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教师"讲"与学生"学"的关系。
  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教学现象是:教师精心备课,上课精心施教,课下认真批改作业,辅导学生,问题是在整个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关心的侧重点是自己上课讲了多少?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了没有?还是能将教学的备课重点放在学生在课堂"学"了多少?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有没有真正的进步,思维能力有没有得到发展?基于这两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师的教学行为世界然不一样的,前一种教师会想当然的认为只要我认真上课了,我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后一种教师会不停地思考:我这种教学设计符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的课堂上学生是不是发自内心的会了。  相似文献   

2.
一、案例描述教师要求学生先通过"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和量一量"自主探究圆的特征,再安排讨论: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否都相等?直径呢?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探讨了这3个问题后,教师追问:"大家还发现了什么?"生1:将圆对折2次,分成4等份,两条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  相似文献   

3.
例一:有位教师上《致女儿的信》,在拓展学习时,他说:"爱情,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之讴歌,为之赞叹。请大家例举一些表达爱情主题的古代诗词。"有个学生站起来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教师再问:"你知道这首诗的题目、作者吗?"见学生无言,教师语重心长地说:"记住,以后可要用心读书啊。"  相似文献   

4.
在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堂上,教师的指令少了,学生自主多了;教师的讲授少了,学生参与多了……,但我们经常发现学生花很长时间也没有探索出结果,教师还在追问:"你是怎样想的?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有时,只有一两位学生举手甚至是一位学生都不举手,把教师急得头上直冒汗;有时,学生的发言明显偏离了教学内容,教师还在表扬学生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贾彦春 《现代教学》2009,(10):41-41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句话尽管说得有点绝对,但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包办代替实不足取,应该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怎样"教人发现真理"呢?笔者认为历史课堂叙述细节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教师这一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仅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格。韩愈的《师说》告诉我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知识腾飞的年代,"闻道有先后"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90后的学生和70后、80后的学生有着相当大的区别:教师懂的学生懂,教师不懂的学生也懂。90后学生的"惑"不仅是学习上的"惑",更多的"惑"是成长路上的"惑"。面对不断在成长的学生和不断变化的新问题,这无疑对新时代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提出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帮助学生解"惑"?多年班主任工作的亲身实践和体验,使笔者认为要帮学生解"惑",除了要有耐心、细心和恒心,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心,一颗关爱学生的心。  相似文献   

7.
曾读过这样一段文字,有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语文课?一个女学生回答:"老师,你们在课堂上给了我们太多的压力,但是给了我们太少的魅力。"这句话引发了本人对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际作为的深思: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充满教学艺术魅力的教师,就像拥有一根神奇魔法棒的魔法师一样,学生在课堂上会紧紧跟随着它,深深地被吸引着,会沉浸其中,忘我陶醉,不知不觉一堂课就过去了,即使铃声响起仍然意犹未尽,依旧回味无穷。这样富有魅力的教师和吸引力的课堂,学生怎会不喜欢?这样的课堂,也应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倾心追求的理想境界。那么,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魅力到底来自哪里呢?  相似文献   

8.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上课有什么价值?这值得我们反思。在"去问题化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只是教会了学生机械、被动、教条的回答有着标准答案的问题,与此同时,却让我们的孩子慢慢地失去了他们该有的问题意识与能力。有位科学家曾说过:"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万有引力就是从"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这一问题开始的。那么,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9.
陈晓东 《考试周刊》2011,(32):96-96
数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不缺少"数学",而是我们缺少发现"数学"的眼睛,缺少主动捕捉数学的意识和眼光。最近听了两位教师上的《用字母表示数》,发现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学片断一: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教师在学生介绍完自己的年龄后,自然而然切入正题。师:猜猜老师今年多少岁?学生猜测。(略)师:告诉大家,我的年龄比小浩(班上的数学课代表,今年10岁)大15岁。现在知道老师有多大了吗?生:25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小浩10岁,你比他大15岁,10+15=25岁。师:小浩12岁时,老师多少岁?  相似文献   

10.
翟凤鸣 《考试周刊》2012,(40):34-34
【教学片段】 片段1: 上课伊始,教师亲切地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教室里来了一位新朋友,大家想不想认识它呢?"在得到同学们肯定的回答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豆豆这一动画形象。在大屏幕上蹦跳着的活泼可爱的小豆豆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们。这时,小豆豆用十分有趣的语调和同学们打着招呼,并提出了问题:"大家好啊。上节课学习过的词语,你能够写正确吗?"接着,大屏幕展示《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的部分新词拼音,由学生写出相应词语。  相似文献   

