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消息报道与其它新闻体裁相比,具有精要、迅速的特点,是引导舆论、服务大局最直接、最有力的工具。 每当和同行们谈及要写好消息的精品时,一些人总是说,我经常活动在基层,采访的总是一些平常小事,没有好题材,怎么能写好消息呢?我的体会是,在采写新闻报道时,不仅要追求不同凡响的重大题材,而且要善于采访在人们寻常可见的平凡的人  相似文献   

2.
在消息中怎么写好细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界有的同行说得好:细节犹如珍珠,镶嵌到消息里能产生光泽、动感、形象,有利于克服新闻写作一般化、概念化的毛病,使消息更有说服力、感染力。那么,在消息中该怎么写好细节呢? 回答这个问题,从消息写作的经验中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 其一,根据消息这一体裁的特点和写作规律来处理,写细节要做到精当又简洁。消息写作要求简洁,写细节也必须精当。因此,在消息中写细节不能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写作中,我喜欢写采访札记,每年都要写一些。从我的经验看,采访札记的特点是:所用的材料是真实的,但不一定新闻五要素俱全,它不同于消息:有时有人物,有情节,但一般不全面铺开,它不同于通讯;有分析,有议论,但不长篇大沦,它不同于评论。它足以事实为基础  相似文献   

4.
我参加新闻工作以来,几乎没写过新闻(消息)。经常听到有人批评:“哪有新闻记者不写新闻的?”我们的总编辑胡绩伟也在会上讲:“年轻的记者要多多写新闻;年老的记者,也要学着写新闻!”去年春天我到湖北采访,就学着写了一些新闻,开始尝到了一点  相似文献   

5.
1997年7月,在北京宽沟招待所,我与季羡林先生进行了五个早晨的采访,就季先生的一些生平往事以及一些大事记进行了访谈。于青(以下简称于):季先生您好,因为要写您的传记,我想就一些史料性的问题跟您聊聊。季羡林先生(以下简称季):可以。这些方面的材料我都写过文章,你可以去查一查。于:好,我们就开门见山。季先生,您去德国留学十年,回国后您先后去过上海、南京,后来直接去了北大,就是没有回到家  相似文献   

6.
新闻记者的“十八般武艺”中,用得最多的要算写消息。作为新闻记者,最要紧的就是要学会写消息,就象一个战士,不管你是什么兵种,都要学会用步枪。尽管如此,拿起笔来,却往往难以运用自如,枪响靶落。难怪有人感叹:消息最难写。开始我并不太相信。以后时间长了,才渐渐懂得,消息的确比较难写。所谓难写,是指把消息写好,写得有吸引力,叫得响,很不容易。  相似文献   

7.
“岳安民写了部长篇小说!”这消息使熟悉他的人感到惊奇。一个从事新闻工作近40年、即将退休、功成名就的高级记者,怎么写起小说来?记者与岳安民闲聊起来。 记者:首先祝贺您的长篇小说(《第五十七个民族》出版。我粗看了下,感到还有特点,这对我们  相似文献   

8.
何学元 《新闻界》2003,(3):61-61
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导载体,是传播信息的快速手段,也是记者、通讯员的常规武器。一篇消息,不仅要有深刻的主题引导读者,而且要有很强的可读性吸引读者。怎样使报纸版面上的消息活起来,让读者喜闻乐见?我在20多年的报道实践中,采取抓特点、找亮点、碰热点,寻求共振点,写出消息的味道来,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抓特点,写出鲜味来。特点即事物的特殊性,也就是个性,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个性。采写一条消息时首先要考虑,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这篇消息的个性、特点,把焦点聚集到这一个性亮点上,集中笔墨写出它的…  相似文献   

9.
勤学老师: 你好。我是忻州日报一名普通采编人员,近日来,正在拜读您的新闻作品集《潮》,越读越上火,现在大部分篇目已经看完了。 读着您的作品,结合我的工作实际,有话想和您拉拉。您半年的时间,就能发表作品近50篇,平均每周2篇,不知道您哪来那么多的新闻素材。就拿我来说吧!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也抓不到一篇,我感到有力无处使。爱人也天天对我说,你不要只看书不写稿,你要好好地写啊!我说:“我写什么呢?我实在没有写的呀!”您说您每天在太原的大街小巷骑着车子跑。冯老师,恕我直言,您是不是每天不管三七二十一,推开许多单位的门,来碰新闻线索呢?  相似文献   

10.
蔡健予 《出版参考》2006,(14):32-33
1980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来华访问时承诺:允许新中国成立前后归国的新加坡归侨回去探亲.这个消息立刻震撼了我这颗离家32年的游子心.阔别多年,老母已近90高龄,我无论如何也要只争朝夕回去探望她.妈妈呀!女儿就要回来看望您了,您可一定要等着我呀!  相似文献   

11.
我刚搞新闻报道时,启蒙老师告诉我,写新闻要学会掌握多种“武器”。要学会写消息、通讯、小故事,还要学会写言论,甚至连不属新闻管的小小说、散文、诗歌,也要学写。初学写消息时,老师讲要写好导语、背景材料、主体、结尾等,我似乎并没有听明白,写稿时总是找来几张报纸,凡带有“本报讯”字样的稿子,都认真去看,去研究分析,看它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然后就比葫芦画瓢,写自己的“消息”。每写一篇都这样去看别人的东西,看得多了,写得多了,就学会了写消  相似文献   

