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相关省份官方网站搜集整理了大别山3省36县(市)共181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洛伦兹曲线、地理集中指数、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探索大别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中,传统技艺类占比最高,约占17.13%;传统医药类占比最低,约占4.42%。(2)大别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县(市)分布不均衡,呈现集聚型分布格局。(3)在空间上形成了2个高密度集聚区、2条带状集聚区、6个次级集聚区,呈现高集聚性特征,标准差椭圆呈现“西北—东南”走向。依据上述分析结果,从区域协同、特色发展、技术加持、产业集聚4个层面提出了大别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存在极强的旅游开发价值,与繁荣的旅游市场形成价值互补。厦门非遗资源具有数量众多、形式多样、高品味的特点,存在活化利用的多种路径。探索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模式,优化厦门文旅产品结构,构建创新型文旅产业格局,实现非遗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价值叠加效应,从而,推动厦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空间是构成整个历史叙事必不可少的基础。要使历史更贴近事件的原始存在状态,便应该在空间维度上进行编排和创造,赋予历史事件一种空间性的结构。[1]相对于历史时序,教师较缺乏营造历史空间引领学生体悟历史的策略,故对于学生而言,存在于教科书中的像“奥斯威辛集中营”那样的封闭历史空间,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一堆无法想象的数据,以及...  相似文献   

4.
旅游空间模式反映了旅游者在空间上的活动行为以及旅游开发的空间组织形式。空间模式的研究对于把握旅游者的流动规律,找出旅游开发中的节点和关键地带,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回顾了四川历史文化城镇旅游开发以及国内外旅游空间模式理论的研究成果,将Stewart和Vogt的经典旅游空间模式应用到四川省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开发中,可以总结出双核市场模式和依托型模式两种新的模式,以及四川旅游在空间结构形成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和解决途径,使传统的模式理论得以完善和提升。  相似文献   

5.
骑楼商住合一的空间秩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城市日常生活经验产生了丰富的空间隐喻和城市记忆。梧州骑楼城保护与综合整治是骑楼空间活化与城市记忆重塑的实践。活化后的梧州骑楼空间由原来的商业空间逐步转变为体验空间,由单一空间转换为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新的骑楼空间为重塑城市记忆提供了可能。梧州骑楼空间活化与城市记忆重塑所体现出的骑楼文化保护理念、骑楼日常生活的空间生产方式、骑楼空间记忆的情感想象性,对活化岭南地区骑楼空间、重塑城市记忆具有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残酷的浩劫之一,侵华日军的暴行震惊了世界,冲击着人类文明的底线。文学书写是梳理、记忆、反思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重要空间,现有南京大屠杀题材的文学书写很多,从战时至今历时时间长,从中国、日本到英语世界涉及国家地区广。但是相对纳粹屠犹的文学书写,南京大屠杀文学书写还需进一步加强表现战争的深度与广度,以期在记忆历史、追问人性、维护文明上起到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清明节被不同时代文献记录固化为特定时间断面上留下的民众生活的体验记忆。清明节具有超越历史、地域的永恒本质,这个本质就是生活。从本质主义立场看待非遗保护,强调非遗传统的永恒性、恒固性和生活的动态性。清明节记录了民众的生活,包含中国人特殊时间的情感倾向。清明节记忆的能动性强调了生活的选择性和变化性。清明节保护应该从清明节仪式活动与经典文本文字记录关系形成系统的文化记忆着力,还原清明节饱含不同民众不同层次的生活关系、生活情感的选择面相。清明节传统本质的文化记忆和个人记忆显示出的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下民众的生活行动、理念和期待,并且作用于清明节的传承实践。  相似文献   

8.
滨水区是城市的核心,是城市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护城河是江苏古城水系的特殊形态之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面临新的抉择,护城河作为城市景观资源,生态资源的充分挖掘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与强化城市的个性,护城河水系的空间,聚居,景观,生态的良性互动能促进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都市空间中,博物馆通过空间占位实现了对文化知识和历史记忆的专业化保存与再生产,抵御着日常生活对历史的遗忘,并凝聚着现代社会中离散人群的向心记忆。首都博物馆在北京都市空间中发挥着重要的效能,在实现了传统博物馆文化功能的同时,更融入了媒介技术推动下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在媒介技术的协助下,,首都博物馆不仅是知识再生产的空间场所,更具有塑造文化记忆的重要功能;不仅加强了地区身份认同,更是群体功能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都市空间的形塑上,首都博物馆实现了群体与个人、真实与想象、文化与历史的多重对话。  相似文献   

