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徒雷登来了。时隔59年,当初那个“夹起皮包走路”的美国佬.如今,又“回”到了中国。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再次回到中国时,已是几杯骨灰,一缕乡魂。低沉的音乐声响起,在中外友好人士的注目下.司徒雷登先生的骨灰被轻轻安放在杭州安贤园文星园,四周青松苍翠,远处青山环抱。  相似文献   

2.
司徒雷登,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 经过了半个多世纪,这个名字再度出现在中国的媒体上。据报道,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下葬于杭州半山安贤园,这是司徒雷登的遗愿。美国现任驻华大使雷德出席当天的骨灰安放仪式,杭州市民以及中外友人参加司徒雷登骨灰安放仪式。  相似文献   

3.
2008年11月17日,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骨灰归葬于杭州半山安贤因,让中国人重新把目光转向了这个饱受争议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在分析《别了,司徒雷登》一课时,“题解”部分有一段话:“本文的题目‘别了,司徒雷登’,……语义双关已使题目十分生动、形象、醒目,主谓倒装,更使题目增加了表达效果。”说题目“主谓倒装”,显然是把“司徒雷登”当作主语,把“别了”当作谓语,为了加强语势,“谓语”提前,“主语”  相似文献   

5.
一般说来,中国民众,特别是中、青年人,大多数是通过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知道司徒雷登这个名字的。然而,在这篇文章中只有一处提及司徒雷登,因此,中国普通民众对于司徒雷登还谈不上有什么认识。所幸的是司徒雷登复杂的身份、特殊的经历及其悲剧性的结局,引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其结果无疑有助于增进中国民众对于司徒雷登的认识和了解。例如,郝平的新著《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有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司徒雷登生平及其活动犤1犦。另外,还有几篇论文分别论述了司徒雷登在华传教活动、教育活动以…  相似文献   

6.
作为蒋介石“私人参谋机构”的核心成员.王世杰极受蒋介石信任。据吴国桢回忆,蒋介石下野之后,一直随侍左右的主要是蒋经国、王世杰、吴国桢、黄少谷、张其昀、沈昌焕等。另据1949年11月6日司徒雷登与郑介民在华盛顿谈话的备忘录,郑介民告诉司徒雷登,现在蒋介石身边最信任的是这四个人,即王世杰、吴国桢、唐纵、黄少谷。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熟悉司徒雷登这个名字,还要追溯到1949年8月8日毛泽东发表的《别了,司徒雷登》,在这篇文章里,他已然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但作为教育家的司徒雷登却往往被人忽视。  相似文献   

8.
俞萍波同学问:我们在学习《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时,有的同学认为“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指的是美国发表的白皮书,有的同学却认为指的是司徒雷登走了。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义。因为全文的第1自然段粗看上去是讲美国国务院选择在“司徒雷登将到未到的日子”发表白皮书很适宜,所以也就很容易误认为“美国侵  相似文献   

9.
司徒雷登是中美教育关系史上的重要角色。具有复杂文化背景的司徒雷登认同中国文化,把宗教观融入中国教育。在司徒雷登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燕京大学作为传播中西文化和教育的载体,实现了向中国化和世俗化的转换,成为中美教育关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司徒雷登是中美关系中一个重要的、有争议的人物。在中国的50多年,他先后完成了传教士、校长和大使三个身份的转变。在担任燕京大学校长期间,他为中国的教育和中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1946年出任大使后,他逐步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代言人,形成了自己对中国政局的独特观点,并在矛盾中履行着使命。1949年以后的司徒雷登逐步成为中美关系从对抗到对话再到正常化的一个缩影。在新时期,重新梳理司徒雷登的在华活动以及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有助于中美两国释疑解惑。  相似文献   

11.
据中国网报道:五十多年前,因为毛泽东主席的一篇著名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而闻名于世界的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先生的遗骨于2008年12月初被安放在杭州安贤陵园里。  相似文献   

