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  相似文献   

2.
    
拂拂生残晖,层层如裂绯。天风剪成片,疑作仙人衣。【赏 析】这是一首优美的写景诗。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写出了晚霞的特点。诗的第1、2句,诗人对晚霞作了生动的描绘:那层层晚霞里射出金黄的余辉,就像红色锦缎一样美丽。这是直接描写。接着,诗的3、4两句想象奇特,采用拟人手法赞美晚霞无与伦比的艳丽。这里的想象是在前两句写实的基础上展开的,可是,想象要真实、合理。这首诗确实写出了大自然的美。【诗歌大意】那层层绚丽的晚霞里射出金黄的余辉,晚霞犹如飘散的红色锦缎,听由天风裁剪成片,这大概是给仙女们做衣裳的吧。【…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诗人似乎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后世留下了为数众多,脍炙人口的月景诗。以唐代大诗人李白为例,据统计,他有诗一千多首,而涉及月亮的诗就有四百多首,几乎占声一半,这些诗人何以对月亮这一自然景物如此偏爱?月景诗有哪些宝贵的审美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月亮意象深受诗人们青睐,在英汉古典诗歌中占据重要地位。中西方咏月诗和一些含有月亮意象的诗行不胜枚举。通过对几首英汉古典咏月诗中月亮意象的解析,以求能更好地欣赏咏月诗歌,解释诗人们的恋月情结,以及中西方诗人在自然观上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王宇虹 《阅读与鉴赏》2006,(10):21-22,28
翻开古典诗词,几乎处处都闪烁着月亮的清辉。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春江花月夜》一诗围绕月亮创造了内涵丰富的审美意象,构成了月亮不尽的审美世界。明月升起,皓月当空,万物澄碧,引起青春初醒的诗人对天发问之豪情,比照古今,视接千载;月夜光华,弥漫着难以言传的相思离愁,也激起有情人之间浪漫的想象,乘着月亮到达彼此,聊慰相思之苦;月落西斜,江树摇曳,无尽的孤独落寞尽在今夜不语的月光中。种种月亮意象,分别联…  相似文献   

6.
唐诗中的月     
《唐诗三百首》(长城出版社出版)中有77位作者80余首诗写到了“月”。许多诗人喜欢以“月亮”为吟咏对象,是因为月亮是美好纯洁  相似文献   

7.
美点赏析《梦见一只白孔雀开屏》这首诗,让读者和诗人一起在变幻莫测、幽静朦胧的梦境中见证了那白孔雀绽放时的美丽,表达了刻骨的思念之情。诗歌一开始就渲染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氛围:在夜的深处,缥缈中一片白云悠悠地飘荡过来,让全诗变得朦胧起来。白云这个意象的选择,带给人的是无穷无尽的想象,为天使的出场凌空铺设了一个场景,一个道具。第二节,诗人选择了月这个天空中特有的意象来写自己的思念之情,敲击着读者的心扉:沿着澄明的弯月编织幽静的梦。月这一有着丰富感染性和暗示性的语言形象,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本诗…  相似文献   

8.
明开夜合     
秋天的山冈上云霞流荡,蓝绸般的天空下,鸟儿鸣唱穿梭.在这片宁静与热闹相结合的环境中,有一种植物的果实如金如火——四片金子瓣,包裹着丹红的芯球,悬挂在高高的树上,撩拨着秋天的眼睛.关于这种植物,一首诗是这样描写的:"夜合枝头别有春,坐含风露入清晨,任他明月能相照,敛尽芳心不向人."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是一首优美的写景诗。这首诗的鉴赏也像该诗一样,历来写得优美动人。但赏析者往往更多注意的是诗歌本身所体现出来的诗情画意的文学之美,对“九月初三夜”月亮的陈述却与实际情形有所出入。就此细节,本文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诗仙”李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描述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景象。这首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相似文献   

11.
一、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表达要力求准确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  相似文献   

