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略论体态语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态语是语言的一种,属于非言语性的语言,它是由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体位变化而构成的一个图象符号系统,体态语具有有声语言的伴随特征,它在信息传递中,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功能,体态语主要用于辅且有声语言交际,表达情感信息,使理性信息具体化,调节交际过程,参与礼义交往。  相似文献   

2.
性别差异实际上源于两性间不平等的权势关系,后者是导致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的重要原因.非言语交际中因权势关系而产生的性别差异存在着多种表现形式,可概括为体态语、客体语和环境语.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利用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而我们对两性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们转达和读解的非言语信息.因此,在人们的交往尤其是跨文化交往中,我们...  相似文献   

3.
非言语沟通与课堂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使用语言或文字符号系统所进行的沟通,称为“言语沟通”;另一类是指借助于姿势、表情、眼神等非言语符号系统而实现的沟通,称为“非言语沟通”。在人际沟通中,言语沟通最重要,因为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借助于语言传达的意义损失最少。但是,非言语沟通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正如阿盖勒(Argyle)等人所指出的  相似文献   

4.
人类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联系过程。众所周知,文字语言符号是信息交流的一种重要载体。但它并不是唯一载体。“回头一笑百媚生”,就是胜过文字的非言语交流,这种交流传递的是“非言语信息”,我们称它为“行为语言”,通俗地讲,就是“无声语言”或“态势语言”,其载体是神态和动作。课堂教学是信息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一过程中,行为语言与文字语言并行存在,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有些教师可能认为他主要是通过文字语言手段进行教学的,事实上,他在课堂上早已通过行为语言将许多信息输送给…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非言语是语言交际的补充,作为语言交际时的伴随性特征并同时具有语言功能。人们在交际中只注重语言交际,而往往忽略非言语交际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地住。文章主要对语言与非言语的关系、非言语交际分类、非言语交际的特征、非言语交际的功能做了简要阐述,并探讨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解决非言语手段带来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6.
对非言语交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言语交流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不采用语言作为表达的工具,而借助非言语的方式传递信忠,在人际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言语交流有着自身的特点,并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非言语交流中身势语的正确运用与否将直接影响交流的效果,因此我们要重视对非言语交流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只注重语言的生动、幽默、风趣,岂不知情绪、声调、眼神、动作、姿态等非言语信号也能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英国心理学家米谢尔·阿盖依尔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发现当言语符号和非言语符号不一致时,人们相信的是非言语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而且非言语交流对交际的影响是言语的4.3倍.心理学家还发现,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在一次交往中占所传递信息的55%,而言语仅占7%.排除实验对象不同等因素,这些数据还是能够充分说明言语交流重要性的.  相似文献   

8.
人类交往是一种信息交流,在这一交流过程中,不仅言语符号是信息交流的载体,而且神态和动作--非言语行为也是信息交流的载体.关于非言语行为的作用,现在被人们引用较多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实验得出的结论: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可见,非言语行为在信息的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能以为他主要是通过言语手段进行教学的,事实上,他在课堂上早已通过非言语行为将许多信息输送给了学生.毫无疑问,非语言信息在物理教学的信息表达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交往离不开语言,但交际不可能是纯粹的言语行为,同时包含非言语行为.本文阐述了非语言交际的内涵和重要性,探讨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0.
师生在课堂交往,无非是通过言语交往和非言语交往,或二者合为一体的方式而进行的。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主要表现在语言练习中和言语训练的一问一答、你读我听、师生对话过程中。老师因材施教,在练的方面人人平等,人人都有练的机会,尤其对后进生,更应给予练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语言交往能力是一种体现个性特征的综合心理能力,也是儿童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而游戏是培养儿童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满足儿童游戏需要,丰富交往语言内涵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游戏过程本身就是儿童交往的过程。儿童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或者根据别人的意图作出言语的反应。在游戏中,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童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的交往语言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中非言语沟通对智力发展的促进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非言语沟通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非言语沟通,也有人称人体语言,是指除了运用言语(说和写的内容)以外的其它渠道传递信息的交往方式.普遍公认的非言语沟通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伯德惠斯戴尔就人际交往中非言语沟通发生的数量进行过推测,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的交往是靠信息的交流得以实现的。一般说来,这种交流可以分为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两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言语交流是最主要的交际手段,“而大部分非言语交流不是代替言语而是伴随言语”(克特·W·巴克语)出现。但尽管如此,非言语交流却具有言语交流取代不了的价值。在有些情境里,利用非言语进行交  相似文献   

