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者按 2009年两会新闻战即将打响.本刊特约请一些媒体展现实践基础上的今年两会报道创新思考,并在采访了解基础上,整理出一些媒体今年地方两会报道中的创新、亮点,并总结筛选了各主流媒体以往两会报道行之有效的创新经验.  相似文献   

2.
吴迁 《传媒》2021,(17):41-42
省级党报是主流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地方媒体的领头羊.面对新兴媒体的挑战,省级党报纷纷创新报道方式.本文以《湖北日报》全国两会报道为例,以2015年至2020年两会期间的优秀报道为基础,介绍了《湖北日报》在探索省级党报跨省联动以及两会报道的经验做法,并总结其在"跨省联动"报道上的创新模式,以期为省级党报两会报道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闻网站是两会报道的重要力量,其融媒体报道方式对两会报道乃至媒体深度融合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华龙网为例,分析其在2021年两会报道中的融合模式创新——通过创意、技术的运用,打造出一批融媒体产品,形成融合式报道、沉浸式报道、互动式报道等融合模式,以期为业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王硕 《传媒》2021,(21):33-35
两会作为我国重大的政治事件,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受到各行各业的重点关注,同时也是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和宣传的对象.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令媒介生态逐渐向着媒介融合的方向发展,智媒体逐渐成为媒体行业和科技行业研究的新领域.在2020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主力军纷纷采用高新技术呈现会议盛况,又一次在传播两会内容的同时,展现出我国当下智媒体的发展现状.本文以2020年两会为例,分析两会中智媒体的表现,并进行反思,希望能够为当今媒体转型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5.
"两会"报道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媒体传播功能的发挥,它在推动中国民主进程、改革深入、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多年来"两会"报道形成了一定的固定模式,但又在不断地追求创新和突破.本文在对"两会"报道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析2011年"两会"传播的新特点,指出"两会"报道的"全媒体"运作方式及其新闻话语的政治学修辞和"公民新闻"等特色,同时还认为"两会"报道正在逐渐推动公共新闻的实践和完善,促进媒体在理论和技术上的全方位发展,最后还勾勒了"两会"报道尚待提升的空间,为未来的"两会"报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12年全国两会是本届政府任期内的最后一次两会,也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最重要的一次政治会议,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而信息的传播手段也正在完成从论坛时代、博客时代到微博时代的转换,处在这一特殊历史节点和传播时代的媒体,如何在两会中引领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又如何把握两会这样一个重要的外宣时机?成为今年两会报道所必须肩负的职责.于是,中央媒体和各大报纷纷将“走转改”精神延伸到两会报道中去,为两会报道开辟了新的探索,提供了新的经验,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7.
对于国内的主流媒体来说,一直以来全国两会报道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新闻大战.近年来,从中央媒体到各地方媒体,所有报道机构都在报道风格、传播方式等方面下足功夫.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短视频已经逐渐成为传播阵地的"主力军",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形式和思维上的驱动力.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  相似文献   

