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期刊作为女性阅读的重要文本,是否具有社会性别意识,对于传播先进性别文化、促进男女平等意义重大。女性角色"出场"的定型化和"在场"的缺席、女性话语介入的矛盾体现、女性期刊编辑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是女性期刊社会性别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女性期刊内容应注重女性意识的提炼、加强对女性期刊编辑主体社会性别意识的培训、社会协同支持系统的培育是女性期刊构建社会性别意识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女性期刊作为女性阅读的重要文本,是否具有社会性别意识,对于传播先进性别文化、促进男女平等意义重大。女性角色"出场"的定型化和"在场"的缺席、女性话语介入的矛盾体现、女性期刊编辑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是女性期刊社会性别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女性期刊内容应注重女性意识的提炼、加强对女性期刊编辑主体社会性别意识的培训、社会协同支持系统的培育是女性期刊构建社会性别意识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犯罪女性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新闻报道中呈现的形象被高度类型化,媒体倾向于将其塑造成"受难者"、"牺牲者"以及"不良行为者"等形象,从而制造出关于该类群体的刻板印象。而在报道的语词使用方面,则力图突出犯罪女性"柔弱"的特质,并将其违反传统角色的行为进一步夸大渲染,凸显出其与理想女性角色的距离感,通过污名化、色情化和贬损化的描写,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进行框定,体现出了媒体报道鲜明的性别偏向和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考察民国时期妇女离婚风潮和《玩偶之家》之间的关系,分析媒体对社会性别意识的建构作用。通过分析"出走的娜拉"形象,揭示该媒介符号如何推动民国女性达成性别平等的共识。从女权主义斗争的角度分析,这是一次女性对于男权社会话语权的颠覆,是在"文化霸权"中取得的有价值的胜利。  相似文献   

5.
女性与传媒这一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非常热门的话题之一,这说明学术界已经对媒体促进性别平等、妇女发展以及建立先进性别观念所发挥的重要意义有充分认识,也说明人们的女性意识有一定的增强。随着社会及媒介性别意识的逐渐提高,也随着商品化时代的来临,近年来,我国冠以“女性”名称的媒介数量大增,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杂志等,纷纷推出女性版面、栏目、频道、专刊等。关于女性媒介的概念,当然不是因为其冠名为“女性”,就是女性媒介。女性媒介是指传播者拥有较高的社会性别意识水平,主要以女性议题为内容,以服务于各阶层女性、传播先进…  相似文献   

6.
骆语诗 《东南传播》2020,(8):122-125
社会性别建构主义认为对于社会性别的认知是建构的、来源于人际互动。研究通过对广州地区青年男性的问卷调查,考察社交媒体、青年男性护肤行为与社会性别建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社交媒体护肤内容的接触频率、形式、立场、呈现性别、传播者的身份和特质都与青年男性的护肤行为及其社会性别建构有关。这种社会性别的解构与重构是在性别平等意识、个体意识、消费主义共同作用下在社交媒体的"拟态环境"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已占"半边天"的学术期刊女性编辑,依然未能挣脱性别刻板印象的窠臼.性别刻板印象中的学术期刊女性编辑形象表现为:惯常定势的按部就班者、敏感脆弱的自信缺乏者和自我发展遭遇瓶颈的职业倦怠者.在探析其成因后,提出重塑女性编辑形象的路径:普及社会性别观念,真正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女性编辑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做到自我认可和自我平衡;挖掘女性编辑气质特征,发挥独特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性别理论对二元对立的生物决定论的瓦解,两性的媒介性别形象发展呈现出极不平衡的状态。而附着于社会背景之中的流行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们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念与思想意识。本文将在"女性与媒介"的研究视角下对台湾流行乐中的性别角色进行解构,期待有助于女性独立意识的唤醒,并尽可能把握台湾流行乐所呈现出的性别角色和蕴含在性别符号中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女性媒体在国内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在女性群体中形成较大影响力,已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媒体力量.然而,绝大部分女性媒体仍处于政治宣传喉舌或市场消费主导的两个极端,在社会性别立场上存在种种缺失.《东方女性周刊》以其鲜明的女性新闻议题设置、崭新的社会性别国际视野、严肃的女性启蒙主义思想,尝试了一种以女性媒体构造性别话语空间的可能性,对当下女性媒体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半边天>为例,运用定量描述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当今主流媒体在报道女性时所持的社会性别观念和媒体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的社会性别内涵.  相似文献   

