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校一位青年教师上一节市级公开课———《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的是古时候有个农夫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告诉我们事物有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借助外力,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寓意呢芽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位教师试教时是这样教的:师:课文中的种田人想出了什么方法帮助禾苗生长芽生: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师:结果怎样芽生:禾苗都枯死了。师:他错在哪里呢芽生:种田人把禾苗拔高,不等于禾苗就能长高。生:种田人拔高禾苗,禾苗的根受到了损伤,所以枯死了。…  相似文献   

2.
数学试卷发下去了,同学们都在认真地查阅,有的说:“刘老师,你错算了我2分。”有的说:“这个题多扣了我1分”。甚至有的同学将错了的题目改正过来,再找老师。可刘××同学却站起来说:“刘老师,我是83分,你打了84分,多给了1分。”我接过他的试卷一看,果然如此,于是,我就趁机说:“刘××同学应得83分,是我算错了,我向他认错。但是,现在我不改这一分,而把它作诚实分算给他。刚才有的同学找老师,说自己被少打了几分,那个题做对了,我都检查了,没有错,而是说谎。当然,我们  相似文献   

3.
在一次区级小学作文研讨会上,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写以“瘾”为话题的作文。经过一番启发后,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的爸爸烟瘾很大,每天都需两包多烟,我劝了多次,终于被我劝止了,我准备写这个题目:《我劝爸爸戒烟瘾》。老师说:“好的。”有的说,我的外公有酒瘾,他的血压已经很高了,外婆不让他喝,他就偷着喝,我准备用这个材料写:《外公的酒瘾实在大》。老师说:“这个材料也好。”有的说,我有买书的瘾,每个星期都想买几本书,不买,就非常难过,我想写这样一个题目:《我的买书瘾》。老师说:“很好。”这时,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准备写这样一个题…  相似文献   

4.
黄玲玲 《师道》2005,(1):28-28
那天给三年级学生上《揠苗助长》。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有,我很好奇,以前真有这么个笨农夫吗?师:你们认为呢?生1:我认为没有。你们看,图上那个农夫那么老了,难道他以前没种过禾苗吗?怎么会到这把年纪才来做这种蠢事!我想,这则寓言只是作者为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而捏造出来的。生2:我认为是有的。因为以前科学不发达,农夫没多少种田的知识,他不懂得损伤禾苗的根后,禾苗就不能存活的道理也是有可能的。生3:对,可能他以前没这么做过,而这次想快点有收成,就尝试了这种方法。生4:我也认为是有的,因为老师经常说,写作文要从生活中选材,这篇…  相似文献   

5.
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有教师就课文第5自然段提出了质疑:"有的说"前后两个部分互相不匹配:前面告诉我  相似文献   

6.
揠苗助长     
谢辉 《中学生英语》2010,(10):22-22
宋国有个人担心自家田里禾苗长不高,就把禾苗拔高了。他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说:“今天我快累死了,我帮禾苗长高了。”他儿子连忙去看,只见禾苗都枯死了!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2 理解课文内容 ,教育学生做事不要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 ,不能急于求成。3 朗读和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 ,理解寓言的寓意。教具准备 :幻灯片、卡片。教学过程 :一、用幻灯片出示一幅图(一个累得满头大汗的人正在拔禾苗)。想 :这个人在干什么?干得怎么样?从哪儿看出来的?二、出示课题 :揠苗助长利用工具书理解“揠”和“助”的意思。注意“揠”的读音。三、学习课文1 初读课文 ,想想这则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一个人盼望自己的禾苗长高 ,把禾苗全拔高了一截 ,结果全枯死了。)2 指…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思维实质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体,它具有深刻性、联系性、创造性、全面性等特性。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根据阅读思维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深刻性。对此,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由表及里,透过事物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对课文进行追根究底的分析。如《揠苗助长》一课,讨论:“这个种田人错在哪里?”学生答:“他错在好心办坏事,把禾苗都弄死了。”这个道理是浅显的,离揭示本质还有一定距离。这时及时追问:“他为什么要拔苗呢?”学生答:“因为他嫌…  相似文献   

9.
多音字风波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教第一课《我爱问》。教生字“俩(liǎ)”时,有的学生读成两(liǎn!)。我教他们正音,余泓烨说“:‘俩’是多音字,有两种读音,其中有一种念liǎn!。”我脑子里根本没有这种概念,就断然否定。余泓烨在下面紧闭嘴巴,流着眼泪,一副很委屈的样子。为了让他心服口服,我让他查《现代汉语词典》。他查到了,字典上有两种读音,一个念liǎ,另一个是liǎn!:伎(jì)俩(liǎn!)。我知道是我错了,怪不得他抹眼泪。怎么办?我马上向他承认错误说“:余泓烨,对不起!是我错了,你是对的。”我又对全班学生说“:余泓烨说得对‘,俩’确实有两…  相似文献   

