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陶渊明一直以隐逸、避世为后世推崇,在积极入世之外,他为后世留下了一条可以"独善其身"的出世之路。然而,陶渊明的避世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远离政治,事实上,陶渊明的"隐"中暗含了自己的政治倾向,这在他对理想社会"桃花源"的勾画中便能看出。本文便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为线索,试图展开隐藏在陶渊明隐逸背后的政治哲学,探寻陶渊明"隐"而不"避"的处世之道。  相似文献   

2.
踏寻桃花源     
伍泽 《阳光搜索》2005,(11):50-52
那天午后,翻出陶渊明的书,看到了《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抬头看看窗外,院子里一树桃花将开未开,心下一动打开电脑查询.竟然真的给我找到了:桃花源——湖南常德桃源县境内。  相似文献   

3.
杨志 《小读者》2013,(8):37-38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讲一位晋代渔夫,误入一个与世隔绝的村落,那里如同人间天堂。桃花源人自我介绍,说“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相似文献   

4.
5.
“人诗意的栖止在大地上。”这是海德格尔对人类生存状态的评价。如果没有那诗意的梦想,也许人类与只为生存而生存的兽类便没有了差异。千百年来,这诗意的梦想伴随人类穿过战火,越过尸骸,掠过繁荣,经过衰败,步入一片无边无际的桃花林,那林间隐约的是一条通往自然与和谐的路径,路的尽头是一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荷锄隐士——陶渊明。  相似文献   

6.
7.
山有“小口”若有光,良田美池口中藏。渔人有幸数日客,享尽桃源美味香。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历代注家蜂起,诠释接踵。人们非常关切文中的桃花源在什么地方的问题。说庐山康王谷者言之凿凿。康王谷,俗称庐山垅。从现在的星子县城乘车至隘口,然后沿着通往庐山的南山公路北行数公里,在一处叫观口的地方弃车步行,即可进入庐山垅。这是一条长达7公里的绝密坳谷,“整个垅中,峰岭对峙,联绵延伸,东靠着最高汉阳峰,西临于长岭马耳峰,森林掩映,溪泉沿流,竹木青秀,花草烂漫。屋舍靠山近水,碧荫遮盖村庄,阡陌纵横,水田旱地,男女耕耘,一展世…  相似文献   

8.
走进桃花源     
张来仪 《初中生》2009,(6):42-43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神秘而又美好的田园风光。那里的人们与世隔绝,世代以耕种为生,真是怡然自得。他们是在秦朝躲避战乱时寻到了这么一处山环水绕的好地方,并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相似文献   

9.
赵秋怡 《学语文》2013,(2):71-72
《桃花源记》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虚构的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历来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这篇只有360字的散文能够经久不衰地在中学语文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自有其魅力所在,而在文章的分析过程中又会引发我们具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11.
许聪 《初中生》2013,(20):48-49
桃花年年开放,就像是宿命的继承,好比人们一代又一代,无论身经怎样的流离患难,依然心存安宁的美好憧憬。这种坚定,让人心生暖意。说起桃花,大多数人想起的都应该是《桃花源记》吧!身为武陵人,我又怎么能不铭记于心呢?正是陶渊明用简洁、精致的文字营造了一个安详、静谧的世外桃源,让人忍不住心生向往。  相似文献   

12.
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创设了两个神奇的山洞。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对水帘洞和桃花源进行比较.比较后可加深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并拓展学生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有时候,我会想象自己就是那个陶潜笔下迷路的渔人,在那成片成片绯红的桃花间跌跌撞撞地走着,像是做着一个遥远而缥缈绯红的梦。直到拨开重重羁绊的繁枝,来到一切的源头,眼前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和点缀其间的宁静村庄,那是记忆中永不褪色的生我养我的故园。  相似文献   

14.
晓轲 《山东教育》2011,(12):9-10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一直是人们心仪所求的质朴自然的世外仙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人人在此,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和平恬静,  相似文献   

15.
桃花源的故事,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那一片世外桃源的宁静,多少年来都是人们梦中的理想国。我们总是在追寻着属于自己的理想国,有时难免失望,心中却依然有着向往。好像向往着,向往着,理想就会近一点,再近一点,好让追逐中疲惫的身心有个歇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李希平 《考试周刊》2010,(50):32-33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中西方文人基于当时社会现实强烈不满而作出的批判、反思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追寻理想的人类生存世界,成为改造社会积极思索的先行者,具有一定的可鉴性和现实意义。本文从两篇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化渊源、哲学反思和社会历史意义等方面比较分析两篇著作,以深化读者对它们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徐老师:同学们,为了探索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表达的社会理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湖南省桃源县的桃花源感受一番吧!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围绕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将这一核心贯彻实到位,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我觉得语言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构造了中国本土大同理想的社会蓝图。这个理想的社会美好、神秘、令人向往。它是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产物,其深层意蕴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黑暗现实的否定;(2)“无君论”思想的产物;(3)传说、志怪小说的模式;(4)历史的写真;(5)农耕文明的投影。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一篇需细加鉴赏、潜心推敲的奇文。古今陶集注家大都对此率尔作注。作者钩深稽远,对“悉如外人”、“问今是何世”,“奇踪隐五百”等关键词语做了切合原意的解释,对读者正本清源,品味陶渊明文中深意会大有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