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认识经历了从不成熟阶段到科学阶段的过程。其中,对黑格尔市民社会观的扬弃是重要环节。在法哲学批判时期,马克思摒弃了黑格尔建立在唯心史观上的市民社会观,但也接受了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的"私人等级"的规定,同时完成了向市民社会领域研究的视角转换。从《论犹太人问题》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在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观依然囿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维框架,但由于马克思开始将市民社会引入政治经济学领域,实现了市民社会研究内容的转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文本中,马克思开始与各种唯心史观决裂,尤其要着力清除自己观念里的人本主义的赘疣,其市民社会观因而站在了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实现了由人本主义下的市民社会向唯物史观下的市民社会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黑格尔劳动观念的维度分析,指出了黑格尔对劳动本质观念理解的扭曲性、遮蔽性。在分析与批判黑格尔劳动观念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从而实现了对黑格尔劳动观念的超越。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确立了现实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观。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颠覆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和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超越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哲学观的变革,而颠覆和超越是建立在市民社会概念生成之基础上的.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莱茵报>时期的社会实践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的冲突,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观促使马克思重新认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二是在克罗茨纳赫的读书摘录,使马克思在上层建筑(现代代议制)和经济基础(所有制和阶级利益的关系)的关系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三是自1843年底到1844年8月在巴黎研究经济学阶段,马克思的思想成果集中反映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经济异化的分析及隐含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唯物史观的诞生作了铺垫,<神圣家族>给出了唯物史观(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粗略框架,<德意志意识形态>把市民社会置于社会结构的有机链条中,唯物史观因此而诞生.基于市民社会概念基础之上的唯物史观的生成,标志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在真正意义上超越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和抽象的感性直观.  相似文献   

4.
本刊组织四篇文章,以笔谈方式讨论《巴黎笔记》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在关联。这四篇文章是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MEGA2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成果,立足MEGA2的文本学解读,重新审视了青年马克思第一次经济学研究时写下的《巴黎笔记》与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献和逻辑关系。文章不仅考察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双重理论逻辑——异化逻辑和对象化逻辑——的内在关联,也审视了《穆勒笔记》异化逻辑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异化理论的差异和关联,并且透视出青年马克思人本学劳动理论逻辑中更深的理论背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否定辩证法构式。  相似文献   

5.
本刊组织四篇文章,以笔谈方式讨论《巴黎笔记》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在关联。这四篇文章是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MEGA2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成果,立足MEGA2的文本学解读,重新审视了青年马克思第一次经济学研究时写下的《巴黎笔记》与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献和逻辑关系。文章不仅考察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双重理论逻辑——异化逻辑和对象化逻辑——的内在关联,也审视了《穆勒笔记》异化逻辑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异化理论的差异和关联,并且透视出青年马克思人本学劳动理论逻辑中更深的理论背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否定辩证法构式。  相似文献   

6.
本刊组织四篇文章,以笔谈方式讨论《巴黎笔记》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在关联。这四篇文章是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MEGA2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成果,立足MEGA2的文本学解读,重新审视了青年马克思第一次经济学研究时写下的《巴黎笔记》与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献和逻辑关系。文章不仅考察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双重理论逻辑——异化逻辑和对象化逻辑——的内在关联,也审视了《穆勒笔记》异化逻辑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异化理论的差异和关联,并且透视出青年马克思人本学劳动理论逻辑中更深的理论背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否定辩证法构式。  相似文献   

7.
本刊组织四篇文章,以笔谈方式讨论《巴黎笔记》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在关联。这四篇文章是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MEGA2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成果,立足MEGA2的文本学解读,重新审视了青年马克思第一次经济学研究时写下的《巴黎笔记》与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献和逻辑关系。文章不仅考察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双重理论逻辑——异化逻辑和对象化逻辑——的内在关联,也审视了《穆勒笔记》异化逻辑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异化理论的差异和关联,并且透视出青年马克思人本学劳动理论逻辑中更深的理论背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否定辩证法构式。  相似文献   

