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习惯于把成人的需要径直地看作是儿童的需要,把成人的方式看作是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不考虑儿童的需要,不从儿童的视野出发,传统的德育课程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独白”的课程,是成人文化。新课程所营造的是一种儿童文化,“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由成人文化走向儿童文化,“童心”、“童趣”成为我们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底色。  相似文献   

2.
“支架”原意为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在这里,“支架”是一种比喻,描述的是在最近发展区中有效的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幼儿以“学”来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这一“建筑物”,而教师的“教”是“建筑物”必要的脚手架,以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的心灵世界。支架式教学把成人支架儿童的学习的过程也看作儿童这一学习主体自身建构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基于儿童语言是成人语言的初级阶段的理念,来考察2-5岁儿童无定NP主语句的习得与发展情况。因此,本研究首先对成人无定NP主语句进行描写分析,再观察2-5岁儿童的无定NP主语句。通过对比儿童与成人在无定NP主语句方面的异同,总结出儿童无定NP主语句的习得特征和发展规律,并据此推导出2-3岁是儿童习得数量名短语的关键时期,3岁5个月左右是儿童萌发“有定”和“无定”概念的关键时期。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对儿童看护者提出建议,以期帮助看护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促进成人与儿童进行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4.
瑞吉欧教育者有一句名言:“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听到这句话,我们的眼前不禁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幼儿园成了儿童主动学习的乐园,在这里,儿童积极主动地和教师一起投入到快乐的“乒乓球”活动中。儿童不再被动地等待教师把球抛给自己,而是享有和教师平等的地位,拥有发球权,可以发起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调节活动的步调;儿童还可以自由地结束活动,而不是听从教师的指令去继续自己不再感兴趣的活动。尊重儿童的主动学习能力,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的作用。为了使活动顺利进行下去,教师要采取支持性…  相似文献   

5.
“教育就是生活”是美国 学 者 杜 威所倡导的。生活是客观的、现 实 的 。 因此,教育作为人 类 社 会 生活的一部分,它 不 能 也 无法 脱 离 真 实的客观世界。 《 读 书 》杂志曾刊载过题为《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的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儿童不但要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还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在成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获得更快的成长,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里获得自己的自由,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作者把世界分成了两部分: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似乎儿童世界是世外桃源,存在于成人世界之外。儿童唯有生活在这样的…  相似文献   

6.
面对琳琅满目的儿童文学图书市场,“成人应该如何为儿童选择读物才是最适宜的”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为儿童选择文学读物有三个原则:使儿童快乐、洋溢爱与情感、引领儿童成长。因此,成人应抛弃自己的阅读成见。尊重儿童读书的兴趣,让儿童参与决定自己阅读的内容和方式,让儿童在书中“读”出乐趣、“读”出感觉、“读”出美妙、“读”出人生的韵味,在爱与情感中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7.
儿童文化就是指在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下,在成人文化模式与社会化模式的引导下,为儿童所共认、共创、独有、独享的社会群体文化。一个“共”,一个“独”,揭示出儿童文化的本质属性,“共”表明儿童文化首先是群体文化;“独”表明这种群体文化的主体是儿童,而不是成人,它有自己的特色,但它必须是在成人文化的引导下进行。因此,按照创造主体来划分,儿童文化的外延可分客体文化和主体文化。客体文化是指在人类文化史中,成人对儿童的看法、观点及在这些观点看法的指导下,为把儿童培养成社会与时代所需要的人所进行的教育行为的总和,具体体现在历代儿童观的演变之中,主体文化是规定儿童文化本质属性的东西,如前面所述。儿童文化的职能是:它是儿童预期社会化的中介,起着桥梁作用;也是儿童自我发展的辅垫。  相似文献   

8.
我们常常以“成人立场”来从事教育。教育者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用成人的思维思考儿童,想当然地要给儿童什么,希望儿童按照成人的意愿去做,把儿童仅仅视为教育的对象,忽视了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儿童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其实,每一个儿童,哪怕是教师眼中的“差生”,都是独立的、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生命价值的活生生的个体。“任何人都具有为生存、成长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各种需求”“,只要提供了适当的环境,这种倾向便会显现出来,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我们的教育应该确立“儿童立场”,要了解每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成长需求,…  相似文献   

9.
我县大堰初级小学是一个单班学校,教师张济华在贯彻劳动教育方面是有成绩的。他结合课文进行实验,如教到“种子发芽”一课,预先叫儿童搜集蚕豆、大豆、绿豆等种子,他自己也作了准备。上课时他把豆予分发给儿童,告诉儿童那些是坏的种子,那些是好的种子。再把好坏种子出芽的情况给大家看,又把两种浸种不同方法的结果给大家看(一种是用水浸没  相似文献   

