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弗兰西斯·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弗兰西斯·培根 (FrancisBacon ,156 2~ 16 2 6年 )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马克思语 )。他在《论说文集》中有一段隽永的箴言 :“历史使人明智 ;诗歌使人聪慧 ;数学使人精明 ;博物使人深沉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在《伟大的复兴》第二部分《新工具》中 ,他更鲜明地指出 :“人的知识与人的力量是合二为一的。”这一命题被后人简化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千古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意为 :一旦人们认识了自然 ,也就获得了知识 ,获得了力量———…  相似文献   

2.
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信奉“知识就是力量”的人们,不知是否也听说过另两位西方学者的忠告:“有知识而不正直是可怕的”;“知识使好人更好,使坏人更坏”。相信善于理性思考者是能由此悟出一些成才之道的:一个人知识贫乏不可能成大器:但光有知识累积,而无德行、人  相似文献   

3.
80年代以来,“知识就是力量”口号恢复了,是件好事。然而这口号并不全面,因为有了知识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加之“物质利益原则”泛滥,追求致富有比科学更方便、更迅捷的途径,从而使新的“读书无用论”兴起。更有甚者,正气沮丧,歪风猖獗,纵欲主义肆虐。这使得以“德性就是力量”来补充、纠正“知识就是力量”之偏,显得极为必要。若干年来,学校教育以培训人才为目标,有必要反思。那种将“升学率”作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评价指标,德性教育置于次要地位;或者虽顾及了德性教育,但也多半局限于“听话”、“守规矩”等方面的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缺少自主的道德原则。学校应以“首先要做个正派人,而后才考虑学点本领为社会作贡献”的原则教育学生,也就是说,应把德性培养放在第一位,知识训练置于其次。当然,  相似文献   

4.
知识既有自然的力量,也有自觉的力量;既有能力的力量,也有伦理的力量。“知识就是力量”很容易把人的全部力量缩小为能力的力量而缩小人的力量的范围和作用,把人的能力当作人的所有力量而扩大能力的范围和作用。知识伦理性和知识能力性本身结构关系和形成的复杂性、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及其产生的巨大和无穷力量、效能和作用就是知核力。知核力研究和教育教学、社会管理应更加注重知识与能力、与品德复杂关系的研究;更加注重知识转化为强大能力和良好品德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让知识充分尽性尽情挥发德性的光辉和智慧的核力!  相似文献   

5.
知识之窗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至理名言,是中世纪时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同反动的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斗争中提出来的响亮的口号,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为真理而斗争的战士,至今仍闪耀着真知的光芒。 “知识就是力量”,马克思称赞过这句口号; “知识就是力量”,列宁赞誉过这句口号,并说: “有了知识,他们就有了力量”; 周总理亲笔题写了《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的刊名。  相似文献   

6.
关于学习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创建学习型社会对于知识的价值,古人早有认识。东汉哲人王充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1500多年后,英国学者培根也作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但是,就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的紧迫性而言,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来得突出。科技的飞速发展、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不断深化的社会变革,使国人对知识与力量的关系有了前所未有的强烈体验。前不久,北京的一位中学生出了本书,叫作《本领恐慌》。这4个字,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人们在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时惟恐落伍的内心感受。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努力摆脱落伍和…  相似文献   

7.
尽管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的法律、法规对社会力量办学给予了充分肯定,其社会地位与社会功能均在领导层中获得解决,然而在社会实践中,仍然处在“不公平竞争”的势态。其主要表现在:其一,社会力量办学申办难,特别是由办中高等教育机构难。其原因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社会力量办学的信任度不高,有“求全”的思想,总认为办学者是向“钱”看,而不是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尽力兴办。社会力量办学是要逐步发展、逐步完善的,解决办学所需的条件不可能一次性到位,而是要在办学实践的积累中解决。一开始就“求全”,会使社会力量办学起步艰难。其二…  相似文献   

8.
“知识就是力量”。但如何科学地认识知识力量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的问题。50—60年代以来,西方资产阶级理论家为了使资本主义摆脱困境和危机,抛出了一套新的“知识理论”,无限夸大科学技术革命和知识力量的作用。给我国的思想理论界以及青年带来了一些混乱。本文就其主要观点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一、知识引趣法。毛主席说过:“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可见,知识是智慧之本。我在每节课之始,向学生讲述“知识就是力量”的名人故事,用名人事例感召他们。让他们明白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没有知识作坚实的后盾,能力的提高无从谈起。这样,使学生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在共鸣中激起他们求知的强烈欲毫旦。  相似文献   

