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华的作品《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人生历程,通过苦难和死亡演绎了当时中国最底层人民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本文从生存哲学视角入手,通过对"活着"的阐释——生命的苦难;活着的理由——忍耐与亲情;活着的态度——乐观的力量;活着的意义——生命的关怀这四个方面进行解读,深刻阐释余华长篇小说《活着》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受种种因素的干扰,学界一直把《雷雨》定位在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层面。但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理应从原版本进行考察,且要尽量抛开政治语境和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以还原作品的真实面目。若本此原则来解读《雷雨》,就会发现该剧首先是一部命运悲剧,这便是对《雷雨》悲剧主题的一种还原性阐释。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曹禺的创作动机——形而上的理性思索;主人公的生命境遇——"郁热"下的挣扎困境;观众的审美感受——先悲后愤之情。  相似文献   

3.
作为表现魏晋生活的样态专书,《世说新语》以其玄远冷峻、高简瑰奇的笔法,精致凝练、生动隽永的语言书写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魏晋风流。士人们或以纵情山水,或以缠绵酒樽,或以沉迷清谈为外在表现形式,以超然脱俗的魏晋风神为内核,共同构筑起一个精神极自由、极解放、极富于智慧、极浓于深情的时代。本文通过对《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生活事件的描写进行归类,总结出魏晋名流在气质、情感、行为上的相通之处,进而探析《世说新语》中魏晋风流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野叟曝言》中有大量描写梦的内容,或以梦阐释概念,或以梦预示人物命运、揭示哲理,梦成为描写人物、构置情节的重要元素。作品记梦和解梦,与历代占梦家的理论多有相合,使作品成为了解、研究中国古代梦文化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5.
小说评点价值的首要层面是其阐释价值,而阐释价值主要来源于评点话语中那些解说小说内容的阐释性评点。本以《聊斋》冯评与但评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两家评的四类阐释性评点——词句阐释、内涵阐释、情节阐释和结构阐释,总结了冯镇峦、但明伦在《聊斋》评点实践中所创造的阐释方法和途径,并指出了它们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劳伦斯是一位具有生命意识的现代作家,他写作视野开阔,作品触及现代人类的精神困境,对生命投入了应有的关注和思索,体现出现代人类意识和生命意识。论文以《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部作品为例阐释劳伦斯作品在生活现实层面、人性精神层面和社会发展层面上对生命的关注和思索。  相似文献   

7.
在<霍乱时期的爱情>的不同时间轨道上,展示了不同的爱情与死亡.文中人物的生命形式或以死亡来结束,或以爱情来结束.马尔克斯笔下的不幸爱情与死亡均源于生存意识的社会孤独感.马尔克斯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社会孤独感所透露的并非是对社会绝望,对人生悲观,将人生看做是奔向死亡的过程,而是体现了对生命浓烈的爱.  相似文献   

8.
【活动引入】 许多同学可能都读过刘禹锡的《陋室铭》吧。在读这篇古文时,你在被作者那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所感染的同时,一定还对作者的书斋名——“陋室”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吧。书斋作为民居中的精神场所,一直是历代文人雅士们的最爱。他们大都讲究书斋的命名,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愿。今天,我们不妨来开展一次以“方寸雅居寄深情”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共同走进一个充溢着书香的世界。[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务虚笔记》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它以罕见的勇气与冷静的视角探求人屹立在社会中的个体姿态,让我们看到一种由真正健全的生命本体论阐释的人的存在。并真正用个体叙事的手笔,为我们展现了人的内心世界在生命的风雨飘摇中所受的伤害与祝福。隐藏在深处的痛苦与孤独真的可以避开吗?一旦走进“写作之夜”,你便无处可逃——因为你不是原野上那些美丽的动物。  相似文献   

