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家园与人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家园是人性的外在延伸,人性包含着对自然的超越和回归,因此家园也包含了与自然的隔离和通达,家是一种覆盖与遮蔽,而园是家与自然之间半开放的过渡;家园是人性需要的外在物化,家园为我们提供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庇护,而现代家园正在剥离家园的精神层面;家园一方面是对自然的超越,同时又呼唤着对自然的回归,“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正是仰望星空与立足于大地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潜的理想家园,宁静而自由。“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孟浩然的理想家园,淳朴而自然。“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这是杜甫的理想家园,清新而恬淡。“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这是杨素的理想家园,精致而幽雅。家园,是心灵的圣地,是避风的港湾,无须金玉点缀,但求馨香温暖。家园,是情感的栖所,是灵魂的依托,无须高墙深院,但求舒心快乐。“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家园如斯,岂不温馨?“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家园如斯,岂不舒心?君不见,阿房宫中泪淋淋。君不见,长生殿中冷…  相似文献   

3.
[作文题]就人类而言,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就个人而言,家,是个人的家园。家园,有温馨的,也有冰冷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请以“家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800字以上。  相似文献   

4.
大学精神家园建设是以学校为主导实施的一个系统工程 ,目的是通过扎实工作和积极努力 ,让学生喜欢教师 ,喜欢学校 ,让教师对学校有发自内心的良好的家的感觉 ,让学校成为广大师生休戚与共、同甘共苦的共同体 ,让师生感到学校是自己的家。因此建设不应停留在理念层面 ,而应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按照“家园”的属性 ,按照“家”的感觉、“家”的要求进行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5.
腾冲和顺乡是云南比较有名的侨乡,不仅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取胜,更以一种温润和谐的乡风和一种知礼明义的大气赢得了“俗美风淳”的美誉,这背后折射出和顺华侨深远的“家园观念”;《阳温暾小引》中生动展示了和顺华侨的“家园观念”;所谓的“家园观念”不仅体现在和顺华侨想家的心愿和回家的过程中,还蕴含在浸润了深厚的中国传统儒学精神的修身自省、爱国兴乡的精神取向和人生形式中。  相似文献   

6.
消息树     
《小火炬》2005,(12)
“超级创想家”共绘未来家园 从2005年11月开始,由福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中国儿 童发展中心等6家单位共同举办的“超级创想家——福州青 少年未来家园设计活动”在福州地区的50多所小学中展开。 在未来世界中,我们的家会是什么样的?自动开关的门窗、  相似文献   

7.
傅剑 《老年教育》2008,(11):4-6
咱“家”长者实在多,“家”中好温馨;长者都是热心人,可敬又可亲;热心关爱咱《家园》,好事说不尽……这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老年教育杂志社的一位编辑模彷《北京欢迎你》的曲调随口吟唱出来的,引走了全社上下的共鸣。  相似文献   

8.
《边城》是沈从文美丽而伤感的恋乡梦,是沈从文充满诗意的精神归宿一“香格里拉”。湘西的山水孕育了他的家因情结,人性眷恋中蕴藏着浓浓的家园情杯,使他成为诗意“香格里拉”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9.
文学的终极是“回家”,“家”是文学永恒的母题,“回家”是永恒的催逼,是不变的困绕,是情感的归依,是人生困境的超越与突破。文学终极是无极,无极的尽头是心灵家园的建构与皈依。  相似文献   

10.
重建视野下:对羌族罗则、基勒的人本文化价值解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羌语“罗则”意为石砌高碉,“基勒”指石建的民居或寨房。“罗则”、“基勒”是羌族家因重建的首要目标。它们是物质家园,也是人本的精神文化家园。在举国之力重建的视野下,我们应当厘清羌族建筑文化的重要内涵,探究其人本文化价值,以便使研究更好地为羌族物质、精神家因重建服务,使羌族永久性建筑的重建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11.
<正>心理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园共育”是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通过家长与幼儿园的合作,有效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幼儿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呢?一、开展教育培训,重视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宋柳丹 《上海教育》2010,(14):47-47
“绿色家园”是我园师生非常喜爱的后花园。有一天,我和孩子们在“绿色家园”看到一只受伤的小鸟,我马上说:“小鸟多可怜,我们该怎么办?”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商量起来,然后一起给小鸟消毒、止血、贴邦迪,还给小鸟找来漂亮的笼子。  相似文献   

13.
<正>同学们,有个谜语你们听说过吗?“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按时换。一日行程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谜底就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地球。但是,不容乐观的是,地球家园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气候越来越暖和,水资源越来越稀缺……有人形容为“地球日夜在哭泣,只是我们听不见”。地球为什么哭?因为气候变暖了,冰川融化了,灾难频次增强了,森林资源锐减了,生物链断裂了,许多物种灭绝了……  相似文献   

14.
命题作文题目一回家(苏州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少小离家老大回”,那是阅尽人间沧桑的游子的回家;“夕阳送我到家门”,那是快乐的学子的回家。每个人的家,都不一样;每一天的家,都可能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回家,可以是回到有形的家,也可以是回归精神的家园……回家,实在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马珏  沈君 《中国德育》2023,(12):57-59
<正>杭州市和家园小学是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开办的第三所学校,是一所国际化特色凸显的现代化学校。2022年8月,和家园小学开始独立办学,其家校共育的机制在延续集团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自主发展、深入摸索,逐步加入自身的特色元素,共建“和·生态”家校共同体,构架出新型的家校沟通模式。学校从家委会、家长课程、家校环境三者切入,着力实现学生和、教师和、师生和、  相似文献   

16.
顾名思义,“温馨家园”栏目中的作文,都是以家为题材的。家,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心灵泊靠的港湾。一个温馨的家,对孩子心灵的健康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反过来说,一个温馨的家,又让多少懂事的孩子感恩不尽,唱出一首首对家的赞歌。  相似文献   

17.
《第五个孩子》和《浮世畸零人》是多丽丝·莱辛创作的二部具有明显后现代消费社会特征的小说,体现了深刻的“家”的寓意。这二部小说是姊妹篇,小说篇名合在一起就是:第五个孩子班,流落世间。莱辛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充满暴力犯罪和人性缺失的世界,实则在省思:家园何在?何谓家人?回家的路在何方?等系列问题。后现代消费社会家庭核心价值观念崩塌之后,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找到那条充满爱与人性的回家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三毛是位奇女子,她天生就是个思想者,尚是童年,便开始将自己高悬在这个尘世的上空,冷眼相看生命之轻,看芸芸众生如何舍家弃子而追名逐利,迷失与苦痛仿佛便是童年三毛的全部.流浪、寻找是三毛生命的全部.“故乡”在召唤着她,在流浪中度过了她48年的光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三毛之死,是“为了梦中的橄榄树”她要“流浪远方”,寻找属于她的精神家园——远方的故乡.  相似文献   

19.
语文有家吗?它的家在哪里?追寻语文的家园,言下之意是不是说语文迷失于异乡的小路上?那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迷路的?为什么会迷路?如果要去寻找,北斗在哪里,灯光在哪里,路径在哪里?  相似文献   

20.
从《秦腔》到《高兴》,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一直在追问这样一个问题:新世纪以来,在当代中国,农民将何地为生?哪里才是他们真正的家园?由于作者的文化心理以及情感、理智与现实的矛盾,致使他笔下的农民仍将“在路上”,漂泊不已,居无定所。而正因如此,它提供的东西也许更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