11.
有一位小学教师在一次讲课中,为了能形象地解释一种心理现象,用五只老鼠来设计一个实验。实验结束后,学生们热烈地鼓掌,兴致盎然。忽然,有位学生举手发问:"这实验如果仅用一只老鼠进行,结果又会如何?会不会有所不同呢?"当时,全班哗然,这位教授也是一愣,但片刻后就满面笑容,双手一摊,说:"我也不知道。如果你好奇的话,你自己可以找机会尝试着去做做看。"  相似文献   

12.
一暖场屏幕依次出现5粒花生米,学生静静地数,最后形成一个"5"字。(教师接着出示一条裤子,学生一片哗然)师:裤子和花生米发生了什么故事?请看——师:小蚂蚁要把这5颗"花生米"(教师以5个皮球代替),倒进2个裤子洞洞里,猜猜每个洞洞里可能会倒进几个?(在学生激情的猜测中,教师把球倒进了裤子里,球分别从两条裤腿滚出……结果出来,一些孩子开始呼喊:"我猜中了!我猜中了!")  相似文献   

13.
周维新 《考试周刊》2012,(2):168-170
在摒弃"师道尊严"、实施师生"平等对话"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还需要不需要拥有权威?拥有什么样的权威?以及教师权威与学生主体如何共存等问题本文进行了肤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一第一次教学:热闹的交流过程和出乎意料的交流效果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中有这样一道题:一盏台灯52元,买这盏台灯可以怎样付钱?在学生明白题意后,教师展开了以下教学。  相似文献   

15.
片段一:教师出示一条一端缠绕着橡皮的绳子,找学生演示如何让橡皮旋转。一个学生演示(顺时针方向)后,我问学生:"还可以怎样旋转?"很多学生都说道:"还可以逆时针旋转。"我随即找学生演示逆时针旋转,然后问:"什么是顺时针方向旋转?什么是逆时针方向旋转?"马上就有学生介绍了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源自钟面上指针旋转的方向,和指针方向一致的就是顺时针方向,相反的就是逆时针方向。随着学生的介  相似文献   

16.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小学生年级升得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人越少!究竟是什么使本应"童言无忌"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变成了一群"沉默的羔羊"?这其中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不可否认,造成这种现象,教师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你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慢慢思考了吗?你的提问学生乐于回答了吗?你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予以激励了吗?你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了吗?  相似文献   

17.
"对话比独白更重要,唤醒比注射更重要。"对话教学的开拓者特级教师孙建锋不仅说得曼妙,做得更有创意。一天上午,我执教了《威尼斯的小艇》后,和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一起静候孙建锋老师评课。"晓珊,请到你班上找一位叫赵海兰的学生过来。"当着工作室成员的面,孙老师温和地对我说。我先是一愣,脑海里倏地闪现上课的时候,孙老师拿着手机拍下了我的板书之后,就坐在赵海兰的旁边。去教室的路上,我又想起前不久孙老师在博客上的感言:"评课活动中,为什么不见学生?是他们不愿意参加,还是他们无权参加?为什么剥夺学生的讨论权?为什么屏蔽学生的声音?学生缺席的讨论,教师讨论愈热烈,愈显得一厢情愿。"莫非孙老师要一改以往评课时只有教师参与的弊端?  相似文献   

18.
在公开课上,笔者先后听了两位教师教学《葡萄沟》一文中“蒸发”一词。由于两人的教法不同,其效果也大不一样。一位教师的教学方法是这样的:当出现“蒸发”这一词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解释:蒸发就是液体表面缓缓地化为气体。这时,该教师怕学生听不懂,紧接着又赶忙补充说,小朋友把洗湿的衣服晾出去,晒干了,这就叫蒸发。学生听后似懂非懂。另一位教师则以学生的感性知识作依据,想方设法启迪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他是这样教学的:师:你们吃过葡萄吗?它是什么滋味呢?生:吃过,葡萄酸而甜。师:你们吃过葡萄干吗?它又是什…  相似文献   

19.
赵红 《成才之路》2011,(28):67-67
"认识厘米"这节课,经过几次试教,在分享着学生的精彩与快乐时,自己也获得了很多启示。 情节一:"认识厘米"导课部分教学实践的对比分析 (第一次教学活动) 教师出示两条线段,问学生哪条长?哪条短?师:要想知道哪条线段长,可以怎么办?生:用尺子量。  相似文献   

20.
王有鹏 《生活教育》2010,(12):42-43
《论语·学而》中有曾子的一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名言是曾子以学生的身份强调应该每天多次自我反省,反省自己的"忠"、"信"、"习"。学生自然需要"三省吾身",而作为肩负教书育人崇高使命的教师,也应该"三省吾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