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文性地考察《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三个文本,可以看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在这一历史演进过程中他对于唯物史观的应用逐渐趋于成熟。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运用唯物史观对农民文化问题的分析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文化问题的初步尝试;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提出的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则表明他的传统文化观趋于成熟;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毛泽东对文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论述,这些论述表明他的传统文化观达到了全新的理论自觉高度。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同时也是卓有成就的马克思主义史家。他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系列研究是其运用唯物史观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郭沫若站在平民的视角上探求屈原的历史真实与屈原作品文学艺术价值是其屈原研究的显著特色,其次其屈原研究在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张力的同时,由唯物史观所呈现出的跨学科取向,对于当今文史研究也不无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的个性和诗风,深受庄子及其文风的影响,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对于郭沫若认识和批判庄子的思想发展过程,还分析较少。本文侧重在这方面略作探索。 研究郭沫若前期的思想和创作,离不开探讨庄子泛神论思想对其文化观的影响,这无论从其早年与宗白华、田汉的创作通信交谈中,还是从他后来对当时创作的追述中,都有大量的材料可资证明。倘若十三、四岁的郭沫若对《庄子》的喜爱尚带有较多的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的文化观是建立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佛教的唯识学以及中国儒家哲学基础上的。他的文化观是中西印三个路向的文化观。即认为,人类文化分为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他的文化观是多元化的文化观。他强调传统文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但忽视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的文化观主要包括他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体现在他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和文化工作的论述两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在他的讲话中,对文化发表了一系列的意见和看法,内容涉及到文化的阶级性、文化创造、文化控制、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构建了他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  相似文献   

6.
唯物史观的灵魂,是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它教导人们重视发掘充分而可靠的史料,进行历史的、辩证的分析。郭沫若和范文澜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致力于先秦史研究的两位学者。其中,郭沫若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与周代青铜器分期的理论、范文澜关于封建社会始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族与各少数民族逐步融合的理论,因研究重点和治学路数的不同而各具鲜明的特色,但同样都为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纵观张之洞的一生,对他的最大争议莫过于他的“中体西用”文化观。解读其文化观的发展轨迹、主旨、特征,并对其文化观的历史地位进行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进行文化创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唯物、辩证、科学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是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将理想的生活当作疽接描写对象,展示出一个存在于诗人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补现实的不足。这样,他就不能不特别注意发挥自己创作的想象力。郭沫若曾在《白然与艺术》一文说过,二十世纪是理  相似文献   

10.
刘东方 《教育探索》2005,2(12):46-48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以其中西融会的文化观为基础的.他的文化观孕育了他对教育的独特理解.他的教育观又使文化观得到了凸显:他的教育观主要体现在“世界观教育”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1.
在学衡派对西方现代史学理论的观察和评论中,唯物史观史学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部分肯定了唯物史观史学本身的价值,但基本态度仍以否定为主。对于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的开山之作——郭沫若所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既赞赏其在中国新史学之路上的开拓之功,也从自己信奉的古史观念出发,对其进行了批驳。其实,学衡派与唯物史观史学虽别为二派,其实在史学思想上倒还有许多相通之处。审视学衡派视野中的唯物史观史学,可从一个侧面看到唯物史观渐人中国时所面对的复杂学术面相和所遭际遇。  相似文献   

