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石潭记》中,“伐竹取道”之“伐”不少同志释为“砍伐”,从情理上讲,似有不当。柳宗元出游,事先未估计到有“篁竹”挡道,因而不可能带有砍伐用的工具,而小石潭周围又“寂寥无人”,也无从借到砍伐器具.同游者均是文人,并非武夫,随身也不佩戴刀具,无工具,要砍,要伐,也就不可能。再者,在封建社会象柳宗元这样的有一定地  相似文献   

2.
“坐潭上,四面绿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是柳宗元名作《小石潭记》里的一句话。课本对“悄怆幽邃”作了这样的注释: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细察之,觉得此种解释未为妥贴。其一,“寂静得使人忧伤”就是“寂静极了”么?换句话说,“寂静极了”就一定“忧伤”?于逻辑不通。  相似文献   

3.
正师:很多古文游记散文对于同游者都会有交代,如《小石潭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而《赤壁赋》一文,与苏子同游之"客",却无名无姓无籍贯。作者为什么忽略对同游者"客"之身份名姓的交代?据你推断文中"客"可能为什么人?学生调动以往的阅读及生活的经验,纷纷发表自己的猜想。生1:黄州偏僻,客身份卑微,有无姓名不重要。生2:大概是个隐士,苏轼不便提其姓名。生3:也许是这人悲观消极,不成熟,不大气,  相似文献   

4.
<小石潭记>的最后一段交代了"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 恕己,曰奉壹".人教版教参没有交代出来这两个崔氏小生是谁,只是翻译为"作为随从跟着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于是有人认为,在柳宗元的笔下,"同游者"和"隶而从者"的含义有所不同,两个崔姓年轻人实际上是仆人,作者显然并没有将他们视为"同游者",才把"同游者"和"隶而从者"对举.由于忽略了"隶"字的含义,教材将"隶而从"注释为"跟着同去的",严格地说,这样就模糊了作者心目中"同游者"和"隶而从者"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5.
《小石潭记》第4节,描写了小石潭四周幽静空寂的景色和气氛,“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置身如此环境,作者有一种“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觉。为什么?写这篇游记之前,柳宗元曾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因变法失败被贬职,流放永州,时间长达10年。可以想见,作为一个有志气有抱负的官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是他的理想。而现实呢?  相似文献   

6.
<正>《小石潭记》借被遗弃于荒远之地的小石潭,寄寓了作者柳宗元的不幸遭遇,倾注了其怨愤抑郁、凄凉悲苦的心情。对于"前人之述备矣"处,本文不再详叙,仅就备课所见,略谈感受,以就教于方家。一、结尾突兀且矛盾乎迄今为止,未见有相关资料探讨过《小石潭记》的尾句"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  相似文献   

7.
深入研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会发现文中有多处矛盾不可解,柳宗元纠结复杂的心绪流淌在字里行间.文章以沈德潜对柳宗元的评价“不怨而怨,怨而不怨”为抓手,从三方面探究文本的矛盾之处:小石潭“美”与“僻”的矛盾;游鱼“有”与“无”的矛盾;柳宗元“乐”与“凄”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师课前板书课题、作者.) 一、导入 师:中国古代的文人喜欢游历山水,怡情养性.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安闲自得;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流连忘返.柳宗元静坐石潭边,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经典常读常新,这节课我们再读《小石潭记》,相信你会有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9.
王天兰 《考试周刊》2014,(72):50-50
<正>"视野决定高度"。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高低往往决定一节课可以达到的状态。记得一次听课中,两位老师面对《小石潭记》一文,在拓展提升部分不约而同地链接了柳宗元的《江雪》,先摘录其中一位老师的教学片断:师:读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生1:这么冷的天,老翁为什么还要钓鱼?师:是啊,为什么呢?哪个同学能帮帮他?生2:我知道,他家穷,不钓没得吃。生3:雅兴。生4:老师,现在江面结冰,不可能钓鱼。  相似文献   

10.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盆鲜花(出示名为“满天星”的菊花),你们喜欢吗? 生:(齐)喜欢。 师:你为什么喜欢? 生:因为它很好看。 生:它的叶子是碧绿的,花是黄色的,很漂亮。 生:这些黄色的花很鲜艳,所以我非常非常喜欢这盆花。 师:是啊,这盆花枝叶茂盛,花儿很鲜艳,小朋友很喜欢它,老师也非常喜欢它。可是小朋友,你们知道吗?这么漂亮的鲜花是谁培育出来的呢?  相似文献   

