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胜利油区低渗透砂岩油藏岩心为研究对象,利用CMS-300岩心自动分析仪进行了应力敏感性实验,通过分析不同净上覆压力下的渗透率与净上覆压力的实验数据,确定了低渗透砂岩油藏渗透率与净上覆压力的关系——对数函数关系,并建立了判断应力敏感性强弱的参数——应力敏感性系数以及胜利油区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渗透率与净上覆压力间的经验公式。低渗透砂岩油藏岩石渗透率与净上覆压力关系的确立,对于低渗透油藏开采方式的选择、合适的试油压差及生产压差的确定、渗流模型以及数值模拟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胜利油区低渗储层注水配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胜利油区低渗透砂岩油藏自身特点出发,通过对低渗透储层物性特征的分析研究,对注入流体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胜利油区低渗储层岩石黏土含量较高,储层无效孔隙数较多;储层潜在损害类型为水敏伤害;注水结垢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垢.  相似文献   

3.
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尤其是非常规油气藏的开发逐渐成为油田增产上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油田后备接替的重要资源,但储层受油藏埋深的影响,储层上覆压力增大,使储层物性变差,油井自然产能低,必须通过压裂改造后才能获得经济有效的开发。本文介绍了针对厚层砂岩、薄互层砂岩及低渗油藏重复改造常用的水力压裂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分布广泛,储量资源丰富,具有储层沉积类型多样、储量丰度低、储层物性差、孔喉细小等特点.开发中存在非达西渗流现象,自然产能低,一般需要压裂投产,天炼能量不足,地层压力下降快.产量递减快.近年来开展了配套技术攻关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以精细地应力场和裂缝预测技术、砂砾岩期次的分布预测技术、频谱成像技术为核心,建立了精细地质描述配套技术;以非达西渗流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渗流机理研究配套技术,并研制了具有自适应渗流和广义渗流描述选项的数值模拟软件;提出了特低渗透油藏弹性开发技术,同时在低渗透砂岩油藏油层保护、储集层改造以及改善注水效果等.通过综合配套技术攻关研究和应用,胜利油田低渗透砂岩油藏动用储量不断增加,整体开发水平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洪湖油田含油层段为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Ⅱ、Ⅲ油组,储层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为孔隙型,以次生孔隙为主,储层平均孔隙度15%,平均空气渗透率40mD,为低孔低渗储层。采用岩心含油产状法确定了研究区有效厚度物性下限,孔隙度下限10.5%、渗透率下限为6mD,为有效厚度划分及储量计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李平平 《内江科技》2013,34(5):100-101,132
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是目前油田开发的重要研究课题。储层物性差、注水开发困难、油层改造难度大,注不进、采不出,是目前低渗透油藏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以现河采油厂为例,重点研究分析目前低渗透油藏的注水开发状况,进行欠注机理研究,寻找适合于低渗透油藏攻欠增注的有效技术手段,并提出了下步对策和潜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内江科技》2015,(4):61-62
储层的物性下限即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下限的确定对划分有效储层和储量计算具有重要意义。川东北YB气田大安寨段灰岩储层为典型的特低孔、渗储层,其具有孔隙结构特征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征。本文结合岩心物性分析资料、压汞实验,综合利用经验统计法、孔隙结构分类法、最小孔喉半径法和孔-渗关系法综合确定了储层物性下限。综合确定的孔隙度下限为1.79%,渗透率下限为0.004 m D。  相似文献   

8.
王家民 《内江科技》2014,(6):63-63,60
纯17-1块为多薄层常规低渗透油藏老区,储层物性差异大,岩性复杂,注水开发以来仍具有较大调整挖潜的潜力。为此开展了两类油藏差异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形成纯17-1低渗透油藏差异开发技术政策界限。在此基础上,开展差异开发井网井距优化技术、Ⅰ类层特高温化学驱技术、Ⅱ类层差异储层改造技术研究,形成纯17-1低渗透油藏差异开发关键技术,从而形成低渗透油藏差异开发提高采收率技术,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纯17-1块为多薄层常规低渗透油藏老区,储层物性差异大,岩性复杂,注水开发以来仍具有较大调整挖潜的潜力。为此开展了两类油藏差异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形成纯17-1低渗透油藏差异开发技术政策界限,在此基础上,开展差异开发井网井距优化技术、Ⅰ类层特高温化学驱技术、Ⅱ类层差异储层改造技术研究,形成纯17-1低渗透油藏差异开发关键技术,从而形成低渗透油藏差异开发提高采收率技术,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贾元元 《内江科技》2013,34(1):137-138
低渗透油田储量在我国油藏储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低渗透油藏由于其储层物性差、渗流机理复杂,因而单井产量低、开发难度大、采收率低。本文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低渗油藏低产原因,总结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国内各低渗透油田提高单井产能方法的增产原理及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中原油田文88块油藏异常高压,油井初期产能高、储层物性差,油井自然产能低的特点,以文88块沙三中为例,阐述了相控建模技术在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为了精确描述低渗透储层的物性和展布特征,综合应用地震、测井二次解释以及地质和岩心分析资料,分析了该类油藏的构造特点、沉积体系,并且利用勘探测井解释平台对测井进行了二次解释,得到了0.125米的物性基础散点数据,最后应用petrel建模软件建立了文88块的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以及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储层地质模型,使物性的分布更有规律,为该类油藏的开发调整、挖潜剩余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泾河油田长8油藏为典型的低孔、低渗、低压的致密砂岩油藏。本文通过大量样品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分析、压汞实验等分析测试资料,对长8致密砂岩储层岩石学、物性及孔隙结构等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并依据岩性、物性、孔隙类型及结构等特征进行储层分类评价。  相似文献   