14.
本文引用经济学的“非对称信息”概念,审视言语交际过程,揭示非对称信息转换的规律。非对称信息下的言语交际,双方的信息占有量是不等的。交际双方关系的不断变化,是非对称信息的转换特征。理想的非对称信息的转换有三种结果:信息的有限共享、信息的完全共享、双方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言语交际中的两类信息: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语言信息的语用含义、发话人意图等内涵信息必须借助其表层信息和非语言信息的结合才能传达  相似文献   

15.
传播就是指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与分享。信息传递是教育的基本条件。教师的传播能力包括三个方面: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这就决定着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科学性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熟练运用精确、简明的语言表达知识的内涵,学生便可获得准确的知识。规范性是指教学语言要规范化,即发音标准,吐字清晰,用普通话讲课,遣词造句合乎语法,没有语病,不讲方言。非言语表达能力。这种能力是使用各种非言语符号系统进行交往的能力。优秀教师语气亲切,有弹性;教态自然、大方,有神韵。运用现代教…  相似文献   

16.
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需。人们也许能够一时停止有声的说话,却不能停止发出信息,即我们的身体总是有意无意地通过特定姿势、动作等各种身体姿势不断发出信息。也就是说,人类的交流总是由言语和非言语的两种手段组成。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借以传布信息的手段同样主要由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构成。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常用讲解以使学生了解动作的结构、技术要领等,用示范法使学生明确所练习内容的步骤、节奏等,用语言提示法强调动作中的要点、难点等。而在这些基本教学方法之外,我们有时会在有意无意间做出一些不加语…  相似文献   

17.
“教育幼儿使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是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独生子女的现状令人担忧:任性、胆怯,特别是不能用礼貌言语与人交往。因此培养幼儿用礼貌言语与人交往的能力,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幼儿优良的道德品质,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笔者对培养幼儿正确使用礼貌语  相似文献   

18.
交际体系在结构上可分为言语和非言语两大体系。在日常生活中,语言交际是人类进行交往的主要手段,但人们表达思想过程感情,传递信息的交际中,在依靠语言手段的同时也借助了大量的非言语手段,与此密切相关的非语言交际常常有着使前者相形见绌的交际功能。甚至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人们只用非言语手段来进行交际。非言语交际与言语交际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又相互独立。言语交流通常用来表达人们思想,而非言语交际常用来表达人们的潜在意识和感情。非言语交际手段和言语交际手段不同,并无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之分。它包括除了使用言语之外的一切传递…  相似文献   

19.
语境具有制约和解释功能,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其中非语言语境由影响言语交际的主、客观因素构成,有助于确定言语语义信息。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论述非语言语境与言语选择的关系,认为:在特定的非语言语境中,交际者的言语选择受相应的语言规则的制约;非语言语境因素制约和解释着交际者的言语选择,而交际者的言语选择则反映出交际的主客观语境特征;在实际交际过程中,非语言语境的各功能常常相互交叉地发挥着作用,并且构成非语言语境的主客观因素同样互相交织,共同影响着言语选择。  相似文献   

20.
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分析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地认识非言语教学的特点、作用,运用巧妙的方法(如表情、目光、手势、声音等),在动态无声交往、静态无声交往、有声交往中,与学生进行非言语多方面"立体"交往,使学生多通道接受信息,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