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动荡不安的当下世界,在价值多元、身份多样的社会,价值认同、身份认同或者价值认异、身份认异已然成为社会和谐的前提。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从一个独特视角,为我们提供一种认识和破解身份迷局的路径,也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2.
认同是关于"我是谁"的反思,主要与主体的所作所为对于自身需要满足所形成的"我具有什么意义"相联系。作为价值关系之纽结的个体必然与一定社会价值观念相联系,从中安置人生价值之"根"。个体在认同的两个环节中实现"自我延伸",从而"确立和论证自身",于是对社会价值观念的认同不是向外的而是向内的。人的尊严决定了认同中的自愿原则和利益原则。在个体认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共识。社会价值观念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时代特征是由认同转化共识的根据。"重叠共识"为多元社会价值观念中的个体认同转化为共识提供了两个方向相反的有益启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识是社会主体认同的意志表达。  相似文献   

3.
高校门户网站承担着培养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重要功能,它能"活化"学校历史,形成历史认同;能传播学校文化,形成文化认同;能倡导学校价值观,形成价值共识。因此,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创新门户网站设计,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手段和创新性表现形式,以增强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4.
在制度视野下,由于制度阻力的客观存在,以及制度本身蕴含的价值追求,要求教师与其他变革主体之间达成价值共识,这是制度变迁中教师身份认同所依赖的前提性条件。为此,需要通过意识形态的灌输、教化与渗透,视域融合,重叠共识的寻找等基本方式来达成价值共识,促使每个教师按照制度变迁过程中赋予的专业角色期待与自身认同的价值观念来塑造新的自我。  相似文献   

5.
统一战线视域中,国家认同是自我认同、自体认同和他者认别的统一;国家认同是建立在民族认同、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价值同构;中国特色国家认同是"两制认同一国"结构;针对中国域内两种不同的病态认同,统一战线工作应采取不同的工作范式.  相似文献   

6.
构建产教融合"价值共同体"可以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现实问题.产教融合"价值共同体"属于现代意义的共同体,以校企双方发展共赢为目标,通过建立高校和企业的"双主体"模式,使企业和高校基于一定的价值认同与共识,以互利共赢为纽带进行结合,实现人才培养链与企业经营链"双链合一",打造环环相扣的校企共赢的产教融合"价值...  相似文献   

7.
幼儿教师身份是其存在的本体论,即存在的依据与归属。"他者镜像",作为主体的对照物存在,反映了制度层面的规定性,多以"镜像"的呈现、观念层面的期望,帮助主体确定其位置在何处。"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在个体生命体验中持续变化,追寻主体存在的价值。从"他者镜像"和"自我认同"之维,探讨幼儿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可行性,"他者镜像"塑造合理的客体身份、规范客体身份的工具价值、明晰身份的外显特质;"自我认同"在行动中建构主体身份认同、探寻本体性价值,促使自我内部不断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高校德育主体展开主体间互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要求和实然选择。同时,指出双方主体性的生成和共同价值认同等也使主体间互动成为可能。双方在实践中,要展开平等的交往和对话,相互作用,生成主体间互识和共识,达成理解。  相似文献   

9.
一、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生长的根基:自我价值的认同 自我价值的认同是形成道德主体意识的基础.在"应试教育"倾向和"大德育"影响下,一些青少年表现出精神的压抑和迷茫,找不到自我价值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0.
以接受主体学生的生活场域和切身体验为逻辑起点,在分析工匠身份、工匠精神以及工匠文化认知偏差的基础上,利用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深入剖析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提出工匠精神培育的身份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三个认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共同体是具有价值共识、规则共识、身份共识的人群聚合体,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以对目标理论的价值认同为根本依归组成核心圈,同时,重视同盟圈和交换圈的建设,形成一个"三圈层"共同体。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核心圈价值共识不足、同盟圈组织能力不足、交换圈交换能力不足和资源整合流于形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定位,强化共同体核心圈的价值共识,通过培育内生动力来吸引同盟圈和交换圈,高效整合各方资源。  相似文献   

12.
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最深层、最核心的力量,是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有机统一。基于文化认同主体"人"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基于文化认同客体"文化"的供给侧视角,基于文化认同自身特点的传播学视角,探求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推进文化认同有所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可以有力地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针对当前大学生存在"被志愿"现象进行探究,发现这是志愿主体自愿性与义务性疏离的外在表现,造成疏离的原因在于重志愿服务主体的道义性,轻志愿服务主体自我实现的功利性。故提出自愿性回归的建议,其关键在于培育大学生群体对志愿精神价值的认同,而合理的价值认同是功利性与道义性的统一,只有将二者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使得价值认同真正落地,产生精神引领。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研究需要抓手,同课异构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抓手。同课异构设计是以"认""同"为研究视角,运用比较的方法去"解""异",将"认同"与"解异"结合起来的研究过程。"认""同"是教学文本和教学理念",解""异"的是课堂导入、课堂精讲和课堂操练。好的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必须处理好设计数量、设计标准、研讨跟进和教师相互倾听等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幼儿园教师的称谓主要经历了"乳媪或保姆""幼稚教师""教养员""幼儿园教师"的变化.幼儿园教师规定性称谓的历史变迁过程反映着以"添加""删除"或"修改"方式不断迂回建构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的曲折历程,而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发展又反映着幼儿教育理念与实践的不断碰撞,具有道德控制性、价值规范性、责任导向性和交往自主性的特征.展望未来,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的主体意义将取代政治或技术工具属性,最终使得幼儿教师作为"整体人"的专业自主精神得以释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何谓学校文化?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教授对学校文化作过论述:"学校文化是指一个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达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因此,学校文化应该指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与行为规范准则等。  相似文献   

17.
文化认同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生命延续的精神价值基础,文化认同的实质是对该民族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观认同,核心是一个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思想上达成共识,是产生认同的基础和前提。离开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犹如没有根基的浮萍。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的"血液"中,在文化认同的视域下引导正确的文化观念,培育理性的文化思维方式,营造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文化的基本价值、文化符号、文化符号的意义促使人们消除差异和隔阂,能够共享文化和有效沟通,进而促成合作,逐步产生价值认同和价值观认同,才能真正从行动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从分析斯大林民族定义入手 ,运用社会学的视角 ,在区分民族与民族社会的基础上 ,将民族置于群体结构中加以探讨与分析 ,认为民族是在变动着的社会体系中 ,以文化区分的 ,具有自我认同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社会群体。民族是个人与社会沟通与互动的中介 ,是多维属性的统一。它是认同与认异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进而也是互争与互助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其主体身份并非一直得到一致的确认和认同,"学生主体"、"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及"双主体"等观点在学界并不鲜见。对此,本文从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两方面尝试对教师主体身份不明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教育主体的特征,探讨教师主体身份的明确对社会为教师"赋权"与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两方面可能带来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榜样认同在本质上是对特定人物特定行为所代表的价值理念的认同,价值理念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揭示和理性建构,而人的存在具有动态过程性。所以,在榜样认同问题上,人学主体论视角、价值关系论视角以及过程生成论视角是基本维度。在人学主体论视角下,榜样认同的主体包括个体主体和共同体主体,两者的存在都需要榜样认同;在价值关系论视角下,个体主体与共同体主体之间的价值理念既具有异质性又具有同质性,两者的存在需要它们之间价值理念的同质耦合;在过程生成论视角下,主体的人是随着自身价值理性动态发展而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其超越性生存之维的,所以,标志着价值理念及其建构样态的榜样认同也需要随之革新、获得时代性的内涵和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