12.
前些天去参加一个会,散会时随口对另一家媒体的一个朋友说了句"要回去写消息",朋友笑着回了句"副总编还写啥消息"。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记者可以不写稿子? 以我的感觉,或者干脆说就是一种现象,当了"官"的记者可能就不写稿子了。我真的观察过,一些报社原本非常有才气也非常活跃的记者一旦被提拔了,有了一个挺像模样的职务,从此便是看别人写稿多,自己动手少。我真的想不通这是为什么。是没有了激情,还是失去了冲动,或者是干脆从此就  相似文献   

13.
在我的案头,放着一封读黄来信,上面写道:“‘编辑同志,不少老师给我们上新闻课时,都讲到写消息要采用‘倒金字塔’结构,认为这是消息写作的‘金科玉律’.但我们平时写消息时,‘倒金字塔’结构却采用得很少,为此我感到很困惑,是‘倒金字塔’结构不适合军报的新闻文体呢,还是消息写作有更好的结构斤式?希望您能给予回答。”’接到这封读者来信后,我也困惑了一段时间。不可否认,‘“倒金字塔”结构确实是消息写作的一种很好的结构方式,它把最重要、最新鲜、最生动、最有趣的事实放在最前面,能紧紧抓住读者,吸引读者把文章看下…  相似文献   

14.
写几百字的消息可以,写几百字的通讯行不行?我摇过头,当过“怀疑派”。通讯不同于消息,不仅要写清楚一件事,还要运用一些文艺手法,把人物写得生动、形象、感人。几百字的短小文章,怎么能容纳这么多东西呢? 去年十一月,我抱着这种怀疑态度,同另一位同志一起去秦皇岛市采访市革委会副主任兼财贸办公室主任华仲民。老华年过花甲,战争年代,南征北战,英勇杀敌,右手姆指被日寇的炮  相似文献   

15.
写新闻报道,特别是写经济建设和体制改革方面的消息,总免不了要引用一些数字。怎样运用数字才算得当呢?毛主席论述写文章时曾经提出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三个标准。我想,在运用数字上也应该用这三性来衡量。首先,数字要具有准确性。要想使数字达到准确性的标准,又有以下三点要求:第一点,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也就是说,所引用的数字必须绝对的真实。有些人写报道为了渲染烘托,常搬弄一些大而不当或者似  相似文献   

16.
读到一条“善哉”消息,标题如下:《善哉!粮管所卖皇冠车杜绝白条》。请看这则“善哉”消息的内容:“5月4日,湖北省枣阳市吉河乡粮管所以25万元的价格将本所一辆崭新皇冠牌轿车对外开价出卖。至此,该所今年夏粮收购工作中近20万元缺口资金有了着落。”不管您怎么看,我读了这则消息是一点“善哉”的感觉也没有的,倒不是我刻意地要“反弹琵琶”,而是想到一些实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我刚开始学习新闻知识,看了两本业务书,也听了通讯干事的讲课,但是提笔写时很为难,不知道先学写哪种文体最实用些,入门快一些。 新疆 于会君 于会君同志: 从多数通讯员的成长经历看,先学习掌握三种文体效果要好一些。 先学写消息。消息这种体裁较简便、快捷,是报纸的常用文体,且刊用量较大。另外,较之通讯、评论、报告文学,消息相对容易掌握。对于初学者来说,可先从写短新闻、简讯入手,采用一事一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月白风清。几位业余搞新闻报道的同事围坐于草地,话题很快扯到写稿上。一位起步较晚的朋友谈起写通讯的满腔苦水:“一年来我写的消息稿命中率60%,而通讯稿的命中率只有10%。有人把写消息、写通讯分别比作摘杏、摘桃。往后,我宁愿只吃杏,不吃桃!”与消息稿相比,通讯稿的发表是有点难,尤其是长一点的通讯更难发。但是,要胜任通讯工作,通讯员即便不能当“多面手”,起码应成为消息、通讯都能写的“两面手”。几年的写稿实践,使我对通讯体裁产生了厚爱。3年来,我写的通讯稿件被市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了90多篇。一般来说,通讯比  相似文献   

19.
看了这个题目,也许您会情不自禁地发问:这又是什么天方夜谭?是的,确有其事。当然,这不是我的杜撰,而是某报一个标题那么说的。现在为媒体报道发奖的不少。发奖之后自然会带出相关的新闻报道。今年北京好新闻评奖揭晓后,有媒体在报道时,主标题就是这么写的:《奖励“用脚写新闻”》。消息的导语开门见山地写着:“‘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这句名言昨天又被重提。”看了消息才知道此话的寓意在于要求“记者更加深入生活,发掘更多的好新闻,见诸社会,服务社会。”应该肯定,消息所述的用意无可非议。记者应当深入一些,发掘新闻,而不…  相似文献   

20.
一天上午,我坐在公共汽车上,正拿着一本新近出版的《新闻与写作》聚精会神地看着,一个30多岁的青年从座位后面探过头来对我说:“您是搞报纸工作的吧,我对写作也很感兴趣,您说怎么才能提高呢?”我说:“要多练习写,不要放过一切可以练笔的机会,绝不能偷懒。”他说:“对,我一定要多练习写。”车到前面一站我就该下车了,对话也就中断了。看来,今天爱好写作的青年还是不少的。有的却苦于不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