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落实学生为主体,使"读"到位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要有足够的"读"的时间,才能得到"读"的机会,使学生能实实在在的读,而不是走走过场。课前预习要有时间读,了解课文内容和把握课文层次要有时间读,分析课文思想内容要有时间读。保证了"读"的时间,学生才能用心地去通读全文。才  相似文献   

2.
蒋梅兰 《教师》2014,(13):84-84
早在古代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逸于作文"等说法。显然,人们已经意识到只有在读中探写、读写拧为一体,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读书,又要教学生作文。只有以读促写、以写引读、读写结合,才能使读写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3.
面对新课程,感悟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一是教师提高自身的物理素养,真正成为教材的主人的需要。对教材,要读懂、读透,才能站在学科的高度,使自己的课堂拥有"学科厚度"。二是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教什么"和"怎么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相似文献   

4.
我们都知道,"读"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学生实现言意同构的外化形式。"读"里既有对文字的理解,感情的熏陶,也有语言的习得,还有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的润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在《文章讲话》中指出:"文章的奥秘要用读的功夫才能发掘。"可见,我们一定要用心引导学生去"读"。  相似文献   

5.
崔峦老师说:"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的联系。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伸。"由此可见,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读写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内化,以读导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抓准读写结合点,才能进行有效的练笔训练,才能使阅读和写作这两件对等而又不相干的事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谌登玉 《考试周刊》2011,(20):40-40
语文教学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编排体系,在有关字词句篇的教学中,确保学生有大量时间去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力求将语言训练的过程展示得妥帖自如,留有艺术性,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质。一句话,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7.
杨树民 《甘肃教育》2014,(23):47-47
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告诉我们书要靠多读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成功的语文课也正是通过学生的多读才得以实现的。"以读为本"已经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语文教学模式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该怎样指导学生读才能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到课文内容呢?一、合理安排,保证时间课堂上阅读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就必须靠科学、合理的安排。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朗读教学中,人们常用"朗朗上口"来比喻学生读书流畅的程度。《新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下面我结合《新大纲》谈谈对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的认识。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充分地读",首先要读准,继而在读准的基础上读熟、读好。  相似文献   

9.
刘卫锋 《考试周刊》2011,(18):66-66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写文章时不能平铺直叙,要有曲折、有波澜,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有兴趣读下去。语文课堂也应如此,不能平平淡淡、千"课"一面,而应该把课上得有层次,尽量做到波澜起伏,高潮迭起,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地听下去。我就语文课堂如何掀起教学高潮的艺术谈谈自己的拙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0.
实行"精讲博读",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就是删繁就简精讲课文,增大课堂容量,节约更多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内读"课外书",在博读中积淀知识。"精讲博读"主要要做到"四精",即内容精、步骤精、方法精、语言精。构建五种课型即预习课、精讲课、交流展示课、美读欣赏课、检查反馈课五种课型。同时进行博读拓展,经典诵读等,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芦松林 《教师》2011,(8):98-99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也是语文学习的"牛鼻子"。廓清课本的地位与作用,尝试运用各种方式指导学生把读的"感悟"变成写的"感悟"。读,读到精处;练,练到实处,使学生能真正学有所得。系统、科学地练笔,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以读悟写,以写促读,读写同步推进,是形成与发展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也是学生最易轻视的一个环节。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一篇文章,只要反复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要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的道理是很明白的。要让阅读成为语文学习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3.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有人说,我们应当读经典作品,理由是"它们是历史上留下来的精华"。也有人说,我们要多读工具书,因为工具书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许多时候要用到它们。还有人说,我们必须读好专业书,缘由是"只有学好专业,我们才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才能更好地安身立命"。  相似文献   

14.
吴凤梅 《快乐阅读》2013,(10):35-35
读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只有学生读得多了,写作时才能思如泉涌,付诸笔端。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是解决学生"有话道不出"的重要方法。语文课标明确规定小学生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读书不能漫无边际,教师要给学生推荐文字精品、大家名著或有利于积淀语言的报刊、杂志等,以便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课外阅读要强调学生对语言的内化吸收,而不是为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或为了写作的生吞活剥,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鼓励和指导学生多读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书提升。使他们养成读书的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给予我们阅读教学很大的启示:学习者只有通过多读,才能领悟到文章的内在意义。所以教师应摒弃过去"满堂包讲"的教法,让学生"以读悟语,以读悟情"。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怎样使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感情,读出真知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四味朗读”。  相似文献   

17.
林宝应 《考试周刊》2010,(39):72-73
阅读教学是学生识字的重要途径,是开阔学生视野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阅读要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提高阅读有效性,最终达到由"阅读"到"会读"直至"悦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宋养能 《考试周刊》2011,(32):54-54
语文教学不外乎"听、说、读、写"这几方面,其中"说"尤为重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人人参与"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话可说,从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智能,就必须从"说"开始。  相似文献   

1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兴趣,让学生在内心产生心灵的震动,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创作热情,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深体会到,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从写作中感受到作文苦中有乐,乐中有甜,其乐无穷,进而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呢?一、勤于观察,激发写作兴趣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海洋,生活是写作的不竭源泉。  相似文献   

20.
蒋秋云 《考试周刊》2012,(37):41-41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中秋绝唱,也是广为流传的词作,学生、老师都很熟悉,在备课时我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如果不调整平常的教学思路就很容易让学生陷入已知疲惫。学会诵读古诗是学生必备能力之一。张定远先生在《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指出:"要大声读,反复读!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读!读才能让学生学到情操,把语言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获得知识,进行积淀,形成语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