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八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共计演出剧目27部,其中现代戏18部,所占比重最大。现代戏的创作,题材以扶贫为主,因其情节的设计以道德的逻辑代替了人物行动的自然逻辑,致使创作出现模式化、概念化倾向。本次黄梅戏艺术节的亮点在于:部分现代题材剧目的创作,在戏剧技巧的运用方面非常娴熟;新创剧目在舞美设计方面的成就突飞猛进,一是布景装置在舞台上的自由活动,二是声光电技术的大胆采用,三是地方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入;舞台之上有"玩意儿",传统技艺回归舞台,戏曲好看好玩。  相似文献   

2.
戏剧谱人生———记著名剧作家刘锦云先生●朱红提起话剧《狗儿爷涅■》(以下简称《狗》剧),热爱话剧的观众大都不会淡忘它十年前名噪剧坛的盛况,并在以后的十年中久演不衰,至今成为中国当代剧坛上演场次最多的剧目之一。鲜花和掌声为这部戏的作者———北京人民艺术...  相似文献   

3.
黄梅戏的传播大致可以分为舞台演出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方式.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任何艺术传播活动都传播一定的艺术信息,黄梅戏舞台演出传播活动传递的是以黄梅戏表演艺术为核心的系统信息.黄梅戏舞台表演艺术的信息系统包括表演系统、音乐系统、美术系统和文本系统方面的内容,其借助的符号也相应地包括唱念、形体与舞蹈、器乐、造型、脸谱、剧本、剧目等.  相似文献   

4.
教育短波     
市领导观看上戏献礼剧《共和国不会忘记》不久前,市委副书记龚学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殷一璀,市府副秘书长、教育党委书记王荣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方全林、市教委主任张伟江、市教委党委副书记于信汇等一行来到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院,观看了戏剧学院排演的纪念建党80周年献礼剧目《共和国不会忘记》。演出结束后,市领导和学院领导以及剧组主创人员一起进行了座谈:龚学平祝贺戏剧学院出了一出近十年以来最好的戏,认为这出戏的思想性、艺术性好,舞美和灯光也是上海戏剧话剧舞台上的一种突破和尝试,也是一次成功的改变。他认为这出戏演出后可能将在  相似文献   

5.
韩再芬探索剧是韩再芬作为舞台创意参与到黄梅戏创作中的剧目,在这些剧目中韩再芬和其创作团队创新性地融入了其他不曾在黄梅戏中使用的艺术形式,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力,使其观赏性更强。以韩再芬三部最具影响力的探索剧中艺术形式为主要研究内容,从唱腔、描写音乐和舞蹈三个方面分析比较其创新之处,指出其成功之处和在黄梅戏发展史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阳戏主要流布于我国西南地区,上演的剧目主要有祭祀仪式戏、世俗戏和仪式世俗混合戏三种基本类型。仪式性阳戏演出旨在实现驱鬼逐疫、祈福庆丰、酬神还愿的祭祀功能;仪式世俗混合性阳戏是在仪式程序的框架内演出世俗内容;世俗性阳戏包括历史演义、家庭生活、婚姻爱情、社会生活、民间传说等题材,表演旨趣侧重展示戏剧的艺术审美。阳戏的三种形态反映了传统戏剧发展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7.
戏剧作为跨媒介艺术,按“文本-演出”模式分段创作而成。舞台指示部分以其诞生于剧本创作阶段、改造于舞台演出阶段的特殊地位,成为维系戏剧艺术独立性的关键所在。本文概观并深入论述了舞台指示在曹禺剧中的特殊表现,进一步探讨其作用与历史审度,对研究戏剧作为完整统一的艺术体系提供了有益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黄梅戏《徽州女人》是一部依画作剧的戏曲作品,也是现代黄梅戏艺术的重要剧目,绘画艺术第一次与戏曲艺术邂逅,造就了黄梅戏舞台美术发展中的重要作品。黄梅戏《徽州女人》舞台美术以应天齐的版画作品展开,从剧场前厅设计、舞台布景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等等各个角度,展现了一出光彩强烈的黄梅戏舞台艺术视觉效果。黄梅戏《徽州女人》舞台美术的大胆尝试和艺术创新推动了现代黄梅戏艺术发展,也为黄梅戏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与借鉴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9.
胡亏生先生的《黄梅戏风貌》最近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除绪论和附录外,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论述了戏曲艺术的一般特点和黄梅戏的文化定位。第二部分分别介绍并评述了黄梅戏的神话剧、生活小戏、传统大戏、移植剧、古典历史名剧、改编剧、影视剧等各类剧目的品味、神韵和风格特点。第三部分从新创剧目、意境及传播途径和手段的创新等多方面,论述了黄梅戏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戏剧发展到明代后期已经不是主要在舞台上演出,而更多地成为文人学者的案头读本。在这个嬗变过程中,首先是南戏对元杂剧的改革与戏剧写时事,在某种程度上为戏剧艺术形式从演出表达走向案头起了推动作用;其次是杂剧自身体制发展中的改革,即有的作品折数少至一折,有的一折中用两套北曲,有的则数剧合成一剧,还有的开场用南戏家门形式,以及用北只曲组场成剧等,为嬗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道德题材的加强,使得戏剧作品更倾向于家庭生活内容的写述,而商业内容的增加则细化了生活的情节,这为戏剧由舞台演出向案头文学嬗变创造了条件;最后是明传奇宏大体制的实现,使得古代戏剧完成了向案头文学的嬗变。  相似文献   