10.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案例:教学北师大版语文第二册《燕子妈妈笑了》一课,在识字方法的交流中,有个孩子说:“把‘借’的单人旁换成金字旁,就成了‘错’,错误的错。”我评价说:“你用换偏旁的方法记住了这个字,这真是一个记字的好方法。”有的孩子说:“菜园是方的,所以‘园’这个字用大口框围起来。”我又马上评价说:“你也是个有心人,能联系生活实际记生字,小朋友们都佩服你。”这样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评价中也渗透了对学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揠苗助长     
春秋时候,宋国有一个急性子的人,总是嫌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想帮助它们快一点长高。他绞尽脑汁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一天,他兴高采烈地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拔高。他花了不少力气,累得精疲力竭,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他炫耀地说: “我到底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急忙到田里去一  相似文献   

12.
学了语文第十一册中的第八课《落花生》后,有一个习作练习,要求通过一个事物说明一个道理,于是我布置了一篇关于稻花的作文。说明题目要求后,学生哗然,他们睁大眼睛,发出惊讶之声,有的问:“稻子还有花呀?”有的说:“我怎么从没有见过?”他  相似文献   

13.
拔稗草     
一天早上,奶奶叫我和哥哥去田里帮忙拔稗(bài)草。我想,拔草还不容易?走到田边,我觉得很热,看着绿油油的禾苗,我奇怪地问:“奶奶,哪里有稗草啊?”奶奶说:“禾苗和稗草有区别,稗草的叶子细长,藏在禾苗中,专门与禾苗争夺田里的肥料。”我跟着奶奶小心翼翼下了田,人还没站稳,脚就  相似文献   

14.
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大忌,这一点在教育界已达成了共识。然而,有的教师却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我不打学生,不罚学生,批评学生有什么错?我严格要求学生,说他骂他是为他好,这也不  相似文献   

15.
我校一位青年教师上一节市级公开课——《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的是古时候有个农夫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告诉我们事物有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借助外力,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寓意呢?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位教师试教时是这样教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提出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究竟是一个什么规律?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仍在继续探讨。刘世钰同志在《对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规律的认识》(《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第2期)一文中,论述了这个问题,得出结论说:“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是局部的特殊的规律。”就此问题,我想提出一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一天,我在批改学生的写作日记,看到当中有这么一句:"虽然我摔了一跤,但是捡到了五元钱,这真是傻人有傻福啊。"这个"傻人有傻福"是否有点庸俗呢?这个话题引起了同年级组几位语文老师的兴趣。鞠老师率先发言":我认为不错啊,很真实地表现了学生自己的想法。"我接下去说":不过,有的老师可不这样看,他们认为这样写‘,庸俗’!"一贯沉稳的周老师思索片刻,开口了:"说到这个,我想起了好多年之前,一个学生的高考作文《光明路上不光明》曾经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论。"大家都竖起了耳朵,听他继续讲下去":这篇作文写了当地有条光明路,作者常常看到有乞丐当街乞讨,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18.
谎言三叶草     
人总是要说谎的。谁要是说自己不说谎,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有的人一生都在说谎,他的存在就是一个谎言。有的人偶尔说谎,除了他自己,没人知道这是一个谎言。谎言在某些时候只是说话人的善良愿望,只要不害人,说说也无妨。小时候在幼儿园,每天游戏时有一个节目,就是小朋友说自己家里有什么玩具。一个小朋友说:“我家有一列玩具火车,像一间房子那样长……”我呆呆地看着那个男孩,前一天我才到他家玩过,绝没有看到那么庞大的火车……我本来是可以拆穿这个谎言的,但是看到大家那么兴奋地注视着说谎者,我不由自主地说“:我们家也有一列玩具…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批评了一些违反艺术规律的现象,反复强调遵循和掌握艺术规律的重要性。他说:“文艺同工农业生产一样,有它客观的发展规律”,“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术,是不行的。”最后特别提出:“总之,各种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艺术也一样。要认真地加以研究,加以摸索,许多经验要认真加以总结。希望在这次会后,大家都来研究规律”。这就明确地向我们提出了研究艺术规律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朱凯 《云南教育》2001,(21):35-36
《揠苗助长》是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则寓言,讲一位农民为使自己的禾苗快速成长,他将一根根禾苗拔高,从而导致了禾苗全部枯死。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定会把事情弄糟。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步骤。1.初读课文,明白题意。讲读寓言之前,首先要弄清题意。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题的意思。通过查字典及联系内文,使学生独立弄懂“揠”义为“拔”,“揠苗”义为“拔苗”,“揠苗助长”就是“拔高禾苗,帮助它生长”的意思。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揠苗”是“助长”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