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借故事说理     
×××同学问:《弈喻》与《谈骨气》、《失败是个未知数》,都是有叙有议,借故事来讲道理的文章。你能不能给我们说说三篇文章在这方面的异同? 答:这三篇文章都是有叙有议,借故事来讲道理,而且都是以议论为主。这是它们的相同的地方。但是,这三篇文章借故事来讲道理时,具体论述过程是不相同的。先说《谈骨气》。该文开门见山,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引用孟子的三句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并指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我们祖先有“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领起三个故事,从三个角度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论点。三个故事分别照应孟子的三句话,是并列关系。最后用“孟子的这些话”照应全文,转入总结,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
提起校园生活,谁最有发言权?当然是我们学生自己啦!你想呀,同学们一天有十几个小时生活在校园里,这十几个小时中,每个人身上都发生着故事。可以说,我们的学校生活就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要说哪  相似文献   

3.
《将相和》这篇文章讲了“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发生的地点不同,时间有较大间隔,虽然各自相对独立,但都与文题中的“和”字有关,所以它们又有密切的联系,三个故事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三个完整的小故事,前后贯穿着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和赵国将,相之间的矛盾。文章通过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和廉颇真诚坦率、知错就改的性格,从而赞扬了将相抛弃前嫌、团结一致、共同抗秦的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课文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没有用传统的“分块”教学法,采取了从整体入手、“提纲挈领”的方法,紧紧抓住课题中的“和”字,设汁课堂教学结构。  相似文献   

4.
在上期杂志中,我们刊登了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都是在第四届“希望杯”全国小学生征文活动中获得特、一等奖的,随之一起刊登的,还有著名特级教师王兰的点评。文章登出后,小读者纷纷来信,说想了解一下赛场之“星”们的个人情况,希望能从中获得启发。应广大小读者的要求,从本期开始,我们会把近几届“希望杯”全国小学生征文活动的获奖者请进“赛场之星”,让他们谈谈自己的获奖经历以及平时的写作和生活情况。今天,走进“赛场之星”的是第三届“希望杯”全国小学生征文活动的获奖者陆怡婧,我们一起来听听她与作文之间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高考作文中的真实生活指什么?是不是一定要是考生亲自经历过的?2000年秋全国高考作文题“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的“注意”事项中说“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这中间的“记叙经历”“编述故事”“展开想象”三个方面基本上对高考作文中  相似文献   

6.
高考作文中的真实生活指什么?是不是一定要是考生亲自经历过的?2000年秋全国高考作文题“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的“注意”事项中说“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这中间的“记叙经历”“编述故事”“展开想象”三个方面基  相似文献   

7.
评语     
谁都希望生活充满阳光,谁都渴望生活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这是人之常情。因此,“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每个人对这个题目都是有感可发,有话可说的。高丹同学写的这篇文章包括三个片断,第一个片断“历史回眸”,是对西汉的文学家兼史学家司马迁的回顾。司马迁坐监狱、受腐刑,历经“凄风苦雨”,但他从监牢出来以后,忍辱负重,坚持写作,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千古不朽的著作,从而感受到“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欢乐。第二个片断“经典回放”,写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圣提亚哥的故事,这个瘦骨嶙峋的老人临危不…  相似文献   

8.
新漫想     
《新读写》2012,(12):34-35
班会课在校园生活中是再熟悉和寻常不过的了。每周一次的班会课上会有多少好玩的事情发生呢?本期“新漫想”里的故事可都是小作者们亲身经历的真事哦。  相似文献   

9.
汪娟 《湖北教育》2022,(8):53-54
<正>“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有很多难学的课文,丛书对这些课文都给予了教学策略的提示,这对于教师教学教材中的难课文具有借鉴意义。统编版语文第三学段的教材中,难课文逐渐增多,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就是其一。这篇文章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好的故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故事,既没有时间、地点和人物,也没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它是作者在一个“昏沉的夜”里,坐在躺椅上做的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作文中常见的题材有:“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以‘我’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和“校园外的社会生活”等四种类型。其中在“校园生活”类的作文题材中学生写得最多的是教师,教师的无私奉献与诲人不倦的精神被中学生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界,从中我们可以洞察到中学生对教  相似文献   

