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贺翀 《新闻世界》2014,(7):215-216
本文以微信广告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其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2.
基于融媒体的发展背景,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主流媒体政治传播的同步发展,使主流媒体政治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化、传播主体更多元化、传播效果更扩大化、传播形式更具互动化。为了进一步推进主流媒体政治传播效率及舆论引导功能,传播者应在融媒体下创新传播途径、渠道及方式,以实现全媒体传播新格局。本文对融媒体和基于融媒体的主流媒体政治传播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传播过程中影响信息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传播者、信息、传播渠道和受传者,这些因素决定了传播的最终效果。本文将着重从信息本身与受传者的角度来分析电视产品文化语境在有差异的状况下的转化与认同。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一向被认为是影响与被影响关系和买卖关系。本文以生态学角度重构两者的关系 ,认为处于传播系统中的传播者与受传者是协同进化关系。协同进化的途径是信息互动 ,动力是制约因子的变动 ,过程是“双螺旋”结构 ,集中表现是传播内容。重构传受关系可以解释长期的宏观现象 ,为传播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廉政文化传播是廉政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廉政文化传播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必须遵循传播者公信力规律、传播渠道易接近性规律、传播内容易受性规律和受传者针对性规律。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又促进了其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系统中传播者与受传者间的博弈、"主传播圈"与"亚传播圈"间的博弈、"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间的博弈,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构筑"主传播圈"与"亚传播圈"共存共荣的传播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与受传者间的互信度;提升传播内容的真活度;利用新媒体技术把准受传者的脉搏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学科视角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罗春明在《西南师大学报川998年第5期撰文指出,人际传播媒介就是人际传播活动中所使用的中介物,因此人际传媒的本质是人际传播本质决定的。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在于受传者的情况不同。人际传播的受传者是作为个体的个人,对于传播者来说,受传者是特定的;大众传播的受传者是作为群体的大众,对于传播者来说,受传者是不特定的。在人际传播中,因其受传者是特定的,传播者知道他的传播对象是谁,受传者的身份得以明确。因此,人际传播的本质是:人际传播的受传者(或传播主体)是身份明确的、特定的个体。由此而论,我所说的“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对台湾TVBS新闻台“黑道呛声影带”丑闻进行分析,认为这一丑闻实质上是收视率与媒介伦理博奕的结果,呼吁媒体业者引以为戒,建立和巩固媒介伦理的大厦,切不可片面追求收视率而置公众利益于不顾。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了我国历史上的传播者如何了解受传者心理,根据了解到的受传者心理采用相应的传播策略、传播方式方法、传播艺术与技巧,说服受传者,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过程。这些成功传播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播智能、传播原理,应当添加到人类传播理论的宝库中。  相似文献   

10.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主持人扮演的是传播者的角色。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面对同样的受传者,传播同样的信息,传播者不同,传播所产生的效果就会大不相同。从这个方面讲,媒体节目要提高品位,要吸引观众,必须注重节目本身的传播质量,拓宽信息量的深度,要有独到的见解、深度的分析、权威的解释,而出色的专业型主持人是节目不可缺的关键。所谓专业型主持人指的是“精通所传达内容的内行主持人”,即在他所主持的节目内容方面比普通人要知道得多,是他所从事宣传报道领域的“专家”。作为专业型主持人在拥有深厚的播音主持造诣、新闻采编专业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应掌握所报道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提高主持人的传播竞争  相似文献   

11.
当代青年对于党报党刊逆反心理的表现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延欣 《今传媒》2010,18(9):148-149
青年对于党报党刊的逆反心理主要是青年读者在接受党报党刊传播内容时,对于部分党报内容和党报传播者的态度的怀疑、反感乃至否定、排斥,致使传播受阻甚至产生负效应。青年对于党报党刊逆反心理的成因可以从传播者、受传者及外部社会环境影响三个角度来考虑。要想减弱青年对于党报党刊的逆反心理,党报党刊应当尊重青年的传播心理特征,以平和的态度,发出权威的声音。  相似文献   

12.
所有的传播活动,其起点都是传播者,整个传播活动就是由传播者所引发,而在一定“时间-空间”格局中存续和建构的过程。传播者,“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信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者组织”。①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最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兴趣是维系观众与新闻节目的纽带。从传播学角度讲,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是双向的,传播者不可能将内容强加于人,而受众也不可能一味接受。他们会依据自己的兴趣,主动地对新闻内容进行筛选和取舍。如果某一新闻引不起受众的兴趣,那么它就发挥不出新闻价值,达不到理想的传播效果。而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传播的视角看,建筑是一种传播媒介,同样也是信息的载体,作用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传播内容即是建筑所承载的所有信息。随着现在社会城市的变革和发展,地标性建筑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而地标性建筑背后所传达的文化内涵更能反映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历史文脉和文化传承。本文通过文化传播的视角,用传播学的方法,从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受传者四个要素来分析哈利法塔,通过论证哈利法塔的建筑理念与其所传播的文化内涵,为现代地标性建筑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晨 《传媒》2021,(22):67-69
主流媒体的短视频传播形态表现出独特结构,比如,以移动为场景的内容建构、以数据为架构的精准推送、以人际为纽带的交互推广、以情感为内核的受众融合.然而,主流媒体也面临题材内容受限、传播语态转变、商业变现困难、同质化程度高等传播壁垒.对此本文认为,主流媒体要扬长避短发挥专业优势,加速品牌年轻化转型,积极开辟垂直领域,拓宽跨界合作模式,通过提高价值引导力推进媒体融合创新.  相似文献   

16.
高丽华 《新闻界》2013,(16):67-70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WEB2.0时代带来的技术转变,基于WEB2.0技术的社会化媒体以其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等优势成为最受欢迎的互联网应用形式。社会化媒体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从媒介组织、媒介用户、媒介生产等重构了数字时代的传播模式,主要体现在从传播者到"共有媒体"系统的建立;从传播媒介到交互式信息平台的形成;从传播内容到用户创造与分享信息的传播机制;从被动的受众到互动参与的积极用户;从碎片化传播到受众的重新聚合,一系列的变革要求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必须以用户参与、即时互动和信息共享为核心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17.
在电视媒体告别短缺传播之后的今天,中国的传播业进入了"营销时代"。广播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受传者选择余地也自然愈来愈大,传播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大众传播已经从"广播"转向"窄播",从以传者为中心转向以受众为中心。同时,广播电视受众也由群体化转向小众化,受众的收视需求越来越主动,并且分化得越来越清晰。收视"市场"于是就成为变革的最主要的动力,耶鲁大学传播学家卡尔.霍夫兰甚至认为":最可能改变一次传播效果的方法之一,是改变传播对象对传播者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张凌霄  张冉 《新闻世界》2010,(8):263-264
本文探讨手机电视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和传播效果等方面分析"第五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媒体传播的本质是文化传播。本文从新媒体的角度对中国的流行音乐传播进行了思考。在此基础上,对音乐文化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过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梳理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毕可  孙茜 《新闻前哨》2013,(6):70-70
媒体融合时代,谣言、恶搞、新闻线索、新闻事实等信息流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真相和"虚构"互相交织。辨别新闻线索,坚持新闻真实性,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传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独接受信息的主体,他们对于媒体的认知发生了改变。如何从传播者的角度杜绝新闻失实的发生,是媒体融合时代对新闻媒体以及从业人员的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