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成性教学:含义与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成性教学是一种融教学价值观、认识论、知识观与方法论于一体的教学哲学。生成性教学理论作为教学哲学的确立,达成了理论本身的清晰与明辨;实现了对"预成论"教学哲学的彻底批判与超越;使教学思维从本质主义思维向现实关系思维转变,体现一种教学思维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深化,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受关注。中学生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取决于诸多因素,但至为关键的是中学生能否培养和形成一种健康的理性思维方式。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思维方式是科学思维方式的最高层次,这决定了哲学常识教学的任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世界观知识,更根本的应以世界观理论知识为载体,初步进行唯物的、辩证的认知原则与思维方式教育。因此,哲学常识教学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然而我们当前的哲学常识教学,却只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的训练,而忽略了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界定通识教育的目的、意义和结构,来探讨哲学与通识教育的内在联系。并以此为前提,来指证哲学在通识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与核心作用。通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破各种知识的壁垒,使其能够融会贯通,从而引导到积极的综合与创新上去。同时,通识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及其贯通,而且还是育人,是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就此而言,哲学是使各种知识的内容和意义综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的交汇点,理应在通识教育中起关键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4.
哲学是追求智慧之学,高等学校的哲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启智慧。哲学教学要以锻炼学生的理论思维、培养学生的德性、提高学生的境界为目的,要使学生从"习德"到"自得",化哲学知识为人生智慧。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相似文献   

5.
<正>《生活与哲学》模块在学生哲学思维的养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却存在着哲学思维窄化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哲学思维的养成。因此,有必要就《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哲学思维窄化的表现、原因以及解决路径进行分析和探讨。一、哲学思维窄化的表现1.教学目标窄化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定位,笔者认为《生活与哲学》学科价值定位应当是淡化知识教育痕迹,深化思维  相似文献   

6.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致力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其中哲学教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是哲学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哲学教育的作用哲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渗透到大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之中。它不仅为大学生远大的政治眼光和坚定的政治信念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基础,使大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和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利于专业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尽管学科教学的价值有多种衡量角度,但它有被所有立场都认同的价值基础,这基础就是教育的价值。从教育的价值出发思考学科教学问题,让知识、思维、方法、路径,以及思想、理念(哲学)、价值,都能统一到学生的生命中去,使人成为人的教育目的就有了达成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所谓意识(Consciousness):哲学上解释为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意识就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感觉和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提出“双并进教学”实验是由“比较”方法和哲学中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处理教学问题。它是对知识进行归类,抓住基本结构,引导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掌握系统知识。所谓“双并进教学”就是按照原教材的编排体系对每教时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调查组合,使之符合加减并进或乘除并进,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并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教育哲学是一门不断地对教育及其已有教育理论进行审问、慎思、明辩、重构和致远的学问,是用哲学思维方法来研究各种教育问题或把教育问题提升到哲学高度来思考、分析、批判的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11.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 .研究发现 ,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鉴赏力和高超能力 ,最主要得益于“从名师那里学到的一种发现科学真理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不是“从名师那里学到多少实际知识”.可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而物理学是一门具有方法论的学科 ,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教学中 ,应注重物理过程、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教育 ,让学生领会、感悟其中的方法 ,从而活化学生的思维 ,提高他们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下面就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选择几例 ,愿与各位同仁…  相似文献   

12.
数学哲理性知识指蕴涵于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之中,具有哲学思想和哲学意义的数学知识.数学哲理性知识是变量数学中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交互作用的产物,是数学思维与哲学思维聚焦整合的结晶.数学教学唯有引导学生,让思维的触角延伸到哲学层面,使用矛盾分析和运用哲学辩证思维,方可体味习得.数学哲理性知识的教学活动的教育价值在于由这些知识所引发的哲学思维中存在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3.
创造性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以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即创造性思维)为主;创造性技能训练大多数以绘画。手工小制作或各种游戏活动为手段;教学方法大致采用将创造性思维训练渗透或贯穿到一日活动的各种游戏或教学活动中。将创造性教育渗透、贯穿在各种游戏或教学活动中进行,教育的主题往往是以教学内容或游戏的内容为中心,幼儿的注意力也集中在学习知识或游戏活动中,使创造性教育带有零散性、局部性和不完整性。为此,在采用以上创造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我们还开设了专门的创造教育活动课,系统地教给幼儿一些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模式,以…  相似文献   

14.
交际语言教学是一种教学理论,它的指导思想贯穿从设计到实施的整个语言教学过程,要求我们认识思维的整体性,讲求教学的目的性,重视内容的交际性,强调交际的实效性。将这一理论运用于英语阅读教学,能使教学双方提高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转变思想观念,有意识地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同时在微观教学上也能综合各种方法,对形式和内容、知识与能力进行斡旋与撮合。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时代已到来,而知识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现代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在其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使其掌握基础技能和方法,更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研究教材,加强学法指导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教,而是要让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教材研究,在教师有目的诱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和法则,从而举一反三。在各种…  相似文献   

16.
教师对教育哲学的漠视,是一种狭隘的缺乏哲学素养的错误教育观。教育哲学素养不是纯粹的知识体系,它应该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态度、一种教育思维品质。教育哲学素养对于教师的职业生涯来说极其重要,可以坚定教师的教育信念,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启迪教师的教育智慧,发展教师的理论思维。  相似文献   

17.
搞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帮助学生学好其它课程,消除学生中普遍存在“哲学无用论”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哲学教学要改革坚持以提高学生思维方式为主要目的,使哲学教学过程成为一种以追求内在目的为主的思维活动过程,使学生最终能够树立“哲学有用论”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关键问题是如何根据创新教育的特点 ,在物理教学的各种课型、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打破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 ,寻求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有机地将知识、方法、能力、世界观融为一体 ,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 ,发展创新能力 ,提高思维效率 ,培养创新观念 (意识 ) ,从而树立敢想、会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迅速增长聪明才智 ,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之目的。   一、激发探…  相似文献   

19.
愉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 ,它是针对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通过教育者在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情境下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创造性地学习 ,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是培养人的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 ,交给学生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这是克服应试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是从注重知识积累向开发智力、发展能力转变的需要。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 :创设各种愉快的教学情境 ,寓教于趣 ,以趣促思。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重点围绕愉快教学结构 ,探索思维训练方法 ,构…  相似文献   

20.
迄今为止,人们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仍然深受近代知识论哲学的影响,其典型表现就是将通识教育简化为知识教育,使通识教育本身面临多方面的危机。文化哲学则主张将通识教育从知识层面提升到文化层面。在文化哲学的视野中,通识教育具有鲜明的文化品性,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文化陶冶而非简单的知识学习;通识课程的设计重在恢复和重建课程知识的文化脉络;通识教育的教学实践则应该着力体现诠释、对话和理解,使知识蕴含的意义世界不断向学习者敞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