8.
外化是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范畴 ,在《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对这一范畴的批判改造 ,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黑格尔。马克思运用黑格尔的外化来分析经济社会现象时 ,认为劳动过程的外化 ,不是劳动者实现其主体性的媒介 ,而是一种障碍或阻力 ,或者是一种消极的、不必要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作为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的唯物史观是在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创立的,“它在以后的具体革命实践和理论斗争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在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根据当时斗争的需要,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使其更加理论化、系统化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经历了克列茨纳赫(1843年)、巴黎(1844年)和布鲁塞尔(1845──1846年)三个阶段,其代表著作分别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②…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创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一八四三年的克列茨纳赫的“起始”阶段、一八四四年巴黎的“雏型”阶段、一八四五年布鲁塞尔的“完成”阶段;与此相应的代表作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往意志意识形态》。在这个有机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从上层建筑逐步深入到经济基础的研究,即由“国家—市民社会—新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同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派依次决裂,逐步走上独立自主创建崭新世界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逻辑思路的分析,可以澄清国内学界对于马克思这一文本中"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基本思想的长期误解,从而指出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思想转变--即从政治批判到社会批判的根本转变,并由此彻底改变了他以后一生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建立在对黑格尔等前人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是市民社会的实质。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二者是既分离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人类社会超越市民社会和国家的时候,也是阶级和剥削消亡的时候。同时,市民社会的相关理论也对我国目前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遇到林木盗窃法以及关于摩塞尔地区农民贫困原因的论战等物质利益的困惑后使他感到黑格尔国家和现实的对立。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认识到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并促使他从政治经济学中去解剖市民社会,从而实现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政府公共性思想是对黑格尔市民社会与国家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在这种批判性继承中显示出马克思政府公共性思想的黑格尔主义来源;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作明确区分是马克思政府公共性思想与黑格尔国家理论的共同基础;两者都属于自由主义批判的共同模式.通过对近代自由主义和黑格尔国家理想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以"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了对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双重超越.研究马克思政府公共性思想特别是市民社会理论,对我国当前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和多元参与的公共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在批判吸收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市民社会概念及其全部理论的。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思想启示我们:市民社会是人类自由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经历史环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要辩证对待市民社会的生长,充分依靠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克服市民社会的弊端,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始于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1844年以前,马克思使用的"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伴随的,主要指"资产阶级社会";1844年以后,随着法哲学批判转变为经济学研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则指"物质关系总和"。市民社会概念内涵的变化体现了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认识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努力都是为了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超越市民社会及其典型形态即资产阶级社会。马克思反思批判了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国家哲学,从国家“下沉”到市民社会,主张从市民社会出发揭示市民社会的真实面目以及与国家的关系,进而把握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组成要素,寻求超越市民社会的力量、途径与策略;在把视角降落到市民社会,以及发现了市民社会及其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缺陷后,马克思站在人类社会的基础上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为剖析和超越市民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石;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层面上对市民社会进行了病理学诊断,揭示了市民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基本矛盾,阐释了市民社会的历史命运;通过对市民社会的全面批判,马克思找到了实现超越的革命路径,为人类从市民社会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扬弃黑格尔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理论,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思想,确立了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与国家为市民社会服务的立场,展示了国家权力逐渐回归社会的方向。这一思想对于我国树立科学的社会——国家观,构建一个与国家适度分离而又良性互动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法哲学中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其法哲学中的核心理论部分。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由需要体系、司法以及警察和同业工会三个环节构成。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中,市民社会是客观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一种体现了特定伦理精神的伦理实体,也是逻辑发展的展开环节之一。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包含着超越其历史时代局限的深刻洞见,为审视现代性社会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德国古典哲学的国家普遍性思想是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渊源之一。德国古典哲学起于康德、终于黑格尔,对马克思有重大影响的费尔巴哈哲学不能列位于德国古典哲学的系谱之中。德国古典哲学以国家为普遍意志的体现形式,作为普遍物的国家是公共利益的现实映射,达至普遍利益是国家这一共同体的本然目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国家主义观点是典型的国家中心论,从而有别于古典自由主义的社会中心论。德国古典哲学家,包括黑格尔,并未能真正地区分国家和社会的界域,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观而把国家归为由市民社会所决定的私利性的控制工具而非裹有道德迷雾的公益性的共同体组织。马克思对国家的理解也是社会中心论的工具主义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