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史官中第一位具有自觉历史意识的伟大史学家。《史记》的问世及其所取得的成就,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著史宗旨的体现与必然结果。“成一家之言”表现了司马迁的著史动机与历史意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反映了司马迁的历史哲学思想。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通过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力求从前代治乱盛衰中阐述成败兴亡之理,以通古今之变,垂法于后世。作为一个独特思想家的司马迁,《史记》实际上是他通过历史来发表自己“一家之言”的哲学著作。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方式进行文化总结和文化创造,终“成一家之言”,超越了前人并达到了时代的最高度。  相似文献   

2.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对史传文学的影响是深刻的。而司马迁的《史记》也正是在《诗经》的滋养中,成就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治史思想。《史记》对于《诗经》内容的化用,对《诗经》“微言大义”的发展,以及阐述司马迁记史观念,都体现了“借天道说人事”这一非因果论的天命观及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中国典籍可分为经、史、子、集四类。从表面上看,《史记》属于史部,但历代学者在谈论《史记》的文化品质时,又常常把《史记》归入子部。这是为什么呢?笔者以为,这与司马迁为《史记》树立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的标尺相关,与他借《史记》承担“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史记·太史公自序》)的思想相关。从这一意义上讲,深入研究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应该是《史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上,《史记》堪称是雄视千古的杰作。它的出现不但打破了已有的史学秩序,而且为中国史学…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司马迁是否是良史,《史记》的文学性和《史记》的特点与司马迁创“一家之言”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因是多方面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终极目的,也是一个重要的创作动因。如果作进一步的考察,我们发现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直接动因是为了“事亲”、“事君”、“立身”而“以显父母”、扬名天下。本文试从司马迁“事亲”、“事君”、“立身”三方面来谈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因。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的(史记)为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开山之作,它横跨经史子集四部,沟通文史哲。《史记》文本昭示出三重意蕴:一是“究天人之际”的宇宙观和哲学意蕴层;二是“通古今之变”、明成败兴坏之理的历史意蕴层;三是“成一家之言”而达于不朽的文学审美意蕴层。这三个层次结构内外交融,共同显示出皇皇《史记》“史蕴诗心”的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钱 《语文天地》2011,(7):15-16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又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史记》中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敢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史记》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苏教版《(史记)选读》节选了《史记》中很多名篇,虽然苏教版《〈史记)选读》是节选,但滴水可见整个太阳的光辉。学习、阅读《(史记)选读》要把握以下三个价值: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撰《史记》,记录春秋一段历史,其史料的基本来源是《春秋》、《左传》,《国语》,《世本》及谱谍等先秦典籍。《史记·五帝本纪》说:“予观《春秋》、《国语》。”《汉书·司马迁传赞》:“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当然,先秦的各种史料对司马迁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所起的作用大小也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9.
“庐山”之最早见于典籍,是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这是庐山文化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徐效钢著《庐山典籍史》第一章和第二章两次引用《史记》此节.徐先生文中说:“司马迁特意指出他是从南面登山的.这说明庐山当时已有了比较方便和固定的登山道路.”这种理解恐怕有误。  相似文献   

10.
学者多言《史记》中的人民性思想是司马迁主观思想的体现,这与事实不符。《史记》中的人民性思想,主要源出于三个因素:一是司马迁从维护刘家统治的立场出发,总结陈胜吴广起义的教训,要统治者切莫苛暴,以免造成官逼民反失天下的教训;二是司马迁自身的经历使其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反暴政精神;三是司马迁为使《史记》“成一家之言”,由是以不与圣人同是非的标准来总结历史经验。正是这些因素使《史记》在客观上有了人民性思想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史传文学家。他一生都心系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人生追求,花费了一生的精力,终于在有生之年写成了一部巨著——《史记》。《史记》中表现了司马迁具有先进的历史观、民族观和经济观,他的这些先进思想,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然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语》是司马迁写作《史记》重点依据的一部书,《国语》的史料素材,对《史记》具有史源性价值和意义,这种记言性典籍早出,表明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思想、言论的传统,《国语》具有典型的“语”体模式,人物对话有保持“语”体性质的作用,把握并反映了那个时代思想与精神的真实面貌,其所记不止于“邦国成败,嘉言善语”.  相似文献   

13.
韩兆琦教授这样评价:“《史记》是一座大山,永远耸立在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之林;《史记》是一曲悲歌,永远回响在中国与世界的历史长河上。”执教以来,对于《史记》的阅读教学,经验是很少的。在指导学生学习了《(史记〉选读》后,感觉首先要有整体认识:了解司马迁;了解《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它体现了司马迁的价值观、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和进步的历史观,带有其鲜明的感情色彩。对待不同人物,他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可以借助《报任安书》一文来了解司马迁“隐忍苟活”,以生践志,从创作《史记》中找到自己的尊严和生命价值,从自比古圣先贤中获得安慰与自我肯定的心路历程。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抓住表现情感的语言来分析司马迁的情感倾向。当然,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中,也不可偏重一家之言,可以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角度,以时代的视角解读历史,观照现实。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又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史记》中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敢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史记》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苏教版《〈史记〉选读》节选了《史记》中很多名篇,  相似文献   

15.
<正>司马迁曾经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三句话来概括他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从哲学和历史方面讲的,“成一家之言”则是从表现自己的理想、观点方面讲的。而这后一点还相当重要,正如梁启超所说:“迁著书最大目的乃在发表司马氏一家之言,与荀况著《荀子》、董生著《春秋繁露》性质正同,不过其一家之言乃  相似文献   

16.
目下《史记》多被看作一部史学兼文学巨著,但史学、文学并不能涵盖《史记》的全部。从先秦以来的著述和司马迁创作的实际考察,《史记》实在史学、子学、经学和文学之间构筑一道互通互融的桥梁,并成就了"一家之言"的典范。《史记》具有史学的基础、子学的灵魂、经学的追求、文学的风神。《史记》是大历史与大文化、社会史与心灵史的高度融合,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与元典之作。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想感情,很好地表现了司马迁的"一家之言",体现出很高的思想感情表露艺术。阅读《史记》应该细心领会和理解司马迁对笔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想感情,以加深对司马迁和《史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不但是一部体大思精、无与伦比的历史名著,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司马迁以其如椽大笔,淋漓尽致地刻划出三千年来各色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著作。司马迁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来写《史记》,所记录的史实是忠实和公允的,其文风是朴实无华的。在坚持“实录”的前提下,司马迁又恰当地运用了一些文学方法,使得《史记》中的许多篇章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文学性,达到了历史和文学的辩证统一。《史记》可资研究的东西不可胜数,在此,仅就《史记》中某些篇章所表现出来的写作艺术简单地谈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对司马迁的《史记》给予很高的评价,赞美这部不朽的巨著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史学界对此多有论述。至于“无韵之离骚”这个精辟的概括,不少文章虽有所涉及,但尚无专文论述。有人解释:所谓“无韵之离骚”,“即是说《史记》不但是一部最优秀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虽然是散文体裁,没有韵律,但它同诗歌中的《离骚》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