11.
人们普遍认为《原野》是借鉴表现主义艺术比较成功的作品。作者认为《原野》是一部佳构剧。作者指出,曹禺在戏剧创作的初期,便为佳构剧“一类戏所笼罩”,想写一部有故事、有穿插、有紧张场面的戏剧,以适合中国戏剧观众的欣赏需求、欣赏心理和欣赏习惯。曹禺深谙西方各种戏剧艺术,他注意到了曾风靡欧洲的佳构剧正适合中国观众的需求。于是作家便借鉴佳构剧的戏剧理论和技巧原则,写出了《原野》。在《原野》中表现出佳构剧的一些基本特征:结构工整精巧、具备“必需场面”和抽象而严肃的主题等。作者认为,《原野》是曹禺戏剧创作的转换期作品和特殊现象,也是成功的尝试。但是,《原野》所受表现主义影响及在佳构剧理论和技巧运用上,还需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日本著名戏剧《夕鹤》,在我国已久享盛誉。六十年代初日本齿轮座剧团来华,在京津沪等地演出《夕鹤》,盛况空前,我国戏剧界和广大观众曾给予高度评价。《夕鹤》的作者木下顺二,是日本当代著名戏剧作家,《夕鹤》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木下顺二,一九一四年生于日本东京,从少年时起便热爱戏剧。早在三十年代东京帝国大学攻读英文时,就开始搞戏剧创作,四十年代便已蜚声日本,成为著名的青年剧  相似文献   

13.
戏剧单元,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辅之以课本剧表演,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大家知道,戏剧是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要素而成的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由戏剧文学和舞台艺术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部分组成。剧本是戏剧文学的基础,但有了剧本并不等于就是戏剧,作为表演艺术,戏剧必须以舞台演出作最后的完成.教材中的戏剧单元,是以剧本的形式呈现的,因而又称做剧本单元.剧本是供演员舞曲演出所用的脚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具有舞台性.剧本中人物的矛盾冲突,要通过个性化的台词和人物的动作来加以体现,这一…  相似文献   

14.
进入剧团工作已有数年的我,身为一名正当年的京剧武旦演员,在东北演出市场缺乏热度的大环境下,与平辈演员相较来说舞台实践机会也算不少了。在丰富的舞台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我逐渐感觉到自身的不足,作为京剧演员尤其是武旦这个行当来讲,如果在舞台上的表演内容只是以高难度武打技巧为主,轻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样是无法满足当代观众渐渐复苏的艺术审美观的。在这个新时期里,众多国内外艺术门类的涌入、兴起,对中国戏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的促进了发展,有的也造成了冲击。而武旦行当由于传承断档等历史原因,造成演出剧目匮乏,频炒冷饭;表演手段单一,什么戏都"打出手",一招鲜吃遍天;角色扮相千人一面,穆桂英、梁红玉、樊梨花傻傻分不清楚,赶在一起参赛你以为表演的是一出剧目。这些有先天的、人为的缺点因素严重制约了武旦表演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戏剧要更好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就必须大力创作反映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代剧,使积极表现工农兵群众的现实生活与斗争、热情歌颂工农兵群众中的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尚的剧本和演出,成为我们时代戏剧舞台上的主流;通过戏剧舞台,让更多更完美的当代正面英雄人物形象,站立起来,突出他们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高尚品质,并有力地批判那些反面人物,以  相似文献   

16.
曹禺的第一部剧作发表至今已六十年了。六十年来,曹禺剧作演出不衰,其价值愈来愈引起中国和世界的重视。本文从中国现代戏剧史的角度、从戏剧文学的要求、从舞台演出、从中外学者对曹剧的评价四个方面论述了曹禺在中国和世界戏剧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认为曹禺是把中国话剧文学引向成熟的作家,是把话剧艺术推向高峰的作家,也是中国话剧的奠基者之一;曹禺对世界戏剧亦有着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一、导语设计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一是希腊悲剧和喜剧,二是印度梵剧,三是中国戏曲。戏曲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史上以及在世界艺术宝库里,占有独特的地位。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现在有300多个剧种在演出,古今剧目,数以万计。而其中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相似文献   

18.
1992年,文化部、国家教委、中央电视台、国家少艺委等六家联合举办了全国儿童戏剧(录像)比赛.由我编导,由吴忠市利通一小组织演出的课本剧《小蝌蚪找妈妈》获创作剧目一等奖和儿童表演集体奖.今年“六一”儿童节期间,这个剧目又参加了全国儿童优秀剧晋京汇报演出,受到了好评.  相似文献   

19.
国立剧专以提高戏剧艺术、辅助社会教育为目标,以戏剧理论、舞台实践和社会教育万三维,逐步形成了“三维一体”的戏剧教育模式,为我国现代戏剧教育探索出了一条有益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校园莎剧的演出呈日趋繁荣趋势,演出形式以话剧为主,兼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高校的演出构成了莎士比亚在中国经典化的重要一环.但是,高校校园莎剧的演出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即从事莎剧演出的学生戏剧艺术素养相对欠缺,表演手段贫乏,演出缺乏表现力,随意性较大等.高校校园莎剧演出的繁荣,近年来已经成为莎士比亚在中国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高校校园莎剧的演出质量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