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素琴”     
《陋室铭》,有“可以调素琴”句。“素琴”一词,文中的注释为“不加装饰的琴”,据《晋书隐逸传》载:“(陶潜)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刘禹锡在文中就是用此典并取其意,故下文有“无丝竹之乱耳”句。若琴有弦,那么,既说“可以调素琴”,又说“无丝竹之  相似文献   

2.
赵爱兵 《学语文》2002,(2):7-17
中唐诗人刘禹锡的名作《陋室铭》,脍炙人口,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一句,课本的注解,把“素琴”解释为“不加装饰的琴”。笔者认为这样解释欠妥,应该解释为“无弦之琴”。  相似文献   

3.
刘禹锡《陋室铭》“可以调素琴”一句中的“素琴”,课本编者注曰:“不加装饰的琴”。我们认为此注犯了以一般对待特殊的错误。谁也不否认在通常情况下,“素琴”作不加“装饰的琴”解,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应补注一句“此处作无(?)琴解”为宜。把“可以调素琴”中的“素琴”理解为“无(?)琴”有根据吗?符曰;有。梁·萧统《陶渊明传》云:“渊明  相似文献   

4.
<正>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前有"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后有"无丝竹之乱耳"。既有琴,又岂能全无乱耳之音呢?原来,所谓"素琴",是指没有弦和徽(标记音位的13个圆形标志,多由螺钿、贝壳制成,镶嵌在琴面上)的琴,有名无实,并不能弹奏。抚弄这样的琴,是不通音律的文人的一种雅趣。据《晋书.隐逸传.陶潜》记载,陶潜"性不能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教学》2006年7期上发表胡延永的章《“调素琴”怎谓“无丝竹之乱耳”》,认为刘禹锡《陋室铭》是“表达其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而“厚素琴”、“薄丝竹”的原因是“丝竹”乃达官贵人的音乐。对于前,笔深表赞同,但不敢苟同对“丝竹”的理解.因为“丝指弹弦乐器”.而“琴”作为古代的弦乐器(最初五根弦,后加到七根弦)就属于丝之一。经过了一番索考,笔认为作抚弹的素琴本是取典陶渊明.可谓琴本无弦更无声.安得宫商乱耳音。[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初中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其中有一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在现行的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把“素琴”解释为:不加装饰的琴。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笔者认为这样的注释不仅不够贴切,而且还可能会让人觉得课文前后自相矛盾:既然“调素琴”了,怎么又说“无丝竹之乱耳”?(琴是属丝一类的弦乐器)更重要的是,此注释把一个极有韵味的、令人玩味不止的典故,以及这个典故所带给我们的无限情味和无限意趣给遗失了。是何典故?张志和注释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同样,在《…  相似文献   

7.
“素琴”是“无弦琴”吗?翟光《语文知识》(总第83期)刊发的《“素琴”索解》一文,指出“素琴”应作“无弦琴”讲,否定了中学课本“不加装饰的琴”的注释,进而又推断出《辞源》所引《晋书》的例子为“断章取义”;而且我们近年发现有的中学老师也据此把“素琴”释...  相似文献   

8.
史称陶渊明“不解音声”,殆成定论。《宋书·列传·隐逸》载:“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萧统《陶渊明传》亦云:“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另据《晋书·列传·隐逸》载: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起,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辄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又《南史·列传·隐逸上》亦记其事,文字与《宋书》同,唯无“无弦”二字。三人成市虎,诗人遂“蒙冤”焉。其实,诗人是懂音律的。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陶传载于南朝  相似文献   

9.
刘禹锡的《陋室铭》脍炙人口 ,短短 79字 ,四字、五字、六字对偶 ,隔句押韵 ,一韵到底 ,语句铿锵谐美 ,朗读时朗朗上口 ,故传诵不绝。但是 ,多少年来 ,对《陋室铭》的误解 ,减弱了该文对封建官场本质与封建社会读书人志向认识的思想性。因此 ,有必要正确解读《陋室铭》。对《陋室铭》的误解 ,一在“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的关系 ;一在对“阅金经”的理解。“素琴”一般的解释是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一般的解释是代指琴瑟、箫管等乐器。那么为什么可以“调 (弹 )”素琴而无“琴瑟、箫管等(丝竹 )”的乱耳 ?难道是指独奏就好听 ,合…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三册《陋室铭》里,“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中的“素琴”,书后注释为“不加装饰的琴”;人民教育版社编《语文教学参考书·初中第三册》上将此句翻译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译者显然将“素琴”译为“素朴的古琴”,笔者以为不然。  相似文献   

