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交网络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参与其中,这些用户既是传播活动的发起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本文以社交网络中出现的“点赞”现象为切入点,着眼于社交网络中传播活动的外部环境和传受双方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规律,探析社交网络用户“点赞”的传播心理及其所反映的传播规律. “强”“弱”关系交织下的传播环境 “弱关系”这一概念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  相似文献   

2.
网络谣言传播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是在一定社会网络中进行的,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体现,是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双方通过不断互动产生和传播的,传受主体也在互动中发生了角色变化。为此,本文试借鉴社会互动理论,在对网络谣言传播本质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络谣言传播中传受主体的社会互动与角色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向阳 《视听界》2007,(4):56-58
在经济全球化、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广播电视涉外节目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跨文化传播中,如何进一步挖掘传(者)、受(众)双方寻求共识的新的可能性,而不是将那种曾经自以为的“一致”与“正确”强加于受众,以增强传播的亲和力与有效性?《岩松看日本》作为《东方时空看世界》长篇系列报道的首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互动--节目主持的“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锡初 《现代传播》2003,(6):111-112
“互动”是传播者在增强受众意识 ,尊重受众自主选择 ,自主接受的心理习惯基础上 ,与受传者之间信息往返的流动 ,是传受双方平等的沟通交流。互动意识是主持人实现互动传播的前提 ,是节目互动主持构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互动意识是传播理念的变革与发展且不说互动意识是对“枪弹论”之终结 ,对“使用和满足论”和“说服论”之否定 ,同时也是对“交易论”的超越。从传播角度去认识 ,节目主持的互动意识内涵丰富 ,意义深远。1 传受双重角色的互换 ,体现了传受双方的平等关系是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双向交流传播 ,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互…  相似文献   

5.
靳金 《新闻世界》2013,(4):145-146
网络传播传受双方之间的高效互动,改变了传统媒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它的开放性与交互性更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开表达意见的平台。本文从网络传播优缺点两方面来分析,认为网络媒介是实现社会民主的新力量。  相似文献   

6.
传受双方的约定与最佳传播效能──关于传播的内在机制问题刘卫东韦·施拉姆曾在1954年提出过著名的“经验范围”模式,这一贡献的意义是,它揭示了传播取得预期效果的基本前提。本文的目的在于:运用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受众接收信息时的心理机制;通过实...  相似文献   

7.
李艳  王燕侠 《新闻前哨》2009,(12):69-70
传统的电视传播模式中,传者将信息传至受众,传播过程就结束了,受众与媒体之间不可能交流,传者与受者是单向的传播关系。这种模式使“传”“受”双方明显处于主动与被动的不平等地位.受众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传者也不能及时得到信息反馈。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相反.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8.
从受众多元需求的角度探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重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的角度来论述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传者、受者的各自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目前网络编辑现状的分析 ,找到传受双方互动过程中的“良”与“不良”表现及成因 ,试图借此探索网络新闻编辑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播诞生以来,媒介的新闻传播理念大致经历了一个从“传者中心”到“受者中心”的演变过程,两种理念的出现和各自的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并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如今,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传播时代,传播技术和受众心理都发生了诸多变化,时代正呼唤着建立传受双方互相平等的现代新闻传播理念。  相似文献   

10.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信息平台,向公众传播信息更加自由化,范围也更广。从许多事件的报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网络媒体在传受双方上的互动性和传播信息个性化。但是也正是由于网络传播的这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无经济激励、消费者自发产生的网络口碑行为为研究对象,从传受双向视角:传受双方社交网站偏好、网络人际关系强度、口碑产品品类、不同信源的正负面口碑选择、传者传播意愿、口碑发布位置及传达方式,以及影响受者的口碑时机等八个维度,采用问卷调查法(有效样本数894),证实了两性在社交网站网络口碑行为上有不同程度的维度差异。研究进一步发现,女性在不同连带导向型的社交网站中具有网络口碑传受优势,值得重视与关注。  相似文献   

