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单元包括《五人墓碑记》《狱中杂记》《梅花岭记》《病梅馆记》嵘谭嗣同》嵘与妻书》  相似文献   

2.
文言词语的注解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据此,笔者对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阅读和写作》第五册第七单元选编的明清散文《五人墓碑记》、《登泰山记》、《祭妹文》的各一注解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3.
田曦 《铜仁学院学报》2002,4(3):37-37,61
文言词语的注解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据此,笔者对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阅读和写作》第五册第七单元选编的明清散 文《五人墓碑记》,《登泰山记》、《祭妹文》的各一注解提出不同算法。  相似文献   

4.
高二册第七单元:文言文[单元课文]《鸿门宴》《五人墓碑记》《谭嗣同》《与妻书》。(下面比较时均以课题首字代之)[知识点比较]1.体裁比较。前三课都是传记,但作传对象不同,《鸿》和《谭》是为个人作传;《五》是为群体作传;《与》是书信式抒情散文,同样具有...  相似文献   

5.
“呜呼”是个复音虚词,从语法角度来讲是个叹词。“呜呼”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往往表示不同的感情色彩,其中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表示褒扬、赞许。例如:①呜呼!亦盛矣哉!(张溥《五人墓碑记》)②(谭嗣同)乃从容就戮。呜呼,烈矣!(梁启超《谭嗣同》)例①用“呜呼”表示对“贤士大夫们”在魏忠贤生祠埋葬周顺昌,并为  相似文献   

6.
《五人墓碑记》中的“谁为哀者”一句,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新老课本都没有给单独作注。简单的四个字,似乎很容易解释,其实不然。就笔者目前所见到的新旧《教学参考书》及许多文言翻译资料,没有一种解释能让人信服。现将各种翻译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7.
贯穿爱国主义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中学语文教学有其优越的“天然”条件。许多范文内容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例子,高中语文第二册的《五人墓碑记》是其中之一。关键在于我们语文教师如何利用它。本人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课时有意识地作了一些尝试。一、用主动的背景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正义感。《五人墓碑记》  相似文献   

8.
<正>《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7期发表了曹茂昌老师的《〈五人墓碑记〉中的几组隐藏对比》一文(以下简称"曹文")。在论及《五人墓碑记》中"贤士大夫"与"缙绅"这一组对比时,"曹文"中说:"在古代,士大夫和缙绅其实同义。"这种理解并不正确。笔者上网搜索有关《五人墓碑记》的教案设计、教学实录等,发现持这种理解的教师还不在少数,实有辨正之必要。  相似文献   

9.
《五人墓碑记》中的缩略互补陕西田永明《五人墓碑记》一文,其叙事简捷明快,其议论干净利落,其气势一泻千里,其感情汹涌难遏,为世人津津乐道。读此文,浩然之气扑面而来;掩卷遐思,回味悠长而余音袅袅。为什么一篇不长的文章,会如此之厚重,如此之动人心魄,如此之...  相似文献   

10.
《五人墓碑记》练习商榷江苏东台市三仓中学孙庭元《五人墓碑记》文后“思考和练习”的第四大题要求学生“从每组题中,选出一个词义不同于其他加点的词”(高二册《语文》317页),下设三个小题,与课本配套的高二册《教参》备有参考答案。经过仔细推敲,我们认为三个...  相似文献   

11.
张天如之《五人墓碑记》,议论风发力透纸背,诚为碑记精品,然其叙事,多有与史实未尽密合处。1、五人之死,去“墓而葬”,为时非为“十有一月”;2、周公之逮,非毛一鹭“主使”;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敛赀财”非送周公之行;4、毛一鹭“匿于溷藩以免”,此系谣传。爬梳多日,卒有此篇,期为教学《五人墓碑记》提供翔实史料。——题记  相似文献   

12.
《五人墓碑记》辨正二则湖南阮陵四中张永杨在备课过程中,这台发现《五人墓碑记》的某些碑文与史实不相符合,因此很有必要加以列举辨正,以供教学参考。一、周公被逮,不在了卯,而在丙寅。史载,明末苏州市民的反阉暴动,缘周顺昌被捕而起。这件史事究竟发生在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13.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版高二册语文教材《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缙绅”,课本注曰:“亦作(扌晋)绅,指一般做官的人。”这里讲的是“缙绅”的本义和一般用法,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即属这种用法,用作名词。《五人墓碑记》中指的是一种动作,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五人墓碑记》一文中用了“吾社”这样的词语,教材对“吾社”的解释是“指复社”,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因为张溥是在崇祯元年(1628年)写下《五人墓碑记》的。《五人墓碑记》记叙了天启六年丙寅(1626年)所发生的苏州市民暴动。据史料记载复社成立于崇祯二年己巳(1629年),可见苏州市民暴动时复社还没有成立。因此有些文学作品选本就把“吾社”解释为“我们东林党”,可是“社”与“党”在词意上相去甚远,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吾党”  相似文献   

15.
师:今天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文题、作者)我们先看看题目该怎么读. 生:"五人,墓碑记". 生:"五人,墓碑,记". 生:我跟他们的读法不一样.我读成:"五人墓/碑记".  相似文献   

16.
从︽五人墓碑记︾到︽清忠谱︾谈五人义举的思想基础及影响湖南娄底一中龙孟火昆明末张溥写的《五人墓碑记》,一直被选作普通高中精讲教材。关于“五人激于义而死”是一时的冲动,还是愚蠢行为,以及五人义举的巨大影响,我们当教师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教材的范围之内,而...  相似文献   

17.
文言阅读解题要在吃透大纲的基础上明确目标,强化训练,注意能力的迁移,以消除学生对文言试题的陌生感、畏惧感、神秘感,同时也可使学生积累解题技巧,增强解题信心。就解题过程来说,一般可分三步进行。   一略读,不求甚解   1.粗略把握文章内容,叙事类 (人物传记 )要弄清中心人物,相关人物,大致事件,作者态度;说理类要弄清是一般说理文还是对话性说理,哪些是观点,哪些是材料;说明类要弄清说明的对象及角度、顺序等。   如读《五人墓碑记》,要基本弄清文中记叙五位义士“激于义而死”的原因和经过,作者对五人的崇敬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分析《五人墓碑记》的对比法入手,抓住文章中几组对比和几处设问的前后关联,体会作者行文构思的独具匠心之处。  相似文献   

19.
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存在着相互矛盾着、对立着的现象.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清楚,把事物描绘得更鲜明,把道理阐述得更明确,把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充分,文章家常常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对比,使是非、善恶、美丑互相映衬,以臧否人物,明辨是非,分别善恶,褒贬美丑.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对比手法.张溥在《五人墓碑记》中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手法,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五人墓碑记》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呢?一、作者恰当地确定了对比对象.颜佩伟等五  相似文献   

20.
创意说明《五人墓碑记》是一篇碑文体散文,全文以“义”为核心,采用叙议结合和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中心。学习本文应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旨。同时,应扫除文言文的语言障碍,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浯: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力图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气势恢宏,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2.掌握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巩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