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转喻不是一个认知域或认知框架中两个实体的相邻关系,而是反映两个以上认知域或框架之间的关系;转喻不只表示单纯的替代或指称,而是源始项对目的项的激活或凸显。反讽话语的理解推理过程,涉及连续、复杂的框架转换,而各种概念转喻在框架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转喻ACONCEPT FOR ITS OPPOSITE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出现在反讽框架被凸显的关键位置,这与反讽表示对立的本质属性高度吻合。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对"转喻"的界定都是指语言概念的转换,主要发挥着修辞的作用。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转喻"的理解弥补了传统语言学中对"转喻"了解的局限,而是从语言识别的角度对转喻进行研究,从中可以明确,转喻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作为认知机制存在的。本论文针对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转喻分析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一些研究表明,转喻比隐喻更基本,往往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为隐喻提供基础。隐喻和转喻共存于一个连续体中,二者相互作用的模式非常复杂。目前,国外认知语言学家共提出了五种隐喻和转喻互动模式,其中,Ruiz de Mendoza的概念相互作用模式对半喻式名名复合词的生成机制最具解释力。本文将在Ruiz de Mendoza的概念相互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下详细阐释半喻式名名复合词的生成动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评析了不同学者对概念转喻的阐释后,概括和分析了概念转喻三个基本认知特征:转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转喻是一个可以进行双向识解的认知过程;转喻这一认知过程是发生在同一ICM中。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性地为概念转喻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定义。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一些学者主要从概念邻近性对转喻进行认知研究。这种转喻观是以结构主义的空间邻近性为基础,并从认知角度对其研究进行了拓展。但认知框架下的概念邻近性转喻观研究仍有一些不足,如未说明转喻是实体间关系还是域间关系,未澄清转喻是否必须要发生指称行为,未探讨影响常规转喻和新奇转喻形成的因素等。从概念邻近性角度对转喻定义不应忽视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的影响,概念邻近性转喻观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6.
认知理论框架下的转喻与概念整合理论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对转喻与概念整合理论进行关联研究,其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转喻的认知分析,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阐释,转喻与概念整合理论的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7.
陈平文 《英语辅导》2014,(4):148-152
动名组合逻辑转喻是自然语言中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本文对动名组合逻辑转喻的定义、特点、其与概念转喻的区别、其生成原理以及影响其意义解读的若干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使转喻不再仅仅被看做是特殊的修辞现象,而被认为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用突显的、重要的部分代替整体或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的认知过程。转喻是一种认知过程,认知框架和突显性是转喻发生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语篇间接回指的转喻问题。语言学界公认转喻的主要功能是指称。语料分析表明,在语篇中间接回指的转喻机制受到语义关联关系、认知框架转化和概念突显属性的制约,语言具有转喻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0.
转喻认知导向的英语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喻思维渗透在语言、生活、思维和概念的各个层面.转喻是在同一个认知模式里,一个概念实体(源域),提供另一个概念实体(目标域)的心理可及.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学生言语形式单调和不地道的原因是缺乏转喻认知思维,明确了培养转喻认知思维的必要性,提出了突显事物的典型特征、构建事件的全过程、明晰英汉不同的认知视角等具有转喻运作机制的...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是一个在同一个"理想认知模式"(ICM)内用一个概念实体作为工具,为另一个代表认知目标的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途径的认知过程.本文从这一观点出发分析了Radden,G&Z.Kovecses提出的与转喻生成密切相关的六种典型ICM,并探讨了唐诗<琵琶行>中三种主要的转喻映现类型.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词产生的重要方式之一,词类转换体现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可用于分析英语转类构词的认知机制。各种词类转换的基础是它们共处于一个认知框中,是基于邻近性而产生转类,转类后产生了概念突显和激活。转类的认知研究有助于从认知角度揭示词类转换的发生机制,为解释语言结构与人们认知事物方式的特点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义学认为概念转喻是思维、认知推理的方式,在语言使用中具有普遍性。体验性是转喻具有跨语言可译性的认知基础,"语言-认知-世界"的多重互动和谐原则是概念转喻翻译的总体认知原则。研究提出三条转喻翻译的认知语义策略:(1)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建立转喻认知图式,实现创造性的翻译;(2)把转喻翻译看作是一个双重认知过程,传达准确的文化意义;(3)转喻翻译要在目标语中找到概念和形式的统一,实现源语和目标语认知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转喻理论是探索中动词状态化并进而不及物化过程的有效工具。在中动句中,在中动构式的压制作用下,中动词及其主语名词都经历了转喻的过程,在转喻机制调节下,中动表达式中的中动词呈现出不及物的特点。中动词的不及物特性是在认知过程中完成并语言化的。  相似文献   

15.
在间接回指的释义过程中,回指语和其隐性先行语之间能够建立起心理实体的同指关系,是由于转喻的操作机制在起作用。这一过程中,相关概念能够被有效地激活和接受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而且,回指语和隐性先行语必须是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之内的概念映现,才能实现转喻的概念框架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能力,在汉语动词名词化的过程中,转喻具有极强的解释力。用认知语法分析,动词名词化中的转指就是概念转喻这一认知能力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以过程来转喻过程中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概念转喻的本质、认知原则、认知运作模式及其认知理据等的解读,说明转喻作为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映射,是一个概念实体或载体,在同一ICM或认知域内运作,向另一个概念实体或目标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其认知的基本原则是邻近性相对突显性和可及性原则。它可以在多种转喻生成关系的同一ICM中运作,其目标义在概念上是突显的。通过分析汉语熟语在概念整合网络中的在线意义构建和幕后认知,认为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转喻性和隐喻性习语表达方式的工作机制和解释提供了一种适当的理据。  相似文献   

18.
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能力,在汉语动词名词化的过程中,转喻具有极强的解释力。用认知语法分析,动词名词化中的转指就是概念转喻这一认知能力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以过程来转喻过程中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19.
形状量词是量词的一种次范畴,事物凸显于其上的外在特征在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借用概念合成理论,对汉英语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认知现象进行探析,并指出:在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认知机制中,隐喻和转喻构成了一种连续统,在这种连续统中,形状量词的隐喻构成了其进一步转喻的基础,并最终形成了隐、转喻同现的认知机制;建基于形状量词隐喻和转喻认知构建的隐、转喻同现认知机制,其概念合成最为庞杂,互相映射的三重输入空间、从属于一个上位类属空间的三个次类属空间与合成空间一起构成了一个极为典型的多重空间概念合成模式.本文认为,汉英语言中之所以出现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量词使用现象,是因为认知主体思维的连贯性、相通性、相融性以及客观事物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所致.  相似文献   

20.
运用Ruiz de Mendoza(2002)和Heine(1991)的转喻观点,分析了名词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名词非范畴化发生的基本认知机制,是通过激活类概念的主域来指称或说明想要表达的次域中的概念;同时次域中的语义焦点,要结合具体语境通过转喻的视角化来突显.本研究运用转喻理论为名词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做出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