10.
家长导读     
“家庭教育”和“教育文摘”这两个栏目的第一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讲了同一个问题:现在的许多父母,一方面把孩子捧得像“小太阳”一般,一方面又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将自己已达到的和没达到的期望一股脑儿地压到孩子身上。这两种现象同出一源,均在于不尊重儿童、不理解儿童。儿童自有其天性和特点,只能因材施教,不能按成人的意愿强扭其个性。用主观臆想的模式去塑一个“理想的孩子”,只能是拔苗助长。读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当老师的  相似文献   

11.
只有把自己当作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只有把儿童的生活看成是自己童年的重现,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来;最后,应当全心全意地关怀儿童的生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人道的教师。(《孩子们,你们好!》第21页)  相似文献   

12.
在成人聊天过程中,孩子到底能不能插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理解“听”和“说”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意义儿童最初对语言的学习来自于听,在听的基础上婴儿开始模仿成人的声音,并尝试在不同情境中运用这些语言符号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听”与“说”是信息传递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二者相互作用才能共同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们接受儿童的情感,就必须让儿童将自己的情感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否则儿童压抑在心里的情感终究有一天会以意料不到的方式暴露出来。情感必须表达,而且最好就在它发生的当时表达出来。当儿童说“我害怕”时,他因恐惧而产生的痛苦就减轻了。有的儿童对吓唬他的成人说“我不喜欢你”,而有的儿童却会一声不响,直到吓唬他的成人想和他亲近时才突然大哭起来。两者相比,前者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发怒的儿童需要在生气的当时就做点什么,发泄怒气。如果压抑下去,这股怒气以后可能会以破坏性更大的方式发泄出来,到那时,怒气就更大,也就越发难以控制。  相似文献   

14.
瑞吉欧教育有一句名言:“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听到这句话,我们的眼前不禁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幼儿园成了儿童主动学习的乐园,在这里,儿童积极主动地和教师一起投入到快乐的“乒乓球”活动中。儿童不再被动地等待教师把球抛给自己,而是享有和教师平等的地位,拥有发球权,可以发起活动;在活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杜威(1859—1952)是美国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实用主义教育流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于本世纪初把法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80)为代表的教育理论称为“传统教育”,予以严历的批判,而把自己提出实用主义教育,称为“新教育”、“进步教育”或“现代教育”。在杜威看来,“进步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之一就在于,“传统教育”强调成人中心、书本中心和教师中心,这样一来,儿童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儿童的兴趣、个性  相似文献   

16.
老师甲和老师乙处理纠纷的方法体现了他们不同的教育观和儿童观。老师甲是位责性心很强的教师,他能积极主动地处理儿童的纠纷,但把儿童放在从属于教师的地位来解决纠纷,把纠纷本身当作错误及时平息,忽视了儿童的心理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其结果强化了儿童对他律道德的依赖,延缓了儿童自律能力的发展。往往他带的班纠纷不断,孩子习惯于“告状”,依赖成人的裁决。老师乙注重了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关心儿童并“不动声色地观察”了解儿童,尊重儿童交往的需要,善于给儿童留出社会化活动交往的“空间”。期盼儿童在面…  相似文献   

17.
【皮皮老师写在前面的话】18岁,我们的精神开始成人,我们的灵魂开始发育,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命补充营养并注入意义,从而使生物学层面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的“主体角色”。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克尔凯戈尔说过一句这样的话:“我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不断地努力寻找我自己并依靠我自己。”那么,出发,18岁,我们开始寻找。  相似文献   

18.
《家》是一首儿童诗,内容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又贴近学生生活。全诗六行两句,分别把“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比作“白云”“小鸟”“小鱼”“种子”的家,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祖国就是我们的家”。课文语言优美,节奏明快,并配有新颖而又富有儿童情趣的插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更好地人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一、教育理念 儿童主体发展课程基于“儿童为本”的理念,教学中以促进儿童发展为核心,强调孩子主动学习,重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倡“教”与“学”的互动,儿童和成人的共进共长。 教育活动中,教师尊重儿童好奇、好动、主动探索的天性,教师与幼儿处于同一视线,理解他们的思想,相信他们有自己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看”世界,肯定他们的认知结果,承认他们的勇气与智慧不亚于我们成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创造一切机会,满足幼儿内心的真正需要。 二、树立全新的环境观  相似文献   

20.
教材解读《家》是一首儿童诗,内容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又贴近学生生活。全诗六行两句,分别把“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比作“白云”“小鸟”“小鱼”“种子”的家,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祖国就是我们的家”。课文语言优美,节奏明快,并配有新颖而又富有儿童情趣的插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更好地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