12.
徐旭 《生活教育》2013,(4):34-39
按:1910年代前期,陶行知就读金陵大学,司徒雷登一度执教该校。抗战胜利后,司徒雷登任驻华大使,陶行知表示美国这一行动,"不但能增进中美友谊与相互的谅解,而且也可以帮助中国,促进远东和世界和平"。陶行知逝世后,司徒雷登撰文纪念。本文或可使读者从一个侧了解陶行知成长过程中多元化的思想渊源。作为一位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的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的见证者,他是政治家,也是教育家。1946年7月,司徒雷登出任美国驻华大使,在任期间,他曾力促美国和新中国建立外  相似文献   

13.
《别了,司徒雷登》(以下简称《别》)一文,由于没有直接表述中心论点,因此对中心论点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理解。许乃法老师认为《别》文开头的复句表明“文章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在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的发表上,评论的对象和母体是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而非司徒雷登或美国的对华政策”,“司徒雷登主要是作为文章的  相似文献   

14.
1949年1月,国民党行政院迁往广州办公,苏联驻华使馆随之南迁,而美国驻华使馆却按兵不动。同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兵临南京城下,国民党政府官员仓皇撤离,而司徒雷登却仍然打算留在南京。在国民党政府即将垮台,“首都”南京即将被解放军占领的情况下,司徒雷登为什么坚持滞留南京不动呢?这似乎成了一个历史之“谜”。近年来,一些著述涉及此事,并对此“谜”作了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司氏此举是想同中共拉关系,  相似文献   

15.
燕京大学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在首任校长司徒雷登的主持下,短短数年,燕京大学就从初创时期的一所丙级教会大学崛起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私立大学,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在近30年的工作时间里,司徒雷登一直致力于将燕京大学办成一所"中国大学"。深入分析司徒雷登的办学思想,将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周双双 《考试周刊》2012,(31):34-35
在20世纪上半叶纷繁复杂、瞬息多变的世界格局中,中国经历了清王朝覆灭、民国建立、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一系列关乎中国命运的重大事件,而一个美国人——司徒雷登正是这些发生在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见证人,甚至参与其中。本文对司徒雷登的生平进行了简述,并着重力求客观地阐述司徒雷登的三重身份,最后作出总结思考。  相似文献   

17.
《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发表于1949年8月18日。文中高超的论证技巧,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美国白皮书的发表和司徒雷登滚出中国,是美国侵华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接着,再正面立论,论证了美国侵华政策的实质是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即“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入,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毁灭共产党’,企图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在论证这个问题时,分析了美国侵略政策的三个组成部分。指出美国帮助蒋介石打内战是它世界侵略政  相似文献   

18.
“威信”与“破产”的搭配●陕西赵亦化高三册课文《别了,司徒雷登》倒数第二自然段第三句:“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这里,“威信”与“破产”搭配似乎不顺当。和“威信”呼应的一般有“降低”“提高”...  相似文献   

19.
长平 《学习之友》2009,(2):47-47
1949年8月司徒雷登离开中国的时候,伴随他的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嘲讽奚落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彼时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国民党政府土崩瓦解,毛泽东胜利在握,意气风发,写一篇那样的文章也可以理解。  相似文献   

20.
一、“别了,司徒雷登”1949年9月,正当即将成立的年轻共和国面临“向何处去”的新的历史选择的关键时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以当时的冷战世界战略出发,对新中国实行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封锁.毛泽东对此作出了强烈反应:他写了《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宣布与西方世界的彻底绝裂,并作出“一边倒”,即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苏联一边的战略决策.从此,中国走上了在与西方世界隔绝的情况下,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在文化思想上,在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绝对领导地位的同时,又根据苏共文化首领日丹诺夫的理论,只批判地接受“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十八、十九世纪西方人文主义文化,而断然拒绝“资本主义没落时期”的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文化,这样的文化选择,对在五、六十年代的封锁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教养、精神素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