12.
本课所选的三首诗都是唐诗,节奏鲜明、韵律优美、内涵丰富。每首诗不仅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画面,而且充溢着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在琅琅的书声中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人浓浓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为此,教学可以这样来设计:一、熟读,初步感知1.查阅资料,读通诗句在每首诗的授课开始,都要让学生交流一下诗人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也可以是诗中疑难字、词、句的注解以及诗人其他的诗作。这些资料可以通过电脑课件、书面文稿、挂图等形式出现。在交流之中互相补充。针对学生说得不当、不…  相似文献   

13.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是一首意境优美、想象力丰富,而又有深刻内涵的诗歌。怎样让幼儿领会到诗中所营造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借用雪花表达的爱妈妈的情感呢?教师通过解意——授意——表现——创作这四部曲的教学过程达到了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一首诗就是一个丰富的信息库,它不仅融入了诗人创作时的情与景,伴有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搏动着人类生命的永恒脉息。尤其是我国的古诗.更以其精致的词句、优美的韵律开拓出一片广阔的想象空间。而对待歌的解读.无疑是在感受其优美形式,领会其文字表层下的灵魂与灵魂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最能体现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是他的诗中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而丰富的想象,更多出于诗人的个性和爱好,正如诗人写月,在诗人的上千首诗中,吟咏明月的就多达三百多首,因为诗人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调,他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于是月就成了诗人最亲密的朋友。而其诗中的月,各具情态,令人遐想不已。下面就粗略选些咏月诗句,看看诗人是怎样情系明月的。诗人就要离开巴蜀远游了,难免产生对故乡的恋恋不舍之情,最后当然是摄下了此时此刻之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中的这两句诗把秋月写活了:皎洁…  相似文献   

16.
《静夜思》这首小诗,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词藻;它用叙述的语气,直抒胸臆的写法,写远客思乡之情,全诗明白如话,容易理解,却又意味深长。古往今来,不知引起多少人共鸣。如何教好这首名家之绝唱呢?我有如下设想: 一、读中学生字。教师用简短的导语导入新课:千百年来,月亮牵动着人们的情思,人们由月亮想到了遥远的故乡,想到了亲人的团聚。《静夜思》这首五言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描写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月  相似文献   

17.
《夜宿山寺》这首诗中,诗人的想象十分丰富奇特。如何启发学生围绕诗句去理解诗人的想象呢?我是这样做的。演示灯片,引导学生具体观察并提问:这座高山上有高楼,那么高到什么程度呢?经过观察,学生有了初步感知,一会儿,有的学生说:“这座高山就像是一座宝塔,耸到天空里去了。”又有学生说:“高山上的那座接就像是《西游记》里那些仙人住的楼。”还有的学生说;“这座高楼修筑在高山上,星星离它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5课。二、教学目标(1)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的优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中国月亮文化的源远流长。(2)通过不同形式朗读有关月亮的古诗,积累描写月亮的经典诗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对诵读的深层理解。(3)以/J,#b甥关于月亮的比喻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自己的心中月。三、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来读描写月亮的诗,从而领悟不同的读法,不同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觉。(2)优美情境的熏染下,学生能写出自己的心中月,从而进一步领略月亮之美,中国月亮文化之博大。  相似文献   

19.
月,是自然界的一道绚丽风景.正因为有了月的点缀.夜晚的天空才显得如此澄清空明,如此摇曳多姿。古往今来,多愁善感的诗人,不仅用月传递着大千世界的趣味.也用月传递着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月亮或偶然或必然的变化与诗人亦喜亦悲的感情相辉相映,于是,心境各异的诗人随心所欲地把月亮雕镂,并装饰了自己的诗章。  相似文献   

20.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一首诗就是一个丰富的信息库,它不仅融入了诗人创作时的情与景,伴有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搏动着人类生命的永恒脉息。尤其是我国的古诗,更以其精致的词句、优美的韵律开拓出一片广阔的想象空间。而对诗歌的解读,无疑是在感受其优美形式,领会其文字表层下的灵魂与灵魂的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