12.
主要讨论了胡适在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争论中对于中西文化观的看法,指出了他和梁漱溟、陈序经文化观的显著差别,认为他所提出的全盘西化论只是一种手段,想通过对古老的中国文化进行改造,使之能够真正融入到世界进步潮流中去.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在他的论著中系统地介绍和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充分肯定了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分析了唯物史观产生的必然性。李大钊的唯物史观建立在他的信仰之上,也是他深入研究东西方历史理论的理性选择,因此他对唯物史观的史学意义有着深刻的认识。通过对中外各种历史观的批评,李大钊倡导以“新史观”(唯物史观)来解释历史,指导史学研究,创造新的历史和人生。他还尝试以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一般规律和原理为指导,对中国上古社会状况、中国近代历史、中国近代思想和伦理等问题进行初步考察,以探寻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就是唯物史观,它本身就是人们对历史反思的理论总结,但反过来,它又启迪和指导着人们对幽深的历史获得一种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历史学家运用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不仅扫清了历史的阴霾,同时,也使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古人所走过的足迹。我们提倡对历史研究的态度——即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去考察历史的发展,而并未强调和限制用何种具体的理论去研究历史领域内所有的问题。唯物史观并不存在阶级的局限,它不是迷信,也不是偏见;而是探索的方舟,是解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一“磊磊罗胸皆文史”,“更研哲理牖新知”。①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奠基者,他从文化的高度俯视历史,注意到“历史为文化现象复写品”。②因此他的史学理论包括了文化观。在同时代人当中,他的文化观是最为丰富的。重视对方法论的探索,构成了他的文化观的一大特色,也成为他研究文化的出发点。在不同文化相互激荡的湍流中,梁启超的文化观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化。早年,他偏于一隅,潜心科举,“不知天地间于词章训诂外更有所谓学。”③拜见康有为  相似文献   

16.
<正> 甲·研究郭沫若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因为郭沫若的存在浩瀚若海洋。仅以一九六六年以前出版的《郭沫若文集》十七卷作面面观,就有了诗歌二卷,戏剧二卷,小说散文三卷,自传四卷,文艺论集二卷,学术论文四卷。真是才华横溢,汪洋恣肆,要在这水上泛舟,谈何容易。而郭沫若前期思想及创作的研究尤令人却步;其原因盖在于资料短阙,众说纷纭。加以郭沫若的泛神论与浪漫主义五光十色,要作科学的论定,更非“望梅止渴”所能做到的。然则研究郭沫若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这不仅因为他与鲁迅并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正象李白、杜甫之于唐代文学一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且还在于他的成就之辉煌,是我国有史以来所罕见的,他的名字早已列入世界文化名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新文学的又一面旗帜。他在诗歌,小说、戏剧历史研究,甲骨文研究等领域,有过多方面的突出贡献,然而当代的郭沫若,经历了曲折而复杂的心路历程,他的“歌德观”也出现了多次反复和变异,本文试图对他与歌德的关系史作较为全面的社会学的考察,以期重新走进他充满矛盾的精神世界,反思一代文学大师所走过的历史道路。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常取材古代神话故事进行创作,这构成了他作品浪漫主义的一个重要特色。但由于他所采神话起源很古,并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同时,在创作中又常常进行了改造、加工,故人们对其本来面目常缺乏了解,这于深入理解郭沫若作品的内容颇有窒碍。为此,我对他创作所采神话作了点考证,力求追本溯源,寻找出它的最初记载和演变形态。本文所考主要系中国神话,但由于郭沫若早期深受世界各国神话的影响,并对中外神话作过比较研究,得出“各国古代神话传统大抵相同”的结论(《文艺论集·神话世界》),故有时亦略述与中国类似之外国神话。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文化观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是其根脉,包括家学渊源和自身研究传统文化典籍;先进西方文化是其文化观生成的现代理念;中西文化兼融是其文化观形成的归宿;宗教文化是其文化观生成的重要层面。孙中山的文化观直接体现着他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发扬长城文化精神、彰显伦理道德精神、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视阈和思想,都是在多元文化观基础上宏观论述和总结。从当代意义上来追溯和审视孙中山文化观的形成、发展和融会创新,其意义都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同志是一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和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邓小平同志《在郭沫若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中说:“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郭沫若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是全国人民,特别是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知识分子学习的榜样。”为了更好地学习郭沫若的革命精神和他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充分认识郭沫若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对郭沫若思想的发展,特别是对郭沫若前期思想的发展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