12.
周岩 《新闻三昧》2005,(12):26-27,30
传播学认为,人际传播的社会互动作为一种最原初的、最直接的方式,具有大众传播所无可比拟的亲和性与感染性。在人际传播中,传受双方相互影响的深度和力度要大大超过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保持着人与人之间最直观的“面对面”的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13.
熊颖颖 《新闻世界》2014,(8):108-110
新媒体时代,基于传统媒体所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网络传播中,议程设置的主体也由传统媒体扩展到了多元化的普通大众,这使得传受双方的角色及媒介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本文通过分析网络传播主体多元化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并提出优化策略,以期在复杂的多元主体中营造平衡的媒介环境,促进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 网络时代伴随着新的传播环境,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成为“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生态作为媒介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网络传播克服了信息单向传播的局限,实现了传受双方的互动,可以说网络世界中人人是主人,但是网络传播在带来极大便利性的同时也带来网络安全、个人隐私权与名誉权被侵犯、淫秽色情信息传播等问题,破坏了网络生态平衡,给我们提出许多伦理问题。网络受众作为网络传播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其伦理问题也成为网络生态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如果不是为了取得某种效果,那么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意义;同样,如果不探讨效果的传通问题,那么传播研究便会流于形式。不为传播效果的通达而从事传播及传播研究,同不为胜利而进行战争是一样的荒谬、一样的不可思议。然而文化因素对传播的“通”与“不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传受双方经过历史的积淀而产生的独立的文化语码和传播的文化环境及传播的具体文化情境三个方面对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传通效果作一探讨,以促使人们对自我传播行为的反思和体察,从而使得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的传播活动从“自发”发展到“自觉”的水平上。 在整个世界文化大系统中,不同的文化土壤,都有各自的文化语码,这些语码只有处于同一文化土壤中才能在传播中具有传通的效  相似文献   

16.
张磊 《东南传播》2012,(5):51-53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媒介开始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在新技术的支撑下,人人皆可传播,使得新闻的传播路径有了很大的变革。本文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传受方视作信息链中的节点,以新闻在节点间的流向为依据,从新闻收发路径终端的改变,新闻在传受者之间传播路径的改变,以及新闻在受众之间的传播路径改变几个方面,分析了社会化媒体中新闻传播路径的嬗变,以及这种改变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对话的时代。对话决定了双方地位的平等。作为电视媒介的传播,电视人已不能固守于“我传你受”的习惯模式,而是应该尽快融入“双向互动,平等交流”这一全新的传播理念之中。从这一方面来说,电视谈话节目是一个先行:它的创立与发展,是电视媒介从传统传播理念到现代传播理念的一次成功的软着陆。  相似文献   

18.
何蓓蕾 《新闻知识》2005,(11):31-33
传、受、内容和渠道是“传播”过程中几个最基本的要素。而传受双方也正是通过内容和渠道连接起来的,在媒体市场化运作日趋发达的社会里,内容和渠道都是传播(媒体)的商品,媒体的竞争优势是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西方发达国家,传媒业以各种方式的兼并与合作扩大集团化发展,也无不是试图将内容与渠道的结合达到一个更加完美的境界,从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9.
“传—受互动方格”效应与期刊版面编辑●刘兵“传—受互动方格”是由我国新闻学博士喻国明在1986年首先提出并阐释这一理论的,其基本前提是把大众传播媒介中传通关系的建立理解为传播者与受传者互动作用的结果,“传—受”双方均是传通关系得以确立的施控者。(见下...  相似文献   

20.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技术条件及移动终端设备均已发展成熟,自媒体在互联网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文章首先论述自媒体的兴起及其传播形态,继而阐述自媒体的概念及其传播模式的变化,最后探讨自媒体的传播特点:传受一体化、碎片化及网状传播、双向反馈、节点共享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