13.
埕东油田东区为中高渗透整装砂岩油藏。1974年投入开发,1996年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本文通过密闭取芯井资料,结合油田生产实际,系统研究特高含水后岩性、物性的变化规律和油层水淹状况、剩余油分布特点.对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和综合调整措施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岩芯、测井以及各种分析化验资料,运用储层沉积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及成岩作用等相关理论,从储层低渗透宏观及微观成因方面详细总结了BZ油田致密砂岩储层的低渗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相带是决定储层物性好坏的先决条件;压实作用是储层物性好坏的主导因素;胶结作用是储层好坏的关键因素,使孔隙度、渗透率进一步变差;溶蚀作用使次生孔隙发育,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集的物性。综合研究认为低渗透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这为认清该油田储层致密原因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任海宁 《内江科技》2011,32(7):104-105
随着低渗透储层勘探储量的不断增加,近些年来,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滨南油区低渗透油藏主要为沙三段油层,属于复杂断块油藏。本文依据低渗透油藏的特点,以滨660、滨5块为代表,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合目前的开发现状探讨了压裂工艺研究及低渗透油层损害、保护,并提出滨南油田低渗透开发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叶文波  李长胜 《内江科技》2006,27(5):158-158,154
低渗透油藏一般具有启动压力和天然或人工裂缝,其开发效果的好坏主要与上述两个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对井距的影响研究,以及开发井网对裂缝的适应性研究,进行了坪北油田SP199井区井网部署,对于同类型低基透油田采用合理的井网进行有效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对低渗透油藏—渤南油田五区的沉积相、储层物性、渗流特征等油藏特性的重新再认识,以及对油藏各项开发指标的分析,对油藏开发工作的总结,寻找该区下步改善开发的状况和挖掘油藏潜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付萍 《内江科技》2011,32(10):137+164-137,164
地层压力的下降会对低渗透油藏渗透率造成伤害而影响油井产能。一般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来评价渗透率应力敏感性。本文从实验条件、渗透率基值以及岩石固有属性等方面对应力敏感性评价结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认识到流动介质、含水饱和度、加压方式、渗透率基值等是影响应力敏感性实验结果的外因,渗透率和粘土含量是影响应力敏感性内因,研究结果时于准确评价低渗透油藏的应力敏感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彭利 《内江科技》2013,(8):62-63,85
本文针对王场油田潜43低渗透油藏各小层井网完善程度差,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低,各小层层间物性差异大,储量动用不均衡等问题,在地质再认识和油藏动态分析基础上,根据储层的沉积条件、储层构造、物性好坏、裂缝发育程度、水驱后储层参数变化规律等进行区带精细划分,以新的开发区带为单元开展油藏数值模拟,制定王场潜43中高含水期合理开发调整技术政策界限,指导油藏调整,实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通过调整改善了潜43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0.
《内江科技》2015,(7):84-85
A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储层致密、物性差,电阻率测井表现油水阻值差别不大,甚至水层电阻率相对较高,造成油层识别困难。通过对20余口井岩心、测井、试油等资料进行分析,应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心物性分析手段,结合储层岩石学、沉积学理论进行分析,认为A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岩性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泥质含量高、孔隙结构复杂,残余较高束缚水饱和度是形成低阻储层的直接因素,放射性钾长石含量对低阻油藏的分布也有一定控制作用,钻井液侵入形成地层水矿化度增大造成油层电阻率下降。沉积微相在宏观上控制着相对低电阻率油藏分布,在河道侧翼,砂体较薄,泥质含量大,分选差,储层非均质性强,易形成低阻油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