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中国文体发展史上,“颂”“赞”二体的流变及其体制是极为复杂的。《文选》与《文心雕龙》作为极其重要的选本和批评专著,分别对之进行了专门的评录。本文拟就此作一比较研究,着重分析其异同,并对“颂”“赞”二体的流变和体制特征作一揭示。  相似文献   

2.
戴兰芬的《祭开业公文》是一篇骈文赋体的祭文,其文体特征表现在结构上把“赞言行”和“诉哀情”融入其中;在思想内容上哀伤之情浓、颂美之词实、功名思想重;在语言形式和写作方法上运用对句和典故。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藏语言文学中的部分谚语、诗句和赞颂词及特殊颂偈体的汉译文进行了比较,分析了译文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赞文在演变过程中逐渐以赞美歌颂为主要文学目的,发展至唐代,赞文达到了浑然圆融的境界。李白的赞文在唐代赞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赞文形式美,音韵和谐,语言清新俊逸,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李白的宗教信仰、交友观念和唐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5.
有一个人,宋神宗称之"学宗孔孟,教行苏湖.有体有用,斯文范模.诚斯文之模范,为后世之钦崇";明嘉靖帝封之为"先儒胡子";范仲淹赞其为"孔孟衣钵,苏湖领袖";王安石尊之为"天下豪杰魁";苏轼推之为"章为万世程";司马光颂之为"苏湖之教,造士有术";文天样敬之为"一代瞻仰,百世钦崇";米芾赞之为"宽厚纯诚,躬行力践"…… 他就是一代名师--胡瑗.  相似文献   

6.
颜延之开启了南朝全面宗经为文、博学隶事的复古新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尊奉义理易学,文脉明辨缜密;其二,标举《春秋》《论语》是非观,咏物忧生之作幽隐劲健,直追汉晋风骨与缛采;其三,以《诗经》雅颂为依归,博征众经,注重偶对联句,炼字精到,典雅厚重又不失新意。颜延之的文风派生出宋齐"颜体"作家,并对王俭、任昉、王融等隶事新奇、辞义富博、丽则婉畅的文风建构产生深远影响;"颜体"的流弊,则激发沈约、萧子显、萧纲等人大力倡导新体诗风,也推动南朝文艺批评界对儒文关系探讨的理论化与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7.
汉末至建安时期,文体的繁富和辨体意识的薄弱造成了一些文体,如赞颂二体的混用。赞美或颂美是赞的后起之意,赞颂二体在形式和功用上的相近造成了它们的混同使用,但二者在文章篇幅、语言风格、内容和文体功能、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方面仍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东汉黄香的《九宫赋》中有大量的帝王神游描写,所以《艺文类聚》将其视为游仙之作。自南宋章樵援引汉代郑玄的“太一下行九宫”的易纬学说来为《九宫赋》作注后,《九宫赋》便又被视作附会九宫谶纬之作。通过对《九宫赋》疑难文句的疏证、篇章结构的分析,创作主旨的探究、文本系年的考证,推断《九宫赋》作于东汉元和二年汉章帝于汶上告祀明堂之际,是一篇以明堂九宫为楔引、以遨游轻举为体例、以天子巡幸为主线的赞襄盛典、歌颂君德的颂圣之作。  相似文献   

9.
东晋南朝望族琅邪王氏作家大多博学能文、多才多艺,善于运用辞赋的形式表现作家的艺术体验;受家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不少作家具有主动献赋、润色鸿业的赋颂意识;琅邪王氏辞赋创作具有渐趋整炼、益事妍华、丽而不淫的发展趋向。琅邪王氏的辞赋创作显示出东晋南朝时期望族心目中对辞赋文学正宗地位的重视及对辞赋文学唯美之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杂文”之名、最早见于南朝宋人范晔《后汉书文苑传》.范氏在罗列诸家著述时列有“杂文”一项,例如杜笃“所著赋、诔、吊、书、赞、七言、女诫及杂文凡十八篇”,赵壹“著赋、颂、箴、诔、哀辞、杂文凡十六篇”等.但范晔对“杂文”的义界,并未作解释.很显然,范氏意下,“杂文”在汉代及汉以前的存在,是确定无疑的.而文体尚未明确界定的时代,其文体因素的相互影响及渗透是显而易见的,何况各文体在形成其文体特征的同时,各种因素必然会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已被文学史所证明.  相似文献   

11.
在学前教育五年制大专声乐教学中,应当以“美声唱法”为基础,走“美声唱法”民族化的道路。在教学中应充分借鉴“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和方法,使学生真正掌握科学的发声技能。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演唱民族歌曲的水平,而且还可创新声乐演唱方法和风格。在教学中需采用“三腔一体高位置”的训练方法,并正确处理好“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艺术与技术”、“以字带声,声字交融”等关系。  相似文献   

12.
陆斐 《宜宾学院学报》2005,5(2):120-123
歌咏化属于劳动人民口头化中的韵体,它可以歌唱,可以吟咏。在整个歌咏化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它的演变也是很明显的。本试从歌咏化载体的演变过程,即口传、书面与光碟来探讨少数民族的话语权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3.
歌唱艺术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同时也是一门个性化极强的感觉艺术。我们从歌唱速度的快与慢,声音的“明与暗”,音量的大与小,声音的“远与近”等感觉,可以感受到作品的大致内涵及风格特征。本文以不同风格的作品阐述了歌唱声音的远近关系。  相似文献   

14.
明清小说作者自幼学起便研习八股举业,他们对八股文博论典雅、骈丽对偶的语言风格十分熟悉,当他们从八股文领域转移到小说领域时,这种八股笔法也随之融入了小说创作,其语言带有鲜明的八股文色彩.明清小说对八股要素的融会,也使其语言由俗变雅,得到了整体雅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唱法是建立在中国民间唱法的基础上,并借鉴西洋唱法的科学部分,在实践中形成她的独特性。其中,花儿演唱对构建中国唱法的意义重大,花儿演唱是中国唱法的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价值、有发展的声乐艺术门类;为建立与实践民族的唱歌方法,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音乐领域,通过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衍生出了“原生态唱法”的概念。加上中国音乐界现在公认的“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现在就有了四种声乐唱法。唱法的分类有其内在的规律,原生态唱法到底是个什么概念?理论界尚无定论,由此引发出对唱法分类的思考是我们音乐工作者不得不去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歌唱艺术是一项蕴含着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艺术行为,对歌唱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现象,我们不能仅靠方法和技巧来处理,还需要关注歌唱心理学的因素。歌唱心理学为歌唱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用心灵歌唱,解放天然的声音,亲近大自然,找顺真实,使人类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获得歌唱艺术的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18.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唱歌教学的质量必须从歌曲的艺术处理入手。注重把握歌曲的情感和风格;注重运用音乐的表现手段——速度与力度;注重节奏与句法、连音与断音、伴奏方式与演唱形式等;注意引导学生联想与想象;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注意艺术处理贯穿歌唱教学始终。  相似文献   

19.
冰心、琦君的散文皆呈现出以歌颂母爱、重视童心、文风柔婉为中心的女性书写特色,本文将在她们的具体文本中阐述二者女性散文书写的独特魅力所在,并进一步从宗教情感、传统道德、家庭影响、女性特点四个方面探讨她们形成此种书写特色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明代戏曲歌舞的审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是戏曲的勃兴与全盛时期,歌舞在戏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明代审美思潮的变化,明代戏曲歌舞也呈现出雅俗互补、趣味多元的审美风尚。本文结合文献资料从三个方面总结明代戏曲歌舞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