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运用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对武术在对外军事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重大课题进行了分析,从我军与外军的军事交流角度,提出了发挥武术交流优势,加强与外军的交流与合作,开辟武术国际推广新路的观点,为真正达成“武术源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大武术观,为促进武术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入奥运会未成之后,2009年10月哥本哈根国际奥委会第121次会议投票中,武术再次未能入奥运会.武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为探索一条促进武术国际化发展的新途径,通过对我军与外军在军事交往中武术交流情况的调查分析,从我军与外军的军事交流角度,提出了发挥军事交流优势,开辟武术国际化发展新路的观点,并就涉及的问题提出建议,为促进武术更好地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法、比较法对目前流行于世界的几种主要武术的技术形态和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尤其把中国武术与国际搏击术从技术对抗和推广模式两个层面对比,发现外国搏击术中也有较高水平的技术;而且中国散打的发展起步较迟,技术推广体系不成熟,推广模式不灵活;目前中国武术与日本空手道、泰国拳等外国武术的全球化发展竞争十分激烈.在中国武术申请成为奥运会项目失利后,提出武术要全球化发展,就要理性地从新自我定位,制定和完善中国武术技术教育体系和构建完善的推广模式,通过政府推广战略、商业推广战略和民间推广战略等途径积极推广,使中国武术在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早日实现武术全球化,为中华民族争光,造福全人类.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探讨了亚运会对中国武术国际化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扩大中国武术对外传播、推进中国武术向竞技化方向发展、促进亚洲国家武术水平的提高等,有助于中国武术由亚洲逐步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科学的定位武术、分析武术发展的历史动因、对比东西方体育文化差异、探索武术怎样发展等问题,从理论上探究了武术走向世界的渠道与途径。旨在推进中国武术更好地融入世界体坛,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  相似文献   

6.
中国武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武术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养生健身价值,实用的技击术,科学的锻炼方法,赏心悦目的动作,使它像一朵瑰丽的奇葩,独立于现代体育之中,争取能早日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为此本文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现状、趋势作了研究,总结出中国武术发展的五大趋势,即是武术运动套路的观赏性与散手的实用性双轨发展、大武术观的深入研究与发展、武术的现代科学研究、武术的国际化和武术与经济结合。  相似文献   

7.
“文化立国”战略指导下的中国武术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文化立国"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为背景,以"中国武术发展"为研究对象,在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后,运用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的理论对中国武术发展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中国武术应该承担起在本土继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在世界范围内推介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将保持中国武术独特的文化个性作为发展武术的底线,将武术的传播基础锁定在最广泛的大众平台上,将个性鲜明的武术套路作为世界推介的核心,来选择中国武术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历史学的视角,以发展的观点就中国军事武术的起源、发展进行探讨,让更多的人了解军事武术、认识军事武术,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军事武术的发展,以实现中国武术走向国际化。  相似文献   

9.
武术进入奥运之我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武术运动进入奥运会,既是武术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也是奥运会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这些需要,运用实地调查、对比分析及访谈的方法,对目前中国武术在国际上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向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较高价值的对策,以促进武术运动更好地走向奥运,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在新技术革命形势下,中国武术要走向世界,当务之急,必须进一步以当代科学的语言,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总结、评价、认识并提高自己。其中,将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井入中国武术领域,促使人们对中国武术的客观规律和思维方式发生突破性的认识,已是大势所趋。解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武术的继承创新,群众武术活动的蓬勃发展,武术理论研究的日见深入,形势喜人。然而,从整个体育领域及社会发展的趋势看,我们对中国武术的研究仍是薄弱的环节,对中国武术发展规律的了解还十分模糊,有的领域的研究还相当肤浅,有的还是一片待垦的荒原。少数研究者对中国武术的认识停留于门派的、简单的、孤立的、局部的、静止的状况,更有甚者,将佛道迷信、虚诞传说引入武术科学殿堂。究其原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指出:当代的军事武术一方面要继承古代军旅武艺的精华,另一方面也要吸收国外武技精华,为我所用。同时也要顺应时代发展,使军事武术成为展现我军将士风采的一面旗帜,为国防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格斗训练是各国特种部队的普训内容,世界主要军事强国的特种部队在作战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了独具特色、实用有效并值得借鉴的格斗训练体系.为此,通过对外军特部队格斗训练现状的分析研究,总结外军特种部队格斗训练的内容、特点及发展趋势,为我军特种部队的格斗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而尚"中道",贵"和谐"则是这一文化的精髓。从历史一路走来的中华传统武术,也无时无刻不渗透着这一精神实质。从传统武术的动作境界、审美境界、道德境界、价值追求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传统武术文化所蕴藏的中和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和谐世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小龙一直受到世人尊崇,他在电影与武术技击方面的成功客观上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人们视他为武圣。通过对李小龙与截拳道的研究和分析,得到若干启示:1)中国武术必须突出实战技术的研究;2)武术技术须以简约为好;3)武术表演艺术应建立在高超的技击技能之上;4)武术须与哲学结合,通过技击将培养人的道德、理智、自信等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5)一分为二地看待李小龙,他也是一个普通人,决不是“神”。  相似文献   

15.
重构现代武德内涵的必要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武德的发展也是武术发展的一个写照。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其部分内涵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步伐,甚至有些内涵正阻碍着武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分析探讨了重构现代武德内涵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中国古代军事武艺的变迁机制与文化应适应表现,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历史分析法,对中国古代军事武艺发展的历史阶段、社会变迁的动因和文化适应的表现进行论述,认为中国古代军事武艺发展经历了萌芽、形成和转型三个阶段;政治、战争和科技是军事武艺社会变迁的动因;军事武艺文化适应的表现为分化和整合两个方面;军事武艺多元化是文...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清代前中期军队体育活动进行研究。指出,清代前中期军队体育活动主要为马术、射箭、摔跤、冰上运动、武艺等,其军队体育活动随着训练需要与作战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丰富与发展。应该说清代军队中的体育活动不仅是军事训练的内容、选拔优秀将士的手段,而且其作为满清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传播载体,在增强军队凝聚力、传承本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具有巩固统治的显著的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18.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集大成者和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具体包括提振民族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对内价值;作为世界认知中国的窗口的对外传播价值;充满和谐意蕴的普世价值等。但是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武术的跨文化传播存在着共通语境欠缺、武术的过度自信与自卑、中国传媒力量单薄等障碍。在分析动漫诸多特点的基础上,认为动漫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样态有助于武术对外传播障碍的消解,提出了武术动漫传播应该关注武术内容的符号化、动漫设计的陌生化和动漫的意义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外训教学武术器械课程为蓝本,结合应用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就翻译人员的语、言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做一些初步的探讨和研究,以期为外训的翻译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的视角,寻究明清时代大陆移民台湾对台湾武术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大陆武术对台湾较有规模的传播始自明代,一直到清未。是三四百年前大陆移民渡海带入台湾,根植于台湾。大陆的军事移民和民间移民对台湾武术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大陆军事武艺和民间武艺对台湾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明朝中叶和明郑时期的军事武艺,对台湾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清代台湾武术的形成和集成发展创造了条件;清朝前期,台湾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各界习武成风,大陆武术各拳种流派在台湾广泛传播中,融合发展;清朝中叶,台湾社会从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建立了以血缘族亲为群体的宗族制度,出现了返乡寻根续宗潮流,台湾武术随着族人返乡寻祖与祖籍地的武术得于交流,大陆武术也从单向传入向两岸相互交流方向发展,台湾武术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南派武术体系;日据时期的台湾武术,在困境中传承缓慢发展。台湾武术是中华传统武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两岸中华传统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