11.
卞行健 《文教资料》2013,(29):93-94,97
歌舞片中的“第二舞台”即俗称的电影戏剧中的戏中戏或剧中剧。“戏中戏”原义为文学写作中的技巧,以内在故事突出外在故事的角色象征性以及人物的心理重要性。随着有声片的诞生,戏中戏成为了由戏剧衍生而来的歌舞片的惯用手法。本文主要阐述和分析了歌舞剧“第二舞台”在影片中的三种功能,即避免剧情空乏单一、音乐突兀跳脱,借助另一个物质平台,实现剧中角色内心情感的宣泄与外化;搭建另一个时空,以音乐为背景交替两个空间的不同身份与剧情,将故事的叙述推向高潮;更能表现音乐的张力,把生活与音乐完全揉捏在一起,凸显歌舞片的层次和连贯性。  相似文献   

12.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母亲三次参加家长会的故事,文章写得极为耐人品读,确实足篇引人思考、启入心智的美文、母爱是天底下最真挚、最无私、最崇高、最伟大的爱,母爱无价这篇文章通过一个母亲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参加家长会后都对孩于编织一个“美丽”的谎言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了三部历史电视剧,分别写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故事:《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天下粮仓》。这三部“重量级”大戏,气势恢宏,故事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从历史剧的角度来说,这三部戏各有特点。《康熙王朝》基本上再现了历史,可以说是部历史正剧。《雍正王朝》有人说它“歪说历史”,但它只是对主要人物的评说与传统观点不同,剧情仍是以正史为主体的。《天下粮仓》则有更多的艺术虚构,在打造过程中,编织了许多富有戏剧性的人物故事,但大体仍以历史为基础,在戏剧冲突中显示了严肃的正剧风格。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看了《每一只小狗都有一个目标》这篇文章。看了这篇文章后,我的感受颇多。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对夫妇养了一只小狗,他们请训狗师训练这只小狗。在第一次训练时,女训狗师问“:小狗的目标是什么?”夫妇俩惊讶地问“:小狗难道也有目标吗?”女训狗师非常严肃地说“:小狗和人  相似文献   

15.
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是当前广大中小学校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江苏省海安县西场中学课题组借助“反思性教学公共信箱”这一平台,引导教师把教育研究与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相结合,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他们发现自己的成长原在“经历与反思”中。本刊所编发的这篇文章展示了他们真实的研究与成长过程,希望广大读者在聆听他们的“故事”中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的确很美,不仅美在结构,美在形象,更美在故事。故事之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邹忌的讽谏之美。古代臣子,进谏帝王,是很冒险的事。邹忌的进谏从客观上说,也有“犯上”的可能,甚至落下斩首之罪。然而,故事却隐去这些内容,让邹忌的规劝讲得娓娓动听,充满喜剧色彩。故事开始叙写了邹忌的“三问”和妻、妾、客的“三答”,情节虽然简单,但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并初步表现了邹忌自知自明的性格。紧接着写邹忌夜深人静,独自的“三思”,悟出妻、妾、客答话的三个原因:“私”“畏”“求”,进一步表现了邹忌不盲自大勇于反…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中到处都有故事,故事作文迎合了人们喜欢看故事的心理。但是故事作文中的故事不是供人消遣、猎奇、逗乐的,它应该有意义,或启人心智或激人情志等等,这就要求作者要使用“金手指”对故事进行“点化”,以凸现故事的旨意,让故事升格,使故事作文更有“故事”。那么,对“故事”如何进行“点化”呢?不妨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透过现象,“点化”本质有篇短文《心态和行为》,说一位心理学家连续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他引导10个人成功穿过了一间黑暗的房子。第二次,他打开了一盏灯,10个人看清了房中的一切,刚才所走的窄窄的木桥下竟是一方水…  相似文献   

18.
清华,你好! 和你的故事要从头说起,虽然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开头可青,2008年,我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被清华降分录取。夏天自己拎着大包小包来学校,报道的地点已经有媒体围追堵截,要求我畅想校园生活,我那时说“记录生活的日子结束,生活开始了”。奋不顾身飞蛾扑火,有“时间开始了”的自我感动劲儿。  相似文献   

19.
与“歌星”在演唱会上出现的轰动效应截然相反,影片《女歌星的故事》却让人失望,“歌星” (韦唯饰演)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流于解释剧情和完成剧情的层次,人的内心世界比较单一,角色的内涵较少,艺术升华不足。这几年, “歌星”  相似文献   

20.
《公输》(选自《墨子》)与《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分别叙述了墨子和唐雎面对侵略者大义凛然,针锋相对,制止侵略的故事,这两篇文章都着力于描绘“舌辩”,在唇枪舌战中,这两位历史人物所表现的斗争精神和斗争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