际共动史上矛盾而复杂的重要历史人物,自本世纪以来托洛茨基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有30多处批判列托洛茨基的问题,认为他一直是联共(布)党内“反对派”首领,对他整个政治生涯全盘否定,1934年,联共(布)党内著名的活动家基洛夫遭凶杀后开展的肃反运动,则对托洛茨基进行了缺席审判,他被苏联法庭宣判为“特务”、“杀人犯”、“叛国者”,并被判处死刑。与此相反,不少托洛茨基主义者及研究者却认为托洛斯基自始至终是个马列主义者。甚至断言:如果没有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20年代初俄共(布)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中,列宁的结论使工会的性质、作用和任务的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重温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工会任务的教导,进一步发挥工会团结教育工人阶级的作用,加强对工人阶级进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和参与国家管理的教育,把工会办成真正的“共产主义学校”,仍是工会“特殊而主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苏俄1921年新经济政策前后布哈林的思想变化轨迹、变化的原因以及如何看待这一转变的问题。文章认为,布哈林的“左”既是时代的特征在他身上的反映,又是他过分注重理论推演而忽视现实的结果,而他思想转向正确道路则是他面对现实反躬自省和列宁谆谆教导的结果。由此本文得出结论,“左”和右是思想问题而不是立场问题。一个人思想转变主观上要求转变者勤于思考,正视现实,更重要的是客观上要有改正错误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8.
“劳动消耗规律”是布哈林20年代经济著作中的重要概念。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布哈林的这些著作表示了很大的兴趣和关注,但是“劳动消耗规律”却并未受到相应的重视。我以为这是很不应该的。本文认为“劳动消耗规律”是一个内容丰富、十分重要的概念,完全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9.
布哈林在有关文章中提出,构成列宁政治遗嘱的若干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大的思想体系。列宁的《论我国革命》独创性地指明了俄国革命的性质和特殊道路;列宁关于把工作重心由政治斗争转到文化建设上的论点是党确定重要的策略路线的理论基础;列宁从当时国际形势出发提出的俄国的策略思想如同一个由许多具体的指示构成的极其丰富的链条;列宁的《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论合作社》科学地提出了工业化计划和合作化计划;列宁的《日记摘录》就开展文化革命提出了切实的、广泛的计划。布哈林对列宁政治遗嘱的认识,其科学性和深刻性超过了同一时期其他理论家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布哈林提出,列宁主义是第三个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新事物丰富了列宁主义的内容,使它越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旧形态范围”。列宁主义的特点,一是它深厚的理论性,二是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意义,三是理论上的非偶像化和大胆创新,四是深入研究和深思熟虑。列宁主义的内容包括帝国主义理论和民族殖民地理论、无产阶级专政和苏维埃政权的理论、工人阶级和农民关系的理论等等。布哈林在界定列宁主义的时候,强调列宁主义破坏旧制度的内容和建设新制度的内容,比联共(布)其他领导人对列宁主义的界定更科学和更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