11.
袁莉 《今传媒》2016,(1):68-69
如今的大众传媒报道自觉或不自觉地贬抑女性形象、对女性性别定型等,以致男权主导的社会文化和性别秩序依旧存在,这对大众心理和社会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从社会性别视角和女性立场出发的女性主义媒介批评,辨析媒介内容中的性别歧视因素,致力于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和自由发展,蕴涵着妇女解放的深层诉求.本文以媒体对最美乡村女教师郜艳敏的相关报道为例,从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角度分析传媒报道应该从传播性别平等的文化理念、注重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建立相关监测机构、为歧视女性形象的行为作斗争、提高女性自身的主权意识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考察民国时期妇女离婚风潮和《玩偶之家》之间的关系,分析媒体对社会性别意识的建构作用.通过分析“出走的娜拉”形象,揭示该媒介符号如何推动民国女性达成性别平等的共识.从女权主义斗争的角度分析,这是一次女性对于男权社会话语权的颠覆,是在“文化霸权”中取得的有价值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被"凝视"与被"驱逐"--女大学生对媒体中女性形象的审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贺南 《现代传播》2004,(3):99-100
本文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针对辅助教学片《熟视无睹的性别偏差--媒体中的性别》进行了特定情境下的受众研究.发现被访的女大学生对媒体中女性形象的负面评价主要是"变形"与"定格",认为媒体中的女性美是对女性的一种新的压迫形式.文中揭示了媒体与女性群体的矛盾关系作为媒体形象的女性是被凝视的对象,而作为观众的女性又是被驱逐的客体.  相似文献   

14.
从《感动中国》看女性性别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代表着社会主流价值观。通过对《感动中国》女性获奖人物形象建构的分析,可以看到《感动中国》受到传统女性性别话语的影响,也存在着现代女性话语与男权话语的冲突。但它很大程度上也跳出了传统性别观念的狭隘范围,通过建构现代女性话语,肯定了女性社会角色的价值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引入社会性别视角考察当前的贫困决策中存在的性别盲视现象。研究表明,以"家庭"和"户"为单位的贫困决策无视了家庭内部的两性不平等现象,并将其置于公共政策的作用范围之外;在贫困决策中存在着对性别平等的误读,将性别平等诠释为绝对的一致性;贫困决策仍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仍处于从属地位;贫困决策中未纳入社会性别意识。实现两性平等,要求我们构建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贫困决策,应当体现因男女的性别差异造成的差别,充分考虑贫困决策对男女两性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6.
温丽琼  张岚 《新闻知识》2023,(5):33-39+94
家暴问题在媒体的日益报道下逐渐从私人领域走进公共领域,但家暴议题在媒介建构中却呈现一定程度的“两性失衡”,这种失衡反映了父权社会的性别不平等,也揭示了媒体机构性别意识再生产的内在逻辑。目前,家暴议题报道多停留于表面,未能引发大众对于性别平等的深入思考与长远追求。在报道家暴议题时,应加入男性性别气质视角,意识到主流社会鼓励的刚性/支配趋势男性气质可能使男性受害者成为弱者中的弱者;警惕放大家暴议题中的“两性冲突”属性,以免损耗女性权益并加剧性别间的紧张感。  相似文献   

17.
社交媒体等数字平台成为提高性别意识、促成女性团结、呼吁社会变革的空间。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探索本土数字空间中就性别议题活跃发声的青年女性用户的性别意识觉醒过程;并提出“媒介化情感团结”的概念,用以理解遭遇情感失调、经历意识觉醒、成为情感异类的个体,如何在社交媒体的连接可供性基础上彼此连接、相互支持、集体发声,形成情感共同体的团结感。研究认为,社交媒体等数字媒介重构了个人、集体和空间的关系,形塑当代中国的女性主义转换政治,情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的影响逐渐增强,而传媒工作者的社会性别观念认知水平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该媒体的社会性别导向,从而影响着公众的社会性别观念。 社会性别观念就是指在承认两性生理差异的基础上,对男女两性具有同样的人格、同样的尊严、均等的权利和发展机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李牧 《文化遗产》2017,(5):84-94
性别成为民俗学重要理论视角的历史,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政治化过程。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第二阶段以及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北美民俗学呈现出较为强劲的性别化倾向。这一倾向在女性主义第三阶段特别是"酷儿"理论的推动下,逐渐启发民俗学者摆脱男女性别对立的窠臼,转而关注性别取向的表演性和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女性性别意识的彰显以及性别政治的多元倾向,使得男性也开始"发现"和强化自身的性别体验。然而,与女性主义和"酷儿"理论强化性别意识不同,男性民俗研究者开始试图将性别问题进行去性别转化。学界对于职业民俗的关注即代表了这一"去性别化"的理论和实践倾向。  相似文献   

20.
柳志鹏  熊程 《新闻世界》2013,(5):305-306
女性主义是新闻学中重要的理论研究对象,从其中衍生的社会性别理论也引起了人们对于媒体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的广泛讨论。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角度出发,结合《新闻联播》"你幸福吗"这一案例,运用其中的社会性别理论对媒体在新闻栏目报道中的女性形象塑造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女性主义的新闻学认识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