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觉醒》是19世纪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其主人公埃德娜是一位具有觉醒的自我意识并努力寻求自我的女性。作为一位女性,埃德娜在男权社会中努力寻求主体意识及自由独立的过程中遭遇到三重人格,即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矛盾和冲突,无法摆脱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的束缚,无法真正实现自我解放,只能走向自我毁灭。她的自我毁灭一方面消解了她为追求自我而作的努力,另一方面又象征着自由和新生。  相似文献   

2.
《黑暗的心》这一部小说是约瑟夫·康拉德的作品。在这一部小说当中,康拉德除了塑造了主人公马洛之外,还塑造了一个悲剧人物克兹。克兹本来是一个具备文明价值观的人,但是因为禁不住象牙贸易带来的巨大诱惑,最终在人性的沼泽中越陷越深,从而完全丧失的人性,走向了自我毁灭。其人生的悲剧和自我毁灭的道路,是康拉德对于人性丑恶和黑暗的有力讽刺和批判。  相似文献   

3.
在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里,女性形象通过逻辑话语、沉默、闲谈和诅咒的言语行为来表达自我、追寻身份。这表明乔叟虽处于十四世纪厌女情节严重的英国社会,他对于女性和女性的命运仍有深刻的同情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可以解读成思维进行自我对话的故事。故事不断在探问思维中的自我对话如何可能,如何确定自身以及自我对话限度问题,故事中的自我对话者以精神分裂告终,显示出自我对话的短暂性和内在矛盾。茨威格希望更进一步揭示出纯粹精神性思考的不可能性以及对话间隔的必要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否定了自我对话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故事类型分析,对《杜修己》进行解读,重点梳理了女性被妖异祟奸、女性与异类结合的故事类型及与之相关的几种故事类型。分析得出,这些故事类型都反映了男女性别文化地位不平等的主题。在分析过程中还涉及了故事类型归类、故事传播的文化背景、叙述话语及模式等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以自我实现为理想境界的诗意语文,在唤醒学生享受高峰体验的同时.又应致力于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迈向一个新的境界。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语感能力为核心,触角联结着自身的语文知识、语文习惯、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生活阅历、文化积淀、个性特征.是一个整合的、全息的生命结构和存在形态。语文潜能和语文素养是一个缄默和彰显、内隐和外化、道体和器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师:现在咱们上课。知道学哪篇课文吗﹖生:齐《圆明园的毁灭》。师:课前同学们读了几遍﹖生:两遍。师:有读三遍的吗﹖生:我。三五个举手师:好,请放下手。有超过他们的吗﹖一生举手回答:四遍你读了四遍,很好。读一遍两遍就不错了,读四遍更不得了。请同学们把右手抬起来,咱们一起写课题好不好﹖边板书边指导。学生书空“圆”,写得潇洒一点;“的”,上齐下不齐;“毁”,注意笔顺;“灭”,上面一横长一点。请大家读一读。生齐读课题师:大家打开书本把课文默读一遍。读书要学会做记号,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还有不懂…  相似文献   

8.
《故事新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新编》描写古代题材,一则着眼于历史精神的澄清,二则旨在刻画“中国的脊梁”。儒家推重的伯夷叔齐、道家智慧的代表老庄,都被予以批判性的重新审视,揭示出其自相矛盾的喜剧性;而女娲的急公好义、眉间尺与宴之敖的决绝复仇、墨子的“兼爱”与刻苦、大禹的克己奉公与开拓进取,都得到激情饱满的描绘与弘扬。在创作方法上,鲁迅以其深厚的造诣与创新的精神,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喜剧传统,于历史小说中时有古今错杂的神来之笔,体式、语调、风格也呈现出多种风姿  相似文献   

9.
杨丽梅 《考试周刊》2011,(70):36-38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著名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作者运用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认为悲剧中存在两个马兰德夫人: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马兰德夫人,一个是幻象中的,丈夫去世后的马兰德夫人。两个马兰德夫人既认同又竞争。结果是现实中的马兰德夫人认同并接受了幻象中的自我,并开始了自我实现的过程。但是幻象终究是幻象,这个以丈夫去世为前提的主体建构过程,与现实相矛盾,马兰德先生并未去世,最终导致了个人与自我的幻灭。  相似文献   

10.
李静  黄娟 《海外英语》2015,(1):201-202
作为美国音乐剧发展的里程碑,《西区故事》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生活的超现实写照,它赋予《罗密欧与朱丽叶》超越时代的现实意义,让经典文学以新的姿态屹立在文学界的巅峰。该文试图从主题、人物、音乐和舞蹈层面解读此音乐剧,分析它如何将文学经典融于现代社会,如何将艺术融于生活。  相似文献   

11.
12.
[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一重点进行叙述的。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文  相似文献   

13.
14.
周泽锋 《云南教育》2000,(23):35-35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该文通过讲述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笔者按以下步骤教学。   一、假想旅行 引发热爱   1.假想旅行 ,导入新课 :同学们 ,请闭上眼睛 ,现在我们的时空列车将要开往清朝的一座皇家园林 ,也就是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2.播放反映昔日圆明园景观的录像 ,让学生了解当年圆明园的辉煌。   3.配乐齐读课文第 2~ 4自然段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挑选导游 ,…  相似文献   

15.
运用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对凯特*格朗弗尔 (Kate Grenville) 的小说<丽莲的故事>进行女性主义解读.详细阐释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统治与压迫,女性对父权制的反抗,以及女性话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于永正 《小学语文》2009,(11):28-29
2006年夏,我应全国小语会之邀,在贵阳执教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过之后,我有两点是比较满意的,一是对文本的把握,二是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7.
《圆明园的毁灭》的大部分篇幅是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匠心: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这样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因而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与想象结合起来,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如何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呢?  相似文献   

18.
从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抒情方式、细节描写、结构、风格等艺术侧面将《田野的风》与无产阶级学名《毁灭》、《铁流》进行多方位比较,以从中窥测20年代中国革命学在早期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学范围内所达到的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19.
埃米瑞·巴拉卡和爱德华·阿尔比同为美国著名的剧作家,巴拉卡擅长写作美国黑人革命戏剧,反映黑人受压迫的处境,以激发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而武装反抗白人的热情;阿尔比擅长创作荒诞派剧作,其作品着力表现美国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绝以及中产阶级的盲目乐观、精神空虚。独幕剧《荷兰人》和荒诞剧《动物园的故事》分别是二人的代表作,两部作品在剧情结构、叙事主题、写作技巧等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本研究从多个角度对两部作品进行相似性解读。  相似文献   

20.
《太原大学学报》2019,(4):38-44
在历来对《好的故事》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大都认为《好的故事》中的梦境代表着鲁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梦境的破碎代表着这种向往的失落。但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不符合鲁迅的精神气质,如果我们关注鲁迅的言说方式,很容易发现《好的故事》其实是一篇关于鲁迅的自我重建的文字。梦境是一种生存幻想,梦境的破碎是鲁迅对这种生存状态的拒绝与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