10.
从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到马克思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再到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发展到今天,没有谁比中国更认识到了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意义。社会需要人才,这已是相当明显的历史趋势和现状。那么,做为“潛人才”的大学生是否认识到了这一点?是否抓住了这一实现自我的机遇?是否能使自己与社会更好地融为一体?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这就是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发展社会力量办学事业中,我们坚持引导与管理并重的原则,使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 一、坚持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同经常性管理工作相结合。集中治理与经常性管理工作是治标与治本的关系。有一个时期我省社会力量办学“三乱”现象比较突出,我们就重点治理“三乱”,采取重新审查核批的办法,分期分批地批准符合条件、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个性突出、创造力强、人格健全的人才。在“知识爆炸”的现代信息社会.古代那种靠博闻强记、百科全书式的人才已成为明日黄花。在今天的观念中.不是“知识就是力量”,而足“智慧就是力量”。每个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比起他一生所用的知识,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况且,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新知识、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系统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开展创新教育正是实现这种转轨的关键所在。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创新教育既是冲出“应试教育”怪圈的突破口,也是转向“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储知识的“记忆仓库”。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知识只有创造性地运用才能产生力量,知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产生力量。21世纪人们对创新教育的关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世界各地的教育专家、大中小学校长在“21世纪创新教育论坛”上就如何建立创新教育机制,培养适应21世纪的创新人才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知识,需要回归生活,但不能陷入“生活化”的误区;生活,不是知识时髦的“外衣”,不应成为知识的“误导”。只有真正明白知识与生活的关系,使二者和谐统一,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感受知识的力量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众所周知的至理名言,然而看了如下报道就不得不对这一名言产生质疑。据悉,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每年平均有3万多项重大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规模产业的不到10%。知识只开花不结果,造成了知识的贬值、生产水平的低效运作、生产力的低速发展和知识分子的清苦。而同期的美国,知识转化为产品的比例则极高,其中2/3来自大学和科研机构等“知识和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因而科学家和教授既不“清闲”,也不“清贫”,社会生产力发展迅猛。由此可见,知识可以产生力量,可以创造力量,但决不是简单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16.
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审视课程知识的呈现策略:一个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社会学从社会的空间广度、历史的时间深度,以现实因素的作用、知识的建构倾向与心智力量三重眼光审视社会中成为“知识”的各种现实,由此回答了其核心问题之一“知识是如何呈现的?”在从现实空间到可能空间的拓展中,从理论到心智的游走闻,试图使知识呈现的各种策略显现。从知识社会学的上述眼光出发,对课程知识的呈现策略作深入研究,可使课程社会学从原有只对“课程内容”的关注转移至对“课程知识呈现策略”的关注。之所以强调对课程知识呈现策略的关注,是因为内含于知识呈现中的各类因素比起知识内容中的因素更为潜隐、更难察觉。  相似文献   

17.
推崇教师日常知识的研究在试图走出“理智主义的神话”时,却易陷入“相对主义”的陷阱,轻视甚至贬低教育理论知识的力量。社会实在论回溯到知识的社会结构、认识论基础以及知识与专业认同的内在联系,阐明了理论知识与日常知识间不仅存在着绝对的分化界限,而且理论知识相对于日常知识更强有力。占有教育理论知识能赋权予教师平等参与社会对话;有助于教师透过表象解释教育事件,获得构建教育世界的启迪与指引;同时,理论知识所系统组成的“单一性”学科是促成“内在奉献”式专业认同形成的关键。理论知识与日常知识的分化是教师学习的起点,经历从日常知识到理论知识的艰难转化,使经验达到相当确定的理智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知识就是力量”与“整体就是力量”分别是一种近代科学观和现代科学观。“知识就是力量”向“整体就是力量”的转变实际上就是科学观进步的标示。科学观是历史的产物。科学观的转变必然引起教育观的变化。一、“知识就是力量”的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是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培根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漫话"社会力量办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力量办学”是根据我国“穷国办大教育”国情提出的概念,旨在改变历史形成的“国家包揽办学”的格局。惟“社会力量办学”这个组合词中,“社会力量”与“办学”两个单词指称的对象(什么“社会力量”办“什么性质学校”)不确定,“社会力量办学”的规定性也就含糊不清。 所谓“社会力量”,可以指称国有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甚至还包括作为独立政党的民主党派,实际上指的是“非政府的”机构与中心。 笼统的社会力量“集资办学”中,有捐资助学与投资办学之分,所举办的学校可以是公立学校,也可以是私立学校与所谓“民办…  相似文献   

20.
社会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在校大学生以学习为基础,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以“识国情、受教育、长知识、长才干和作贡献”为目标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大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运用一定的中介手段,有目的地与外部世界不断发展的现状发生联系、相互作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本身力量,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进而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加速成才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