11.
对唐代刘禹锡《陋室铭》中“素琴”的解释,基本上是众口一词:“没有华丽装饰的琴”(江苏文艺1988年版《中学古文鉴赏手册》),“不加雕绘装饰的琴”(上海古籍1988年版《古文观止新编》),“不加装饰的琴”(初中《语文》第三册),“古琴”(上海古籍1981年版《历代名  相似文献   

12.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称:陋室中“可以调素琴”,却“无丝竹之乱耳”。同是乐器,何以厚此薄彼呢? 琴和丝竹,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琴代表阳春白雪式的高雅音乐,丝竹代表下里巴人式的通俗音乐。古之操琴音,须先净室,焚香,净手,处所须清静幽雅,以示操琴者之高雅。确实,古之操琴者多为文人学士,墨客骚人,如孔子、诸葛亮等,琴曲也大多正统高雅,比如《文王操》、《高山流水》之类。琴在古乐器中的地位类似今日的钢琴,是高雅音乐的象征,专用来演奏登堂入室的雅颂之乐。而丝竹则要通俗得多,大众得多。牧童可在牛背上吹短笛…  相似文献   

13.
《吕氏春秋·察今篇》有这么一句话:“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其中,“引婴儿”之“引”是怎样一种动作?旧注本原无解释。中华书局出版的王范之《吕氏春秋选注》释此“引”为“牵”,而中学语文课本选入此文时,亦把此“引”字注为“牵引”。  相似文献   

14.
夫子《论语》中孔子的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逐渐成为对老师的专称。《北史·斛斯徵传》:"宣帝时为鲁公,与诸皇子等咸服青衿,行束脩之礼,受业于徵。仍并呼徵为夫子,儒者荣之。" 先生《礼记·玉藻》:"(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孔颖  相似文献   

15.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五弦筝,推测是以“宫、商、角、徽、羽”五声音阶来定弦的.琴体为竹制,弦是丝弦,相传是由筑演变而来的.(东汉应邵《内俗通·声音篇》载:“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外形与瑟很相似.曾有“小瑟”之称.(明朱载堉《瑟谱》称十四弦,十五弦筝“皆古之所谓瑟也.”)五弦筝在当时的秦国广为流传,有“真秦之声”的说法.(秦李斯《谏逐客书》).所以世人又称之为秦筝.  相似文献   

16.
乔俊杰、马玉山在《修辞学习》撰文认为,《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句 第一个“无”字似误,与“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甚是抵牾。此论缺乏确凿证据。要探讨这个问题,必 须弄清“素琴”与“丝竹”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名词用作动词是古汉语中一种较常见的用法,属于词类上的灵活运用,这种用法的特点,第一是比较形象,如“弓不虚发,中必决眦,洞胸达掖”(《子虚賦》),“愿斩三人头,竿之藁街”(《戊午上高宗封事》),“斫而为琴,弦而鼓之”(《工之侨为琴》),“弼  相似文献   

18.
在学《陋室铭》时,有学生提问:琴即古琴,古琴是丝弦乐,刘禹锡怎么能既“可以调素琴”,又可以“无丝竹之乱耳”呢?这两句话是否存在着矛盾?对此,我一时答不上来。下课后,我搜集了很多资料,答案渐渐明晰了。  相似文献   

19.
创业与守成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②曰:“草昧之初③,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④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房玄龄:时任丞相。③草昧之初:创业开始阶段。④魏徵:时任谏议大夫。【文言知识】名词带宾语的现象。上文“角力而后臣之”中的“臣之”,就…  相似文献   

20.
刘基《工之侨献琴》开首就是这样的一句:“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金声而玉应”说的是装上弦线弹奏起来(“弦而鼓之”)所产生的美妙的音乐效果。这一点总体上的把握,恐怕是并没有什么疑义的,但是,文中的“金”、“玉”到底指什么,这里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怎样具体解释它才比较贴合原文文意;这些问题就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楚的。下面着重谈谈“金”、“玉”的诠释,因为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金”、“玉”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金”指“钟”,“玉”指“磬”。理由是:“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下》)同“金声而玉应”结构相似,词义解释也应相同。(二)“金”、“玉”当是一词,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卖柑者言》)之“金玉”然,不过文中乃分言之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