8.
回望2009年全国两会报道,感觉有些明显的变化:地方记者组团赴北京采访的更多了,网络媒体反应更快了,两会新闻发布更开放透明了,新闻资讯更泛滥了.总之,两会新闻战的硝烟更浓了.在济南,省城几家生活类媒体大多拿出超乎常规的版面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9.
2022全国两会是主流媒体创新报道理念,应用前沿技术,革新报道样态,竞相展现媒体融合成果的重要平台。本课题组连续8年观察全国两会融媒体产品,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四家中央主流媒体及政务新媒体中国政府网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以及客户端发布的两会融媒体产品作为研究样本,综合参考全国各层级主流媒体、政务媒体以及商业平台的典型报道产品进行分析研究,对8年来全国两会融媒体产品的发展变化进行特征和创新趋势总结。研究发现,2022年两会融媒体报道呈现技术“X”变量持续赋能、对话式报道加强、液态化融合、媒体跨平台协同合作等特征,为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我国时政报道和政治传播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玉 《传媒》2021,(9):52-54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2020年两会报道与往年呈现出较大不同,不少广电媒体积极探寻重大时政报道的方式方法创新.本文以黑龙江广电在两会报道期间引入全息投影、5G、4K等高科技手段,开展多屏联动、拓展两会报道的新思路为例,分析新形势下媒体如何运用互联网视频传播手段创新重大时政报道,寻找媒体壮大主流舆论宣传的最佳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媒介技术的发展冲击传统媒体行业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可预测性较强的两会报道成为各家媒体的竞技场,地方媒体也开始借助技术优势在两会报道中崭露头角.地方媒体的"2018年两会AR报道"使得新闻的叙事模式从浅层传达转向了深层内容,运营方式也从各自为战转为跨界融合,受众方面也更加注重沉浸体验.传达两会声音的同时也展现了地方纸媒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两会报道历来是考察、比拼媒体政治业务综合素质的重要窗口.全媒体时代,各家媒体更是使出浑身解数比内容、比创意、拼技术、拼传播.作为报道两会时间最长、经验最为丰富的电视台等传统媒体面对现今这个时代新媒体冲击,又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改进以期做好两会报道呢?笔者以河北广播电视台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为例,提出传统媒体做好两会报道必须加快转型、破除旧观念、谋划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全国两会是重要的时政会议。近年来,人民日报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不断探索,积极运用直播、海报、短视频、AI、VR等新媒体技术为两会报道持续发力,通过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构建了两会报道的传播新图景。本文将以人民日报2022年的两会报道为例,从场景建构和关系重塑两个角度分析人民日报融合新闻产品可视化呈现与传播实践,以期为其他媒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两会的开放度透明度越来越大,报道越来越充分,尤其对于晚报都市报来说,由于报道的"规定性"比较少,对两会报道基本上可以从读者的需要出发,对新闻价值判断的独立性越来越强.这为评论的选题和写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正是基于此,晚报的两会报道计划突出了评论的作用,事实证明,评论在两会报道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更加完善了两会报道的信息结构,也为今后评论的编辑和写作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5.
刘劲松 《青年记者》2017,(11):77-78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融媒体报道产品数量大增,移动端竞争异常激烈.大量的可视化报道涌现,实时互动报道成为新的报道样态,传统媒体呈现出加速深度融合的态势. 深度开发运用“中央厨房”,为融媒体报道提供支持 与前两年相比,今年两会期间,媒体的“中央厨房”进入全面运行阶段,并得到深度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两会期间,国内外主流媒体有关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报道可谓是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一次“聚合传播”,集中体现了全球传播的发展趋势.丰富的传播形态、突出的传播议题、国际化的传播视角是2013年中国媒体两会报道的突出特点.国外媒体对中国两会的报道则呈现出新闻性、融合性、杂糅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陈栋 《今传媒》2006,(4):4-6
每年春天召开的“两会”都会让中国老百姓格外关注。在“两会”报道中,各路媒体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少媒体在“两会”报道中比较充分地展示出了自己的采编能力和创新实力。2006年全国“两会”的脚步声逐渐远去,但“两会”报道所呈现的诸多亮点却依然让人们记忆犹新。本刊编辑部本期推出《2006年全国‘两会’报道亮点分析报告》,包含关键词篇、定位篇,既是为了盘点和总结2006年全国“两会”报道的创新与特色,也是为了给以后的类似报道提供相关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两会,被视为新闻富矿,更是检阅媒体融合发展实力的竞技场。2024年山东省两会期间,恰逢大众报业集团打造的“大众”新媒体平台——大众新闻客户端试运行,这为创新地方两会时政报道提供了契机和载体。据统计,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共推出2024年山东两会相关报道374条,被人民日报、新华网、学习强国等媒体转载86篇次,全网传播数近3.3亿。  相似文献   

19.
戚振扬  常冬 《新闻世界》2009,(6):157-158
2009年两会报道中,手机报、网络视频直播、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积极参与其中,成为新闻报道的生力军。各类新媒体强势出击,在组织报道及报道形式上实现了多个“首次”,增强了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两会与新媒体的高度合作与融合,不仅收获了双赢局面,也凸显了全国两会更加开放.透明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陈栋 《今传媒》2006,(4X):4-6
每年春天召开的“两会”都会让中国老百姓格外关注。在“两会”报道中,各路媒体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少媒体在“两会”报道中比较充分地展示出了自己的采编能力和创新实力。2006年全国“两会”的脚步声逐渐远去,但“两会”报道所呈现的诸多亮点却依然让人们记忆犹新。本刊编辑部本期推出《2006年全国‘两会’报道亮点分析报告》,包含关键词篇、定位篇,既是为了盘点和总结2006年全国“两会”报道的创新与特参,也是为了给以后的类似报道提供相关借鉴和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