10.
在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语境中,二十世纪的中国出现了社会市场经济化、审美对象庸俗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知识分子自身的公共性和公共空间逐渐消失。知识分子从话语的中心走向了边缘,经历了立法者——阐释者——被阐释者的角色转变。在李洱的《花腔》中,主人公葛任只是存在于白圣韬、赵耀庆和范继槐的叙述之中,以葛任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成了历史、时代、他者阐释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而重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本文从这个角度,将鲁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三类: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论述重点放在前两类人物类型上,紧扣的过客的精神内涵,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2.
高职教育生命化理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关注的是职业技能的习得,忽略了生命整体的完善和发展,工具主义的语境中阐释了一种功利主义教育。文章在职业教育视阈中反思工具主义思维方式,解读职业教育的生命化诉求,阐释以生命为中心的高职教育理念——关注生活、关怀生命、指引人生。  相似文献   

13.
庄子"三言"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庄子》一书中,《寓言》篇“三言”之说可谓具有导论性质。但古今对此争议较多,故笔者通过字面本义阐释、实质功用阐释和三者关系阐释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梳理、辨析,以求对《庄子》有较为明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因疾病原因,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对生命具有深切体验,其中既有对死亡的恐惧,又有对审美的永恒超越。他对死亡意味的消解在其独特的诗化表达下,为人类提供了艺术对抗现实的精彩范例,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命自由、死亡消隐的完美精神境界。本文通过对其名作《秋颂》及其他作品的联系分析,对此进行了概括性阐释。  相似文献   

15.
从姚木兰的形象看林语堂的悲剧意识和快乐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位美丽而独特的女性形象——姚木兰。通过对姚木兰的婚姻与爱情的分析来阐释林语堂的悲剧意识和快乐哲学,即他认为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虚妄的,但他又始终把个体的快乐和幸福追求当成人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张琳 《现代语文》2007,(7):80-81
作为一部开科幻题材先河的后期哥特小说,《弗兰肯斯坦》包含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思索,尤其是其中关于生命创造主题的探讨,至今仍是现代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拟从作品出发,分析作品对文学史中生命创造原型的重新阐释,揭示人类在“造物主”情结下进行生命创造活动引发的悲剧,展现小说不同于一般通俗读物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7.
《了凡四训》一文集儒道释三家之长,用"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训,劝世人向善。虽为道德教育类书籍,但也展现了道德需向生命回归之意,无形中表达了"命由我作"的基本生命观,也可在"改过积善"中感观生命内涵,且善用生命叙事方式阐释生命价值。探求其与生命教育的关联,旨在开辟一条提高高职校生命教育实效性的新路,挖掘《了凡四训》的生命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于《豳风·鸱鸮》一诗中"鸱鸮"之所指历来有不同看法。《毛传》以"鸱鸮"为"鸋鴂",视作起兴;《郑笺》将其解释为形似黄雀的"巧妇",喻指周公属臣之先臣。魏晋之后,认为鸱鸮是"恶声之鸟"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或以其喻流言者,或以其喻武庚。然而,根据现代考古学成果,鸱鸮从原始时代起即作为一种宗教图腾受到先民的崇拜,一直延续到夏商时期。因此鸱鸮实为具有一种宗教性质和神秘色彩的"神鸟",而非"巧鸟"或"恶鸟"。从这一点出发,诗中"鸱鸮"极有可能指"天",而非一个具体的人物。  相似文献   

19.
作为国内第一篇研究王小波小说的博士论文,韩袁红先生的《批判与想象——王小波小说研究》一书是王小波研究中的巨大突破。本书作者以对王小波生命体验的关注、儿童情结的深层阐释以及对其创作谱系的细致勾勒取得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之功。此外,作者一个显著的优点是:不拘泥于本土经验,将王小波的创作放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中去作人类精神的普遍关照,发现其宽广的写作情怀。  相似文献   

20.
清代学者翟云升所著的《说文辨异》是一部校勘《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的著作,其以大小徐本《说文》为研究重心,或以古籍引《说文》异文材料进行考订,或以二徐本互校,试图恢复二徐本面目,还许书真貌。《说文辨异》中的体例丰富多样且严谨准确。本文试图从体例研究的角度,将《说文辨异》中的体例分为三类:编排体例、说解体例和校勘体例,分别进行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