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思路本文是以战争为题材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立场鲜明,语言独特。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互相独立,共同支撑,表现了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这是雨果在《悲惨世界》中的名言。雨果,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他的胸怀比海洋和天空更宽阔。  相似文献   

3.
朗读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虽都承认朗读的重要。但却往往在平时的实际教学中重视不够,简单处理。要么用名家录音代替,让学生慨叹名家天赋好嗓,要么找个别学生草草一读,让学生感觉虚晃一枪,只为下面分析做铺垫。这样,朗读便成了课堂的摆设和点缀,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上甚至成了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长此以往,学生的朗...  相似文献   

4.
以清晰的思路,激荡的感情,阐释和演绎语言文字的魅力,创造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用激情与生命铸就语文教学的华章;满怀爱心引领学生在母语教学的优质环境里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与奥秘,努力提高语文素养,享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让语文课堂成为热爱母语乃至成为爱国的主阵地。这是我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我莫大的快乐,更是我义不容辞的高尚职责!一、激趣导入(上课前板书课题“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师: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就文学巨著《悲惨世界》能否发表的问题给一位编辑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简洁至极,只有一个问号,编辑给雨…  相似文献   

5.
袱基础知识一七 1一根据抓音写一汉字_‘心几二影_一 眼孤l.i己。一乱 一pi已二二上见」一_制心白晨XT舒下街游心立娜…碑甘介翼孰布下布一一布寸万寸3、本文选自 国作家,作者是,其代表作有小说二七_课内阅读.-~一「· 有一天、两书强盗闯进了一圆阴园书二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  相似文献   

6.
7.
探究《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万园之园的建筑美、激情想象的语言美和正义良知的人格美,抓住上述"三美",可以让学生自主细致地阅读品味文章,与作品充溢的感情产生共鸣,景仰雨果先生宽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作为信件有其自身特征,有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用语和章法。而单元导语中提出“把握作者观点”和“理清论证思路”。如何析读这份信件,则成了阅读本文的教学重点。故而,本文从各种语言形式析读作者情感意图。基于情感基础,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让华夏民族刻骨铭心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英法侵略者的满载而归宣告结束。布特勒上尉希望声名显赫的文学大师雨果先生,为其远征中国的“胜利”捧场。然而,雨果的回应,令其大失所望。作为一个法国人,他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尽显了伟大作家的人格魅力。品析《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作家以激情捍卫公理的气概,着实令我们万分敬佩。一、对美的热情颂扬作家雨果先生没有到过圆明园,但他借助自己对东方艺术的透彻理解和丰富想象,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无比华美的“圆明园”。文中写到:“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  相似文献   

10.
喜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尤其是先生的《文化苦旅》,如先生在《吴江船》一文中认为“枫落吴江冷”写得浸肤冷丽,高妙得让人嫉恨。我常沉醉于先生时而深重苍凉,时而清丽委婉的叙述中,感受着新旧文化的信息在先生文字背后的奔腾冲突。《信客》便是这样的文章,它关注着中国农村丰富的文化现象。《信客》一文侧重抒写了一位年轻信客的生命流程。“信客”是“早年在乡间,对外的通信往来的主要依靠”,他们奔走于城乡之间,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他们谈论的话语是“中国近代城乡的变化史料”,他们的生命见证了城乡的变迁。在他们的生命中,我们清晰了文化在这变迁中所实现的传承与更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四川师大李隽昌先生潜心研究鲁迅多年,卓识超群,并以“疏证”教授学子,收到了本细读的较好效果。其弟子黄泽铣先生有感于目前学术界日益炽盛的空疏学风之弊,深痛其师学术之不张,写出《鲁迅(狂人日记)解读》一(发表于《成都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3、4期),为之张扬,并以此就教于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钱教授在百忙中热情回函,就本细读之疏证发表了不少意见。今征得钱教授同意刊载,以期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2.
曾经到三峡旅游,当站在白帝城下,放眼向三峡的瞿塘峡望去时,看到这样一个标牌:“新版10元人民币的背面图案取景处。”我心里一颤。原来跟我们天天打交道的人民币取景于此!由此足见三峡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我解读】 《故乡》是鲁迅深情描写旧中国农民生活的力作。小说写于1921年1月。为了揭示辛亥革命后旧中国社会和民众精神面貌的可悲变化以及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源,鲁迅采用对比手法,抓住小说主要人物二十多年来发生质变的细节进行描写。  相似文献   

14.
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文学家的沈从文,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生态意识最浓厚的作家之一,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执著地追求着“人与自然契合”的理想生态境界,在他所塑造的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上,在他所勾勒的神秘瑰丽的自然景致中,在他所构建的充满诗意的意境里,都能探寻到“归依自然”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威廉·鲁克尔认为,批评家应该“具有生态学视野”,主张“将文学和生态学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我解读】 文本解读主要有文学性赏析和教学解读两种,由于文学性赏析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在实际教学中仍然要转换成教学解读,因此教学解读才是接近课堂实际的解读。在教学中,我是带着这样的初衷去解读《我的叔叔于勒》的。  相似文献   

16.
朱桂金 《江苏教育》2008,(24):26-27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18课《给家乡孩子的信》是巴金老人的作品。一个远离了故土很久的游子,一个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都很有影响的作家,一个把一生的爱和热情奉献给文学的老人巴金,在他耄耋之年,在他收到家乡的孩子热情洋溢的信时,克服年老多病的衰微,提起笔追述他一生的信念和渴望。  相似文献   

17.
文本各有特点.学生千差万别.两者要交汇于课堂.教师要完成这神圣的一讲,对文本的准确、深入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谈到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  相似文献   

18.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解读分析】因参加"永贞革新",刘禹锡不为权贵所容屡次左迁,而且一次比一次贬得荒凉、偏远。这二十多年间他曾多次路过洞庭,这首诗是他在长庆四年(824年)八月从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刺史的任上途经洞庭所写。中国古代文人有伤秋、悲秋的传统,刘禹锡却反其道而行之,"自古  相似文献   

19.
【我解读】一、鲜明的主题本文节选自《朝花夕拾》。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作者鲁迅借回忆旧时的美好,来排解他当时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本文是作者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所写。当时他“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  相似文献   

20.
【我解读】孙犁的《芦花荡》是一篇描写抗日战争的小说。战争是要流血牺牲的,但在孙犁的战争小说中,更多展现的是非常态下的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