10.
胡新焕 《考试周刊》2009,(20):178-178
我们每个人至少在中小学时都学过历史,然而历史课留给我们的,往往是枯燥和了无生趣的记忆。除了没完没了的时间、人物、事件和锻炼记忆力外,历史课似乎没有给我们更多的收获。历史课果真是枯燥的吗?看似庞杂的历史知识究竟该如何记忆?对于知识面较窄的广大农村文科生而言.这的确是一个令人头痛的大问题。那么,历史知识的记忆是不是有章可循呢?笔者认为,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就是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逻辑化思维方法记忆。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提出通过点状,线状,面状文化空间的营造,来拓展游憩商业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空间”,以其为非遗的传播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国家意识是基于政治、历史、文化、民族的价值判断体系,个体对价值判断进行情景化转换的过程离不开历史记忆的承载。东江纵队是粤港两地人民共赴国难的历史文化符号,对于增强国家意识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因此,在东江纵队历史资源保护开发的过程中,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理念构建逻辑方向,将其在港澳同胞、爱国侨胞大力支援下,以香港为战略基点的粤港一体化抗战中淬炼发展作为叙事主线。以科学保护前提下实现东江纵队历史生动呈现为目标,系统筹划、整体推进粤港两地东江纵队历史资源保护开发,以建设主题公园为载体推进文旅融合,秉持故事化、场景化原则升级展陈空间,以全媒体话语表达革新促进东纵历史宣教传播效能提升。  相似文献   

13.
在多元文化共存背景下的今天,博物馆的发展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其藏品范围有所扩大,类型和职能呈现多元化风格,传播形式得以改进,展示手段也日益多样化。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博物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应当以适应多元文化发展为基础,促进博物馆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人类了解和继承过去,进而创造未来的文化课堂。  相似文献   

14.
社会记忆理论使传统的档案与历史关系观发生颠覆,认为档案是权力选择的结果,档案并没有完全反映历史真相,档案工作者不仅只是历史真相的的忠实守护者更应当是历史的主动建构者。社会记忆理论同时适应和推动新史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苏通、崇启、崇海等一系列过江通道的建设,南通与上海及苏南的通达性大大提高,对南通的生产力布局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的同时,南通市城镇空间也将出现快速拓展的趋势。该文在分析城镇空间发展的现状特征与外部环境背景的基础上,对南通城镇空间的组织结构布局与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大连大学学报》2020,(2):98-101
地铁空间公共装饰艺术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展示窗口,通过对已知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来解决地铁空间公共装饰艺术构建的问题。探讨具有不同地区文化特征的城市地铁空间公共装饰艺术,为相关从业人员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街道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记忆、文化和民俗风情,其活力来源于对其场所精神的传承和场所记忆的留存。在梧州骑楼百年发展史中,骑楼街道具有鲜明的建筑特征、空间特征和场所特征。骑楼街道依托一脉相承的岭南文化底蕴,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商埠文化、日常生活文化等独特的文化记忆及其场所精神。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深入,骑楼街道存在场所精神流失与城市文化记忆危机问题。骑楼街道在建设中需要注重对场所感的营造和骑楼记忆的活化。营造逼真的骑楼街道空间体验情境、创新骑楼街道空间文化体验主题、开展骑楼街道空间参与性活动、设计并创新骑楼街道空间体验产品,是激发骑楼街道场所活力、延续骑楼街道文脉、留存骑楼街道记忆、重塑骑楼街道场所精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由于价值观、工作需求及知识结构的差异,不同社会群体对黄道婆历史记忆有着不同的解读.政府因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利用名人效应塑造文化品牌,以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学者因学术研究及本土利益需求,站在不同立场诠释着黄道婆文化;而民众仅对黄道婆是否存在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9.
种族、地域及文化间的冲突是李唐构建大一统帝国尝试所面临的历史挑战。唐初君臣在对汉唐间政权更替的合法化方式与胡族自我角色定位的言说机制历史回眸的基础上所确立的以“尧舜”为表征的政治文化理念,成为李唐完成权力获取之合法性论证、调适胡汉混融事实下的族群关系及维持“权力公共性”的基本共识,并进而决定了唐初的政治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20.
金沙江河谷的傣族生活在傣族核心区以外,这里山高谷深,山川阻隔,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在原始宗教信仰基础上形成的节日多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虽然没有统一的泼水节,但许多节日都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体现民族主体特征的民族服饰、民族语言迅速消失的今天,有必要在现有节日的基础上,整合相关节日,确定一个能为广大金沙江河谷傣族接受,节日形式又能为傣族同胞普遍认同的"泼水节",来提振民族精神、突出民族特点、传承民族文化、加强民族的聚合力,让金沙江河谷的傣族重新焕发出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