11.
师:今天学习一首写渔人驾着小船在江面捕鱼的古诗,题目是《江上渔者》 ,这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诗作。“江上渔者”是什么意思 ?   生:在江面上捕鱼的人。   师:在江面上捕鱼的人怎样呢 ?请小朋友打开书,听老师读诗,听清楚每个字的读音。   (学生听读 ) 师:请小朋友自由读这首诗,读准每个字音。 (学生朗读 )   师: (指鲈鱼图 )这就是鲈鱼,很多人喜爱它的鲜美味道。“但”是什么意思 ?请结合前后诗句选择正确的解释:   A.只,仅 B.但是,可是   生:“但”的意思是“只,仅”。   师:怎么朗读这两行诗 ?请看屏幕…  相似文献   

12.
片段一:据题生疑,激趣助读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黑板”跑了》(板书课题)大家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1“:黑版”前面为什么要加上引号?生2:黑板是没有长腿的,怎么会跑了呢?师:同学们,老师刚读课题时也为这两个问题而纳闷呢。这可是很  相似文献   

13.
课文阅读离不开写作背景的介绍,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本内容,从而提高阅读效率。一、借背景突破难点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第四段"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句,明显看出作者的情感与前文观游鱼物我合一的愉快心情迥异,但为何会出现这种巨大的情感反差呢?学生一般是难以  相似文献   

14.
教例:《西湖的“绿”》师: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生:老师,我不懂“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这句话的意思。师: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幽”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生:幽静。生:幽深。师:体会得好。如果把幽深的黄龙洞看作是一个小姑娘的话,那么屏风山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生:是个勇猛的人。生:是个豪放的人。生:是个英勇的人。生:我认为它更像个年轻的勇士。师:说得好。那么九曲十八洞呢?生:我觉得它像个仙人。生:我觉得它像个悠闲的老人。生:我觉得它很慈祥。生:我感觉它很随意。师:是的,作家宗璞对西湖的“绿…  相似文献   

15.
第一课时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看图学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伏尔加河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的? 生:伏尔加河在俄国。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师:为什么说“俄国”,而不讲“苏联”呢? 生:这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最后一段也点明了。师:大家看出了这幅名画产生的时代,这一点很重要,对帮助我们理解这幅画,读懂这篇课文关系很密切。“纤夫”是什么人?“纤”与“夫”在这个词里各是什么意思? 生:纤,是船上的纤绳;纤夫,就是拉船的人,是一种苦力。师: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这幅挂图,然后说说图上画了一些什么?近景是什么?背景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师:“听说你们很喜欢上自然课。我出个题目考考你们。” 师:(举起一带叶的杨树枝条)“这是什么树的叶子?” 生:“杨树叶子。” 师:“下面的问题可能难一点了。” “这树叶和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生:“树叶和人都要呼吸空气。”  相似文献   

17.
笔者经常发现: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或是帮助改错误,或是引导说生动,或是指导说具体等等。请看徐善俊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谁能用“骨碌”说一句话? 生:天亮了,小强擦擦眼睛,从床上一骨碌爬起来。师:“骨碌”这个词用得很恰当,这里形容起床的动作相当快。可是“擦擦”用得恰当吗?换个什么词更合适? (一时无人举手) 师:一觉醒来,还有点困意,于是用手——(徐老  相似文献   

18.
补充教材:1.历史故事《胯下受辱》:韩信在街上受到无赖少年的侮辱,忍气吞声从那无赖的胯下钻了过去。《2.伊索寓言》中的《狼和小羊》:狼和小羊碰巧同时到一条小溪边喝水,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找了好几个借口,但是小羊都进行了辩解。最后,狼还是吃了小羊。3.古文三句: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起:整体性阅读师:为什么称他为“晏子”?一男生“:子”是古代对很有贡献的人的尊称。师:掌声!假如我是那个时代的人,也很…  相似文献   

19.
【案例:苏教版第六册《菩萨兵》教学片断】师:(板书“菩萨”)大家来读一读。生1:菩萨。师:你知道哪些菩萨?生2:我知道观音菩萨。生3:我知道文殊菩萨。生4:……师:这些菩萨有什么相同之处呢?生1:他们都是神仙。生2:他们眉心都有一个红色的圆点。师:我们在电影电视中见过很多菩萨的形象。除了外貌上有这一相同点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共同之处吗?生1:他们都很善良。生2:他们慈悲为怀。生3:他们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师:大家说得不错。一起再读一读。生:菩萨。师:(板书“兵”)再读一读这个字。生:兵。师:兵是指什么样的人?生1:兵是那些在战场上…  相似文献   

20.
(以下撷取的是进行词语教学的一些片段)师:你知道“拮据”是什么意思吗?生:经济情况不好。师:这是字典里的解释,光看字典的解释还不能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拮据这个词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出现?(投影句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很拮据。”教师范读句子。)师:你觉得他们家怎么样?生:很困难,很穷。师:困难到什么程度呀?读读这句话再说一说。生: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他们的生活。师:维持几个人的生活?生:六个人。师:这就叫做—(生:生活困难。)我们从字典中查到词语的意思后,应该把——语的意思放到课文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