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叶志飞 《今传媒》2015,(1):59-61
人文精神的式微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人的异化",反映在大众传播领域就会出现诸如传播价值观扭曲、传播内容过度娱乐化、受众商品化、传媒从业者职业道德沦丧等一些令人堪忧的弊病,这些问题为何会出现?在今后以新媒体为主导的后大众传播时代,我们该如何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并重扬"人文精神"这面大旗正是本文所要刍议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张路凯 《青年记者》2022,(24):34-36
大众传播并非大众的传播,而是专业传播机构面向广大受众的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歧义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其精英主义的立场,二是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三是受众的商品化。随着西方民主化进程发展,大众从Mass逐渐转向People。但由于技术环境限制,大众传播始终与机构传播相捆绑。“互联网群体传播”概念的提出是对大众传播的延续与超越,消弭了媒介机构主导的特点,突出了民众所有、民众主导、民众参与,是真正大众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传播学者斯坦利和丹尼斯曾对大众传播下过这样的定义:“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个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的受众进行沟通时,就被称为大众传播.”①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曾被认为位于一个连续体的两端.人际传播最多也不过只有几个人参加,但传播的时间不受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并且在这样的传播活动中个体可以有大量的参与和控制,个体决定着传播的形式和内容;而位于连续体另一端的大众传播,个体对所发生的传播活动只有非常有限的参与——选择接收或不接收.施拉姆提出的选择或然率公式对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主观能动性做了简洁的呈现,即选择的可能性取决于回报期待和费力程度的比值.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吉林省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的大众传播渠道建设,但调查显示农民受众对大众传播的农业科技信息接受效果并不理想。症结出在大众传播者没能了解农民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没能将大众传播与农民受众信任的组织传播、熟悉的人际传播结合起来,笔者认为,传播渠道整合是化解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吉林省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的大众传播渠道建设,但调查显示农民受众对大众传播的农业科技信息接受效果并不理想。症结出在大众传播者没能了解农民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没能将大众传播与农民受众信任的组织传播、熟悉的人际传播结合起来,笔者认为,传播渠道整合是化解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姚林 《传媒》2006,(9):20-21
我们正处在传媒环境变化的时代 十多年以前,充当大众传播载体的主要是报纸、电视、广播、期刊等传统媒体,大众传播的特征主要是:传播是针对较大数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信息是公开传播的,传播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传播者一般是通过专门的传播机构,由职业传播者运作.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播消费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个问题,当前亟须弄清楚3个问题,即:大众传播消费的范围是什么?谁是大众传播消费者?开展大众传播消费研究应明确哪些主要理论问题?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大众传播消费方面的许多理论问题也就明确了。一、大众传播消费的范围目前,人们对大众传播一般定义为:传播者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信息的过程。大众传播的定义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说明大众传播包含四项内容,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工具、受众;第二层含义说明大众传播是一个动态过…  相似文献   

8.
大众传播以传播者搜集、传递信息开始,以受众接触、接受信息并对信息做出反馈结束。受众是大众传播的信宿,即“目的地”。因此,自从人类出现大众传播现象以后,也就有了受众的存在。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总是把自己的传播意图直接或间接地指向受众,并有意无意地把受众接受传播的状况作为自己传播是否成功的参照。  相似文献   

9.
传播、价值下滑与受众姜平章这里所说的传播是专指当今的大众传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区别,除了方式的不同而外,还有其他显著的区别,它明确的社会价值目标便是区别之一。而大众传播的价值是在与受众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这就带来了一系列值得研究的问题。传播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大众传播是指大规模的媒介组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受众的过程。它是有价值目标、有价值实现手段、有组织的社会行为,并且大众传播的价值是媒介在与受众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因此,作为大众传播过程中信息传播工具的媒介.在尊重受众,为他们提供信息、知识、娱乐、服务的同时,更应该追求高境界的社会价值取向,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众传播业迅猛发展,媒体的数量、传播的多样性让人目不暇接。然而,  相似文献   

11.
传播效果历来为传播学者们所关注并不断成为研究的重点。在如何使受众有效接受信息方面,大众传播无疑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但实际研究也不断证明大众传播的影响值得商榷。本文在肯定大众传播作用的基础上,试图从社会流行现象入手,分析受众接受信息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群体传播影响,从而指出大众传播和群体影响是有效传播的双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受众是大众传播事业发展的基础,只有深入研究受众的心理需求,才能提高传播效果,媒体的权威性与美誉度也随之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起来,这对提升传播效果具有一种长远的、内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周敏 《出版广角》2016,(14):6-8
本研究尝试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网络媒体给大众传播模式带来的变化;受众对信息的消费方式和对不同信息媒介的态度,以及由此决定的传统媒体的重新定位;传统媒体对网络媒介的使用,以及网络在媒体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品味软着陆--关于传媒引导艺术的几个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观都能产生重大影响,当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其品位的质疑也与日俱增.那么,大众传媒如何以高品位保证传播质量,如何以软着陆体现人文关怀?本文尝试从平民视角、学者介入、受众参与、表现角度四个方面探讨了大众媒介的引导艺术.高品位软着陆为传媒自身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传媒贴近受众、贴近实际,曲高和"众".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与大众传播的关系密不可分,通过大众传媒传播中国梦,是一种目的性的运作过程,包括大众的欲望与期待的信息、满足大众感性欲求和期待的形式、以大众传播为目的的活动组合、大众传播中传媒与受众的互动等四个要点。大众传播具有选择性特点,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等,媒体当以此抓住受众对中国梦的理解、愿望、期待与需求。  相似文献   

16.
童菲 《新闻采编》2002,(4):46-47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者受传者。在大众传播中,受众与传媒构成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两极。根据传播学家克劳斯的观点,受众按其规模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特定国家和地区内能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这是最大规模的受众,如在我国的电视覆盖区  相似文献   

17.
这篇论文探讨了 8个问题 :互联网的发展与使用、互联网受众与其他媒介受众的比较、受众对互联网作为科学传播媒介的态度、对互联网作为大众传播渠道的宏观定性评价、正在消失的互联网模板、创建模板及评估高级网站的标准、在线科学传播记者的准备、五个未回应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功能的充分释放是媒体正确履行社会责任发挥传播效能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媒体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为研究起点,从新闻的事件传播特点、情感传播特点和"积极受众"三个方面,分析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消解,强调新媒体时代正确履行媒体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3,(3):41-45
人际传播在传统媒体广告传播与网络广告传播中均有体现,而网络媒体则在受众"互动"、"参与"、"分享"上的特色为人际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基础,人际传播改变了网络广告的传播模式。与传统广告传播的大众传播模式相比,网络广告传播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嵌入与整合。本文从传播特征、传播路径、影响作用三个角度对网络广告中的人际传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彭楠 《青年记者》2017,(13):87-88
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收者或传播对象,是一个集合概念,比如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等等.①不同的受众观会导致对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不同理解. 在我国早期新闻传播中,受众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杂志的创办者恽代英以独到的受众观为该刊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